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俗西藏史(二百二十七)——唐蕃外交战线上的白居易(上)

 白发布衣cexroq 2023-12-21 发布于辽宁

喜欢听音频的朋友可移步喜马拉雅,搜索《通俗西藏史》,老布充满大碴子味儿的口音,将扑面而来!

原创2023-12-20 07:34·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喜欢听音频的朋友可移步喜马拉雅,搜索《通俗西藏史》,老布充满大碴子味儿的口音,将扑面而来!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上期咱们讲了沙陀人的血河东归路,虽然在《新唐书》里写道:“及沙陀归附,吐蕃自此亦衰”。

但公允的说,唐朝人有点夸大其词了,吐蕃的强势地位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沙陀人东归最多也就是冰山一角,但这个举动代表着吐蕃这座冰山正在融化。

也是在沙陀东归这年,陇山的唐军也没闲着,他们在继续之前的战术——用步步为营的方式,扩大陇山的防御纵深。

我们之前讲过,在德宗的贞元年间,唐军不断在关陇古道上修筑城堡,将防线向外拓展。

从地图上看,这种拓展主要依托两条古道延伸,一条是从泾州(泾川县),经平凉向原州(宁夏固原)的方向。

这条古道因为途经萧关,也称“萧关道”;

另一条是甘肃庆阳,沿马莲河谷向甘肃环县的方向拓展,因此道直通灵州(宁夏灵武),故称“灵州道”。

元和三年(808年),临泾镇将郝玼以“临泾地险要,水草美,吐蕃将入寇,必屯其地”为由,向朝廷建议筑临泾城

临泾城位置,大致在今甘肃镇原县附近。

从地图上看,恰好位于萧关道和灵州的联络线上。向东六十公里可达庆阳,向西过青石岭可达平凉。

青石岭古道是一条蕃军常用的道路,《资治通鉴》记载:“唐代宗大历六年(771年)九月,吐蕃下青石岭,军于那城;郭子仪使人谕之,明日引退。”

唐军也清楚此路的重要性,曾在山下驻军屯田,但屡遭蕃军袭击,粮食都成了吐蕃的囊中之物。

郝玼此前便提出过,修建临泾城的建议,没有得到泾原节度使的支持。段祐到任后,他再次提议获得了支持。

城池建好后,郝玭带兵驻守,吐蕃军队的足迹,就再也没有跨过临泾。

郝玼在唐史中只有寥寥数行的记载,但却很有意思。

此人戍边三十余年,勇悍异常,每有战事必身先士卒,狂飙突进,号称“前无坚敌”

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暴虐,从不讲优待俘虏。

每次抓住吐蕃士兵必孽杀之,剔掉皮肉,再归还骨头,吐蕃人畏之如神。

史称“蕃中儿啼者,呼玼名以怖之”,就是如果有小孩哭闹,蕃人就说:“你再哭,郝玼就来啦。”

因此赞普曾特意下令:“有生擒郝玼者,赏赐与体重相等的黄金。”

于是,郝玼就成了行走的小金人!

由于吐蕃人总是想变着法的搞死他,朝廷也怕他有闪失,就把他调到比较安全的庆阳去做刺史。

此后郝玼就一直在此地驻守,关于他最后的记载是“竟终牖[yǒu]下”。

“牖”就是窗户,古代说的窗,指的是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户叫“牖”。

“竟终牖下”的意思是死在房子里了,没死在战场上。

唐朝诗人罗隐写的诗里,还曾经提到了此事:“九原郝玼何由起,虚误西蕃八尺金。”

这些林林总总的痕迹,在告诉我们一个情况:陇山方向的战局陷入了僵持,双方都无力改变局面。

同样地形特点的剑南方向,一样处于僵持状态,只有地貌环境不同西域,战事惨烈而绵长。

关于西域最后一段的争夺,我们之后会单独讲到。

这种无法改变的僵持成了国力的比拼,对经济实力稍弱的吐蕃显然更加不利,他们希望唐朝能开放互市,以便获得更多的手工业产品。

对于唐朝来说,也希望与吐蕃缓和关系,腾出手来对付东边的各种藩镇。

唐宪宗李纯之所以被称为“中兴之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强硬的削藩手段。

我们之前讲过,唐德宗李适继位之初也曾强硬削藩,结果是惨遭打脸,自己都被乱军从长安撵跑了。

之后,他就再也不提削藩的事儿了,转而开始疯狂敛财。

其实,唐德宗也算想明白了,能拿钱办的事儿,都不叫事儿!

