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体论精神分析/你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中)

 黄沙流留 2023-12-21 发布于浙江

作者:托马斯·奥格登

译者:沈懿闻,孙荟,陈琳,王婧,何慕奕,李婷(姓名按照各自分工顺序排列)

审校:李婷


上篇:本体论精神分析/你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上)


二、活着,感受所有真实的感觉
现在,我将尝试更详细地说明我在谈到本体论心理分析实践时的想法。我将首先关注温尼科特的工作,然后关注比昂的工作。

温尼科特几乎在他撰写的每篇论文中,都介绍和描述了分析文献中以前没有意识到的“存在状态”,例如“持续存在(going on being)”的状态(Winnicott 1949, p.245),这是一个全部是动词的短语(动词性名词)且没有主语,因此捕捉了一种非常早期的无主语的存在状态的事物;这种存在状态涉及到母亲在被婴儿摧毁时幸存(Winnicott 1969);并且这种存在状态还涉及了“原始母爱贯注(primarymaternal preoccupation)”(Winnicott 1956)。
也许温尼科特对本体论精神分析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的“过渡性客体和现象”(1971c)的概念,他将其描述为:
……一种体验的中间状态,内在现实和外在生活都与其有关。这是一个没有人涉及的领域,因为大家对它只有一个主张,即它应该作为个体进行永恒的人类任务的休憩之地而存在,这个永恒的任务是以使内在和外在的现实保持分离而又相互联系。[p.2]

图片


婴儿或儿童发展出“存在状态”(Winnicott 1971c, p.14) 的能力与经历过渡性客体和现象有关,需要母亲(或精神分析师)相应的存在状态,在这种状态中:
……这是我们和婴儿之间的共识,我们永远不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你是构想出了这个(客体),还是它是从外部呈现给你的?重要的是,在这一点上没有确定的答案,这个问题不需要提出来[Winnicott 1971c, p. 12, 原文是斜体]。

处于过渡现象之下的存在状态本质上是矛盾的:
健康的婴儿会创造出实际上放在附近的等待着被发现的东西。但是在健康的状况下,客体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被发现的……我们必须接受这一种悖论,它不能以小聪明式的重述来解决,即使表面上看似消除了这种悖论 [Winnicott 1963, p. 181, 原文斜体]。

这种存在的状态是“对于艺术,宗教和富有想象力的生活的强烈体验”的基础(Winnicott 1971c, p. 14)。(当温尼科特谈到母婴关系时,他就是以此为隐喻,不仅包括母婴关系,还包括分析师与患者的关系,以及婴儿、儿童和成人体验的所有其他重要关系。)
温尼科特对本体论精神分析另一个突出的贡献是他处于自我核心的存在状态的概念:
非交流的中心自我,永远不受现实原则的影响[不受对自我以外的任何事物做出反应的需要的影响],永远保持沉默。这里的交流不是非言语的;它就像天体音乐一样,绝对是个人的,属于活着的。并且在健康状态下,正是出于这一点,交流就自然产生了。[1963, p. 192]
这种位于自我核心的存在状态构成了一个不可理解的(完全不可知的)神秘的状态,它是活跃交流和绝对沉默的来源。自我核心的沉默本质上不是言语的,但让处于我们核心的存在状态难以想象的是它也“不是非言语的”。
这种既不是言语也不是非言语的沉默是人类无法理解的:“就像天体音乐一样,它绝对是个人的。” 天体音乐的隐喻源自毕达哥拉斯于公元前五世纪对天体运动产生的音乐的构想,这是一种完美和谐的音乐,但人类却听不见。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保留着的位于我们存在核心的不可思议的秘密,将它描述成“绝对私人的,属于活着的秘密”是更好的表达。

图片


三、比昂对本体论精神分析的贡献
在我通读比昂的作品时,他主要是一个本体论的思想家。就像温尼科特将分析的重点从游戏(play)转移到玩游戏(playing)一样,比昂也将分析的重点从理解梦转移到体验梦(对比昂来说,这就相当于做无意识的心理工作)[cf. Ogden 2007a]。

