分享

第七届“中语杯”特稿(三)|高中组第一名李 薇:​依体而教 言意共生

 新用户37829311 2023-12-20 发布于陕西

图片

依体而教 言意共生

李   薇

2023年11月23日—25日“第七届'中语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在浙江省湖州市举办。我作为吉林省的代表参加比赛,所执教的《〈屈原列传〉〈苏武传〉叙事艺术探究》获得高中组一等奖。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吉林省在“三新”背景下以培养学生学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由文及理

守正创新,理念先行。近几年,我所任教的吉林一中在省市专家的引领下,围绕语文学科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学科特色等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其中有三项活动对我影响颇深:跨教材、跨学年的“传统叙事类文章的深度学习探究”实践研究,单元整体教学视域下文本细读研究,“指向学科思维培养的深度课堂学习”教学研究。这三项活动的主题是我教学深耕细作、赛课研之有道的沃土。

在设计本课之前,我尝试回归治学之根——“如何守正?”。思接千载,底色未变,2018年我上《谈美》整本书阅读课,张玉新老师为我导课时,提出要重视高中语文学科思维建构。“繁华落尽见真淳”,在教法多元化的当下,万变不离的依旧是学科思维建构之“宗”。既要找准“正确的事”,更要“把正确的事做正确”。因此,本节课以培养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为治学根基,透过思维的“小口”,最终探寻培养路径和教学策略的“光亮”。

在“三新”背景下,深度学习可作为实现本课语文学科思维建构途径。所以我在深度学习的理念下设计了联系性和发展性的问题—— 史传文学叙事艺术的特点表现、产生根源以及当下意义。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认识史传文叙事艺术表征、探究史传文叙事艺术本质,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以此提升学科思维能力与品质,从而使学习具有新的意义,师生都能提升自我效能感。

二、伊水黄金线一条—— 由文及体

不破不立,依体而教。立思维之“根”,而后有策略之“脉”。我所选择的比赛课例是《〈屈原列传〉〈苏武传〉叙事艺术探究》,与单篇教学相比,文言文联读教学对师生来说难度都很大。教学既要读懂文言,又要读懂文化;既要精深读透这两篇,又要灵动读通史传类文学文体;既要搭建充足的支架,让学生在一个个具体问题的探索中生发对文体特点的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又要创设真实语境,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情感,体现语文课堂的育人价值。

所以我改变了原本的段章简要推讲、人物概要推论、主旨直接推断的教学方法,对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推倒重建”。以文体特点作为脉络,依循文体进行教学设计,聚焦史传类叙事特点的推进式深度挖掘,引导学生依托《屈原列传》《苏武传》两篇文章分析史学叙事艺术。首先,我对高中统编教材中史传文的选文分布、数量进行了梳理,见下表:

图片

教材所选的史传文的学习任务群主要指向“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史传类文又因其独特的文体特点,既具有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作用,又具有培养民族审美趣味、提升文化认同感的作用。参赛课文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指向“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旨在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并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充分把握文体特点和学习任务群要求后,我将教学主体框架设计如下:依据叙事逻辑,把握史传文的观点态度;通过叙事视角,感知史传文的人物心理;体会叙事频率,体悟史传文的价值取向;把握叙事节奏,挖掘史传文的时代意义。

同时,根据史传文单元导语提示的必备能力—— 认识文化价值、鉴赏叙事艺术,我在本课教学重难点环节设置了《屈原列传》叙事结构深度学习环节,采用表层结构梳理和深层结构内涵探究的方法。先带领学生梳理由功能和序列构成的表层结构,指向故事情节的发展;再引导探析体现叙述故事与社会文化背景之间关联的深层结构,指向故事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思考。授课中着重深研了屈原相关事件发展及其与社会文化背景的相互关系,通过小组共研探究,学生自主得出屈原“成一家之言”的历史观念,并且能够结合文本,分析其“美政”理想的具体表现:选贤授能关系国家的安危存亡,和谐同心推动国家的富强繁荣,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依相连,家国情怀是传统文化精神要旨。我在探究分析中发现,这种思想不仅满足了当时时代发展的需求,也与历史社会的演变趋势相符,显示出其前瞻性;对当时的国家治理具有指导价值,对现代社会治理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应该深入理解司马迁“美政”理想的内涵,并以此为中心,重构史传文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才观,培养学生以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素养的养成。

此外,教材所选的史传文主要出自《左传》《史记》《汉书》等经典史书,所以教学最后环节由点及面,设置了“叙事风格产生的原因”这一追溯性问题,通过对极具代表性史传文、史学家的品读,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理念,并体悟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三、大道不孤,携行致远—— 由文及绎

有根有脉是因为有源有流。心之所系、情之所归。成绩的背后,是众人合力托举。备课之初,张玉新老师高屋建瓴,从宏观层面对我进行理念引领和专业指导,他强调要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一定要准确、具体,课堂活动要有效。学校教研组长李花从微观层面对我进行了细致的指导,强调问题的切入口要具体、问题之间的逻辑要清晰。整个语文教研组的同事也多次帮我磨课、评课,推敲教学逻辑、优化教学设计、细化教学环节。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赛课已然结束,但我对教学的思考不会止息。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继续在视野宽度、思维深度、文化高度上切磋琢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好精神底色。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   132012)

[《中学语文教学》2023年第1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