等到宪宗上台了,他拿着爷爷攒的钱,开始再次强硬削藩。

这次的效果就明显多了,我们中学课本里的《李愬雪夜入蔡州》,就是一次成功的削藩行动,发生在元和十三年(817年)。

多说一句,此战的主将李愬是李晟的儿子。我们在平凉劫盟的章节里多次提到这位中唐名将。

两边各有各的糟心事儿,都有停下来歇一会儿再打的愿望,和谈就成了可以接受的选择了。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正月,唐朝首先表示了善意,他们释放了17名吐蕃俘虏。

吐蕃闻弦歌而知雅意,迅速接过了橄榄枝,在次年八月也把450名俘虏送回了唐朝。

之后,使臣穿梭往来,两边郎情妾意聊得好不开心。

但您可别真的以为,朝廷上下的所有大臣都支持和谈,两边内部都有强硬派,不希望和谈成功。

宰相李吉甫就对唐蕃和谈充满了疑惑。

这位李吉甫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和地理学家。

在政治上,他敢作敢当,拜相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便调换了三十六个藩镇的节帅,使得节度使难以长期控制某个藩镇;

在学术上,他主持编撰的《元和郡县图志》是唐代最重要的地理总志,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地理图志。

再多说一句,他儿子李德裕是“牛李党争”中李党的旗帜,也是中晚唐最重要的政治家。

梁启超把他和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并列,称为“中国六大政治家”之一。

梁启超干过啥事儿,咱们都知道了。

你看选的这些人,就是知道他的选择带有某种倾向性,但也顺便知道了李德裕是个什么样的人。

回来接着说李吉甫,他对面吐蕃的和谈请求,对唐宪宗说:“德宗初,未得南诏,故与吐蕃盟。自异牟寻归国,吐蕃不敢犯塞,诚许盟,则南诏怨望,边隙日生。”《新唐书·李吉甫传》

这话的意思就是,“当年德宗在位之时,南诏还是吐蕃的盟友,为避免两线作战,所以要和吐蕃会盟。而现在,异牟寻(南诏国王)跟咱是一伙的了,这时候再跟吐蕃和盟,他们心里会咋想?要是因此跟南诏疏远了,不划算呐!”

宪宗听后,感觉有道理便“虚辞其使”。

吐蕃一看唐朝没反应,就加了点筹码,“复请献滨塞亭障南北数千里求盟”

这下宪宗高兴了,南北数千里呀,那是多大一块地儿啊!

这要是拿回来,我去太庙跟列祖列宗可有牛逼吹了!

李吉甫又从旁边溜达出来了,兜头就给浇了一盆凉水。

他对李纯说:“边境荒岨[jū],犬牙相吞,边吏按图覆视,且不能知。今吐蕃绵山跨谷,以数番纸而图千里,起灵武,著剑门,要险之地所亡二三百所,有得地之名,而实丧之,陛下将安用此?”

这话意思是说:“老大啊,你打开地图,用你那旁光瞅一眼。吐蕃答应给你的那些地方都啥情况啊,绵山跨谷、犬牙交错。还别说你了,就是边疆的官员拿着地图都未必能找到。

再说了,这块地方北起灵武,南到剑门,险要之地有两三百处,你怎么接收,怎么镇守?

吐蕃人就是拿着几张藏纸忽悠您呐!

你要答应了,有得地之名,而无得地之实,有啥用啊?!”

