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踪夏朝——从古夏人到夏朝 目录(未完稿)

 澴川黄饮冰 2023-12-25 发布于湖北

追踪夏朝——从古夏人到夏朝    目录(未完稿

说明

我没有出版的打算。因为要做的工作太多。

我于近期公布我上古历史研究成果的目录的原因:
1、近期有司和有关学者在公布他们的研究成果,我对他们的研究成果不满意;
2、有小偷(如丁哥)大量偷窃我的研究成果,以自己研究成果的名义到处割韭菜。

前言  古夏人论述归集

一、古夏人

1、尼夏人是留守的燧人氏和北迁的华尼人在渭水流域融合后形成的

2、人面鱼纹图是尼夏人的标志

3、仰韶文化是夏文化,是由尼夏人创造的

4、古夏人文明圈——古夏人开拓了世界西方文明

5、尼夏文明毁于华尼安人

二、东亚人的演化与分类

三、东亚南北人口的演化和神农华夏的形成

第一篇 夏朝的文明本色

第一章 虎吴(巫)之“虞”和游耕之“夏”

一、虎吴(巫)之“虞”

二、殷商祭祀之“西邑”即是夏

三、夏朝不是行国(游牧),而是游耕之国

第二章 夏朝存在的考古证据、文献记载和青铜铭文记载

一、文献指引下的夏代考古证据

1、根据文献记载找出的陶寺古城遗址,帝尧之都陶城

2、根据文献记载找出的王城岗古城遗址,禹自都阳城

3、根据文献找出的禹州瓦店遗址,大禹受封之夏国国都

4、根据文献记载找出的新密新砦古城遗址:夏启之居

5、根据文献记载找出的二里头遗址:夏桀之居

6、夏都政治首都一直是“夏邑”:晋南夏县之东下冯遗址

二、出土的青铜器之铭文记载的夏朝

1、遂公盨[xǔ]铭文记载的“大禹治水”

2秦公簋guǐ)铭文记载的鼏(幂)宅禹责(迹)

3、叔夷钟记载的“删(剪)伐夏司(后)咸有九州,处禹之堵(都)

三、夏朝存在吗?

第三章 夏朝存在的标志性玉器:圭和璋

一、“帝锡禹玄圭”将夏朝打上“玄圭”的烙印

二、玉圭有形制的区别可能就是从夏代开始

三、玉圭与玉璋与夏朝的权力体系的构建

第四章 牙璋造型起源于贾湖文化之叉形器,非古埃及开口器

一、牙璋的中国起源脉络十分清楚,古籍记载和考古发现互为佐证

二、大禹以玄圭为权器,夏启以牙璋为权器

三、石峁古城是夏启之都,是夏启的龙兴之地

四、正因为牙璋与夏启的关系,有人要把牙璋的起源歪到古埃及,创造了“牙璋起源于古埃及开口器”之说,否则夏朝在埃及就形成不了理论链接

五、牙璋起源于距今8000年到9000年的贾湖文化之叉形器

六、贾湖文化叉形器造型的传承

七、“埃夏一体论”创造的古埃及的泥砖和开口器东传笑话

资料山东龙山文化司马台遗址:

第五章 夏朝的华夏本色——由玉兵到铜兵

一、我对于“夏”,早就解释过了,并以此解释建立古史体系

二、对于以玉为兵和以铜为兵都很熟悉,黄帝以玉为兵,蚩尤以铜为兵。玉兵战胜了铜兵。夏是由玉兵到铜兵

三、由玄圭而玉璋

四、二里头的玉兵、铜兵和玉铜为用

五、再向前看。看陕西神木的石峁遗址的“玉钺”、“石范”和石峁古城的夏文化特征

第六章夏朝的华夏本色——由“三足陶鼎”到“三足铜鼎”

一、仰韶文化时期(距今7000年到5000年)(包括庙底沟文化),三足鼎是流行的烹煮炊具。我把仰韶文化看作是古夏人创造的文化,所以“三足鼎”可以看作是古夏人文化的标志性器物之一。