比昂坚持认为,作为精神分析学家,我们必须摆脱对理解的欲望,而是尽可能充分地参与到与患者在一起的体验中。我们必须“培养对记忆的警惕性回避”(Bion 1967, p.137),因为记忆是我们认为我们所知道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不再存在的,也不再可知的东西。我们必须放弃“对结果、'治愈’或甚至是理解的渴望”(p. 137)。对于我们认为我们知道的事情的记忆和对于尚未发生的事情的理解的渴望(因此是不可知的)都是“对精神分析家对现实[一段访谈的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的直觉的阻碍,他必须与现实在一起” (1967, p. 136)。这就是比昂本体论思想的代表:存在取代了理解;精神分析者并不会致力于去知道、理解或领会在访谈访谈中正在发生的事实,他“直觉”它,他与它“合一”,他在当下时刻完全沉浸在体验中。

比昂(1962a,1962b)的“神游 (reverie)”概念也反映了他的本体论倾向。神游(醒着-做梦(waking-dreaming))是一种存在状态,需要让自己无意识地去接纳那些患者(或婴儿)的体验,这些体验是如此令他们不安以至于他们无法去“做梦”(dream)(对这种体验进行无意识的心理工作)这些体验。分析师(或母亲)的神游,醒着-做梦——通常以他最单调、日常的想法(Ogden 1997a,1997b)的形式——构成分析师(或母亲)无意识地体验一些东西的方式,这些东西是患者(或者婴儿)想象不到的,无法想象的体验。在分析环境中分析师通过从神游体验中讲述(或以其他形式叙述),而不是讲述神游体验,向患者提供他们“未能想象的”或部分想象到的体验的转化(想象)版本。

比昂在讲述心理健康和精神病理学时使用的是存在状态,例如,精神病是个体一种“既不能睡去也不能醒来”的存在状态(Bion 1962a, p.7)。
我把比昂(1962a)的阿尔法功能理论看做是贝塔元素(原始感知印象是对体验的身体回应,但还没有构成意义,更不用说成为某个自身)转换成阿尔法元素的隐喻,其中阿尔法元素包括无主体存在的组成部分,很像温尼科特的“持续存在”。阿尔法元素在产生“梦-想法”的过程中与其他部分相互关联,而“梦-想法”又在做梦的过程中被使用。梦是一种精神事件,在此过程中,个体成为体验自身存在的主体。当在严重的精神病理学形式中(我会在本文的临床部分描述),阿尔法功能停止处理感知印象时,个人不仅失去了创造意义的能力,他也失去了体验自己活着和真实的能力。

图片


对我来说,比昂的本体论思想在他的《临床研讨会》(1987)中以一种特别生动的方式表现出来。我将举出几个对我来说特别重要的例子。

有一位出席者因为自己在咨询中对来访者犯的“错”担忧。比昂认为只有当你被授予资质并且完成了自己的分析之后,才有机会发现自己作为一个分析师的真实姿态(1987,p34;另见Gabbard 与 Ogden 2009的《如何成为分析师》)。在这里,比昂区分了一个分析师学习如何“做分析”与成为“真实的自己”的体验之间的差别。

我想补充一点,成为一名分析师需要发展一种自己独特的“分析风格”(Ogden 2007b),而不是采用从前几代分析学家那里继承下来的技术。在这样做的过程中,我们为每位患者“发明了精神分析”(Ogden 2018),并发展自身自发的临场反应的能力,有时用言语,有时用非言语。有时这种自发反应会以行为的形式出现。这种行为针对特定时刻的特定患者的分析,并不适用于与其他患者的工作。例如当我被问到说“我是否会到患者家里去做咨询?”、“我是否会开自己的车送重症患者去医院”或者“我是否愿意会见患者家属”、“我是否愿意接受患者的礼物”时,我会说“这都要看情况。”