李纯砸吧砸吧嘴,感觉是个这么道理。

于是,“帝乃诏谢赞普,不纳。”

吐蕃一看唐朝还是没反应,也知道画大饼看来是不中了。

于是他们又加码了,这次直接进行了细化,扔出了一个深水炸弹级别的筹码——归还安乐、秦、原三州

打开地图看一下三州的位置,就知道它们对唐朝有怎样的诱惑力了。

“安乐州”位于灵州东南,此州的设立与吐谷浑有密切的关系。

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吐谷浑被禄东赞灭国,吐谷浑王慕容诺曷钵北逃到唐朝境内。

670年,大非川之战爆发,唐军惨败。

复国无望的吐谷浑王被唐朝东迁到灵州,设安乐州作为安置之所。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初,吐谷浑部落自凉州徙于鄯州,不安其居,又徙于灵州之境。咸亨三年以灵州之故鸣沙县地置州以居之。至德后没吐蕃。”

《元和郡县图志》也记载:“安乐川,在灵州南稍东一百八十里。长乐山,旧名达乐山,亦曰铎洛山,以山下有铎洛泉水,故名。旧吐谷浑部落所居,今吐蕃置兵守之。”

这也就意味着,安乐州位于灵州东南一百八十里,旁边有座名叫铎洛山,山下有铎洛泉

现在宁夏同心县韦州镇附近,有座孤零零的山,相对周边高出了一千米,当地人称呼为“罗山”。

在罗山东侧有座古城遗址,城址规模宏大,占地500余亩。现存城墙尚有7米多高,顶宽4米,基宽11米。

据《同心县志》记载:“今罗山东侧红城水故城,除有大量汉代瓦片外,唐代的瓦当、白瓷片、唐三彩瓷片等遗物遍地皆是。据考,此地即为唐代故城,是在汉三水县城址上重新扩建而成,为当时安乐州城址。”

在此城东南6公里处,发现了诺曷钵曾孙慕容威的墓,在墓志里提到他曾任长乐州游奕副使,并于756 年死于长乐州。

这方墓志也可以佐证,现在的红城水故城就是唐朝安乐州的所在地。

安乐州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曾经住过吐谷浑王,而在于它北接灵州,南接原州,处于古道的节点上。

这条古道从商周时期就已经启用,之后从汉唐到明清,一直都是沟通关陇的主线。在丝绸之路最繁盛时,它也曾经是丝路的主线之一。

它的重要性从古道上林立的城堡、军屯、烽燧就可见一斑,再加上安乐州还产盐,在西汉时就设过盐官。

这是个即有战略价值,又有经济价值的地方。

放在唐蕃对峙的小环境下,如果唐朝收回了安乐州和原州,那就意味着打通了从关中到灵州的交通线。

还记得我们讲过唐蕃盐州之战吧?

两军围绕盐州(陕西定边县)六次交锋,三度易手,原因就在于盐州是联络关中与灵州的交通节点。

如果安乐州在唐朝手里,那防御吐蕃的第一道防线就在安乐州附近了,根本不存在争盐州的问题。

有意思的是以罗山为界,恰好是三百年后北宋和西夏的边境线,山北侧是西夏,山南侧是北宋。

“原州”的重要性,我们之前已经多次讲过了。

原州被吐蕃占领后,萧关道成了吐蕃进攻关中的主要路线,唐军在泾州、邠州与蕃军爆发过多次血战。

之前,唐朝曾两次图谋“城原州”,都遭到了失败。

如果原州回到唐朝手里,就意味着包括萧关在内的泾河通道彻底获得了安全。

“秦州”在今天的甘肃天水,此地为陇关道上的重要节点。

吐蕃由秦州出发,越大震关可直逼陇州(陕西陇县)。

过陇州后,经千阳,便是西京凤翔,凤翔之后一马平川,到长安再无险阻。

这就是三州的重要意义,原州、秦州是吐蕃进攻线路的两个发起点,安乐州是通向灵州的联络点。

真要是能拿回这三个州,李纯睡觉都能乐醒过来,所以唐朝君臣马上就接招了。

在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唐朝使臣带着一封宪宗的书信奔向吐蕃。

这封名叫《与吐蕃宰相钵阐布敕书》的信,同时收录在《全唐文》和《白居易全集》里。

这就说明,此信是以宪宗的名字发出,但真正的执笔人是白居易白老爷子。

由白老爷子执笔还顺便帮我们确定了这封信的时间节点。

要知道,不是谁都有权替皇帝写信,白居易在808年到810年担任左拾遗,在此期间他代笔宪宗给周边很多政权的领袖写过信。

在全唐文中,白居易写给吐蕃领袖的书信一共有四封,分别写给两位吐蕃宰相和两位吐蕃边关节度使。

下期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四封书信中,反映出来的唐蕃关系和吐蕃国内的政治生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