二、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距今6000年到5400年)的三足鹰鼎:应该是憨态可掬的“咸(han)鸟”,咸鸟是古代巴人的祖鸟

三、仰韶文化流行的三足鼎,是对仰韶文化以前的诸文化中三足造型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包括裴李岗文化、贾湖文化、大地湾文化以及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城头山古城)等的继承。

四、夏代继承了上古中国的“三足陶鼎”文化,发展成“三足青铜鼎”文化

五、中国的彩陶文化西来说也被终结: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距今9000年的彩陶

1、发现了距今8000年的墓葬,墓主人身边的彩陶距今9000

2、与贾湖人一样,距今9000年的桥头遗址居民会酿酒

3、太阳纹彩陶和中心土台在桥头遗址出现了

补充:子龙鼎或许是共工氏之鼎

第七章 大禹治水传说的真实性分析与史前古人基建能力的考证

再发说明

一、大洪水与大洪水记忆

二、在《陶唐辉耀》一文中,对帝尧用禹治水所谓事迹我是讲过的,今天从大禹治水的真实性的角度谈一谈

三、大禹治水之前黄河流域的水情

四、史前大洪水是分阶段的

五、中国上古能够做多大的工程?——从史前古城建设可以透视出上古人的建设能力足以胜任“大禹治水”

附录一:转一个网友的评论

附录二: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

附录三、大禹治水的青铜铭文——遂公盨[xǔ]

第八章 夏代疆域、夏朝国号及氏国、夏朝建立时间和夏代纪年差40年的真相

一、夏朝疆域:禹贡九州,即是夏朝疆域

二、夏朝国号和氏国

三、夏朝建立时间和大禹摄政纪年与帝禹纪年

四、所谓夏代纪年差40年的问题

第九章 尧舜禹时期之中国和夏朝的“都”与“居”

一、尧舜禹时期,天子之国在“冀”,即尧舜禹时期的中国是古冀州(晋西南)

二、广义大夏与狭义大夏

三、夏禹自都阳城,被封夏国之夏伯都阳翟,登帝位都平阳、先居安邑后居晋阳

四、夏天子迁居之变化

五、夏朝首都始在平阳,夏启重设安邑后夏朝首都始终在安邑(东下冯遗址)

六、再谈夏后氏留于中原、放之南巢和避居北野

第十章  妫水大夏非夏朝:“妫水大夏”是大夏人西迁所建立

一、为什么要释疑“大夏”一词?

二、我关于“夏”的定义:半坡文化之“人面鱼纹图”就是图文夏,即夏族徽

三、中国古籍中的“大夏”:广义的大夏是指大夏人活动的上古中国中北地区,即秦晋高原;侠义的大夏是指晋中南地区;殷商时期的大夏,则是指殷商北方的一个叫大夏的属国

四、大夏国可能在公元前1500年离开大夏高原逐渐西迁,最终在妫水(阿姆河)流域建立大夏国

五、汉武帝时期西域之西主要国家分布图

第十一章 夏朝通行文字是水文,水族文字、彝族文字就是夏朝文字的活证据

一、中国刻画文(契刻文)起源于距今9000年前

二、回顾一下中国考古遗址发现的“文”

三、中国上古文字发展到夏朝时期,是一定会有通用文字的

1.书写形式在帝尧时期就已经存在,来自西川的夏后氏对“竹”具有成熟的利用工艺,毛笔、竹简的制作工艺很成熟

2.各行各业已经有相当的发展程度,拥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和工艺水平。技术的积累、工艺的进步和广域国家的建立,都推动了文字的进步和发展

四、夏朝通行文是水文(水书)

1.夏朝的基础人力是夏后氏,其权力也经历了神司、军司、水司、帝司、帝君的变化

2.夏鲧为收复陶寺城的主力军

3、鲧禹治水,接管了水官系统,水官系统纳入夏后氏体系,水文也就纳入了夏后氏文字系统

4.夏朝通用文字体系应该是鲧禹治水期间以帝尧时期的通用文字体系为基础、统一水官专业文字系统而形成的水文体系

五、当代水族水书、彝族彝文与夏朝文字的关系:水书和彝文是夏朝文字的活证据

第十二章 “息壤”是古大夏土壤,也就是黄土高原之土壤,古大夏地区即秦晋高原

一、关于息壤

二、关于息壤的几种解释

三、关于“布土”