比昂对一个参与者的评论中有一个关于他的本体论思维的特别生动的例子。参与者说他的精神病患者告诉他自己做了一个梦。比昂问,“为什么他说那是梦?”(p.142)。参与者不知所措地回答说,“他只是这么告诉我”(p. 142)。
稍后,比昂描述了他可能会和患者谈话的方式,这是一种描述患者存在状态的方式。
那么,为什么患者到精神分析学家那里说他做了一个梦呢?我能想象自己对一个患者说,“你昨晚在哪里?你看到了什么?”如果患者告诉我他什么都没看到,他只是上床睡觉,我会说:“嗯,我还是想知道你去了哪里,你看到了什么。”(p.142)
在这里,比昂想象着和患者谈话的方式不是去关注患者所说的梦的内容,而是关注患者的存在状态,“你去哪里了?”、“你在哪?”、“你那时是谁?”、“当你躺在床上的时候,你变成了谁?”。这种回答让我印象深刻,它是一种与精神病患者谈论他在睡觉时状态的非常内行的方式。

图片

四、本体论精神分析与客体关系理论
对于客体关系理论家来说(例如,弗洛伊德的部分著作[cf.奥格登 2002),费尔贝恩、冈特瑞和克莱因),无意识内部客体关系的改变(以及与外部客体关系结果的变化)构成了精神变化发生的媒介。

对于弗洛伊德(1917),克莱因(1946),费尔贝恩(1940,1944,1955)和冈特瑞(1961,1969)等客体关系理论家来说,内部客体关系的表现形式为自我中分裂的部分和被压抑的部分的之间的关系。对费尔贝恩来说,自我被压抑、分裂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内化了的与母亲的现实关系中令人不满的方面。内部客体世界是一个封闭系统,这个系统中是个体与那些又诱惑人又拒绝人的内部客体之间令人上瘾关系(Fairbairn 1944)。从婴儿期开始,个体有一种希望将内化的与母亲的不满意的客体关系转化为满意的关系的驱力,与母亲之间满意的客体关系的特征是能感受到对母亲的爱和来自母亲的爱,并且能感受到母亲承认和接受自己的爱(cf. Ogden 2010)。精神分析的目的是让患者从内部客体关系的封闭系统中解脱出来,进入真实的外部客体的世界(Fairbairn 1955)。

图片


克莱因(1961, 1975)是一个不同于费尔贝恩的客体关系理论家,她认为,患者的焦虑来自于其幻想中的内部客体关系所产生的危险。无意识的幻想(生本能与死本能的精神表现)通常与母亲/分析师体内发生的事情有关,例如,对婴儿的攻击或母亲体内父亲的阴茎。这些原始的焦虑表现在移情中,克莱因将这些焦虑诠释为对患者来说是真实的,并有助于减少患者阻碍心理成长的迫害性和抑郁性焦虑。

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与费尔贝恩理论在许多方面有差异。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费尔贝恩将内部客体关系视为现实的母婴关系中令人不满的经验的内化,而克莱因认为内部客体关系是源于婴儿的嫉妒体验(死本能的主要精神表现)的无意识幻想。

我并不认为温尼科特和比昂是客体关系理论家(在这两位作者的著作中,提及内部客体关系是很少见的)。他们并不特别关注去理解和诠释使患者无法摆脱的病理内部客体关系。他们的关注点主要是患者(和分析师)能够体验到的存在状态的范围,以及患者(和分析师)无法体验的存在状态的范围。对于客体关系理论家来说,心理成长包括将自己从内在客体世界中产生的迫害性和抑郁性的焦虑中解放出来(Klein),或者将自己从内在客体之间令人上瘾的联系中解放出来,这样一个人就可以与真实的外部客体建立关系(Fairbairn,Guntrip)。正如我已经讨论过的,对于温尼科特和比昂来说,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是作为自己存在着并且变得更完全是自己,在我看来,这种需求意味着变得更完全地存在于此刻并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感觉和身体状态;能够更好地感知自己独特的创造性潜力,并找到发展它们的形式;觉得自己在用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成为一个更大的人(可能更慷慨,更富有同情心,更有爱心,更开放);更充分地发展一套人性化、公正的价值体系和伦理标准;等等。
 
温尼科特和比昂不仅很少提及无意识的内在客体关系,温尼科特同时也很少提及无意识,而比昂创造了一个关于无意识本质的新概念。被渗入自己的每一方面的状态;它们超越了意识与潜意识、睡眠与清醒、梦中的生活和清醒时候的生活(dream-life and waking life)、人格的精神病部分与非精神病部分之间的界限(Bion 1957,斜体补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