四、“息壤”是古大夏土壤,即黄土高原之土壤

1.黄土高原的布土效应:形成华北平原和黄海平原沃土层

2.黄土高原在距今4300年前,是夏氏族群的聚集区,号称“大夏”

3.地理区域的划分和农牧分界线不是绝对的,是随地球气温变化而南北移动的,即温度驱动效应

五、末次冰期以来地球气温综述,可以加深对此文的理解

距今70000年—60000

距今60000年—38000

距今38000年—18000

距今18000年—13000

距今13000年—12800

距今12800年—11500

距今11500年—9000

距今9000年—8000

距今8000年—6000

距今6000年—5000

距今5000年—4800

距今4800年—4600

距今4600年—4200

距今4200年—4000

公元前2000年—前1600

公元前1600年以后

补充说明:地球方位的变迁(“天倾西北”)

第十三章 《山海经》记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一、黄土高原形势的变化

二、帝尧时期的洪水在黄土高原上漫溢,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黄土高原支离破碎成千沟万壑

三、禹凿龙门

1.禹凿龙门的历史记载

2.当地关于禹凿龙门的传说

3.大禹治水之后的黄河水势与流向及东西方变化

第十四章 《山海经》记载的“河之南”:有夏之居,殷之畿内,周之洛邑

一、“河之南”是少康复国的力量之源

二、《山海经.西山经》记载的“河之南”

第一,西次山经的首山是崇吾之山,此山的位置在“河之南”。

第二,西次三经列山走向,崇吾之山是起点(首山)。

第三,不周之山和昆仑之丘均在中国,不在外国。

第四,昆仑之丘、不周之山,也是我们熟悉的。这里也要明确以下概念:

1.《山海经》中的“昆仑之丘”与“昆仑之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山海经》中的不周之山已经不是山,而是历法概念。

三、历史记载的“河之南”(河南)

1.河之南即是河南

2.周朝与河之南的关系,皇甫谧在《帝王世纪》做了详细的考证,也梳理了周朝的起源和迁移:

3.《三海经.西次三经》“崇吾之山”是邙山头

4.殷商有三亳,西亳在偃师

史料附录

第十五章 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朝文化,夏都始终在夏县(安邑)

一、从夏启开始,安邑一直就是夏朝政治首都

1、夏启失黄台,但历史没有说“夏启失国”

2、为什么会有“太康失国”的记载?因为“太康失安邑”

3、“少康复国”,是“夏众灭浞,奉少康归于夏邑”,即少康收复了“安邑”

4、夏桀失安邑,所以夏桀失去了天子地位,天下人就认为“夏就亡了”

5、如果我们把二里头遗址当作夏朝都城,就不能解释“(夏桀)二十年,伊尹归于商,及汝鸠、汝方会于北门”的历史记载

二、其实二里头文化发源于东下冯,只是因为这个文化最早发现于二里头,所以被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三、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朝主流文化

(一)夏朝文化的演化模式

1、夏的来源,不是夏朝,而是古老的夏族徽

2、夏朝文明,承接东下冯文化(新砦及周边地区以新砦期文化为过渡型文化并最终归于二里头文化),以二里头文化为主体或主流文化

3、根据《竹书纪年》推算,夏朝以大禹登帝位为成立标志,在公元前1989

4、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真切对映

5、在研究夏、商、周时,把夏商周看作不同的民族是严重错误的

(二)二里头文化是夏朝主流文化

四、东下冯遗址和新砦遗址,证明了夏代“都”“居”分离是真实的历史

第十六章 《竹书纪年》关于夏朝纪年的真实性再分析

一、《竹书纪年》记载了“后羿霸夏”和“寒浞篡夏”,只是在叙述“后羿霸夏”和“寒浞篡夏”时用的是夏纪,即没有承认后羿与寒浞的合法性,奉夏朝为正统

1、《史记.五帝本纪》帝启到少康世系,帝相和帝少康之间,没有“后羿霸夏”和“寒浞篡夏”的历史记载

2、《竹书纪年》的记载没有隐瞒“后羿霸夏”和“寒浞篡夏”的历史,但是在叙述“后羿霸夏”和“寒浞篡夏”时所用纪年依然是“夏帝纪年”,即奉夏朝为正统。

3、关于“后羿霸夏”和“寒浞篡夏”

二、从帝禹到帝少康的夏朝纪年没有缺失

1、从帝禹到帝少康纪年是连续的

2、“后羿霸夏”计23年,“寒浞篡夏”计40年,在夏朝纪年中,并非有些学者认为的这23年和40年缺失了

三、夏朝建立的时间

四、关于《竹书纪年》“禹立四十五年”的记载

五、关于《竹书纪年》“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丧毕,天下归启。”的记载

六、关于《竹书纪年》“始壬子,终壬戌”与“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的记载的矛盾

七、以夏桀纪年验算夏朝纪年:夏纪年用甲子纪年,没有发生纪年混乱

八、其实夏后氏鲧和禹至少在公元前2300年前就登上了上古中国历史

第十七章 “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的帝启非古埃及法老

一、夏启之台

二、中国古代的高台建筑文化非古埃及金字塔文化

三、帝启的“大乐之舞”舞于黄台

四、帝启是古埃及法老吗?不是

1、帝启的形象还有前置,古埃及法老图没有这个前置

2、帝启的形象描述与古埃及法老的形象完全没有共同点

3、帝启佩玉璜,古埃及法老没有佩玉璜

4、新砦遗址出土的五彩陶鸟,就是“翳”

第十八章 大禹治水在哪里?搞清“河与济”“荥泽”“四渎”“禹凿河”“禹疏河”方可断言之

一、夏禹起始点在湖北,夏禹建立的第一个“有夏之居”是南阳

二、修四渎

三、河水、济水原始流位

四、禹凿河(黄河晋陕峡谷段)禹疏河(豫东北至天津段)(禹凿河前,黄河是内流河,河水止步于河套古湖;禹疏河前,黄河是南流河,河水从广武山南向南流)

五、大禹治水在黄河和四渎

第十九章新砦龙的复原图及再论夏代龙从石峁到二里头的演化

第二十章古埃及的天下太小,媲美不了夏朝和涵盖不了夏朝统治下的上万氏国

一、夏朝没有金字塔的习俗。上古华夏高台是祭台,不是陵墓

二、再说夏朝和夏朝氏国

三、夏朝不是孤立存在。夏朝前承五帝,统辖逾万氏国,古埃及涵盖不了,从古埃及搬迁到上古中国没有可能

第二十一章 唐虞夏商周时代天子、中国与天下的共主盟约式国家体制

一、在国家文明的起始阶段,任何族群,均以自己为,环顾四邻。满天星斗说砍掉了华夏文明的砥柱“中”,并不符合中华文明起源的实际

二、经伏羲神农-炎黄-高阳高辛的缔造,到陶唐帝尧时期,形成冀都(晋西南)中国共识。这个共识历经唐虞,坚持到夏朝。有夏一朝,其政治首都始终在晋西南安邑

三、商朝的江山是抢夺而来,所以商朝攻取安邑后并没有继续以安邑为都,冀都中国体制被商朝抛弃。商代都居合一,以商王之居为都,所谓商朝频繁迁都是误识。商都即中国

四、周承夏制。西周是以夏朝的继承人剪灭商朝的,所以西周以有夏之居为中国,建立洛邑。在西周,洛邑是西周的政治首都,周王之居在丰镐

1、西周建立前周居的脉络和周的来历

2、武王伐纣,营洛邑而定鼎洛邑,即是以洛邑为中国和以洛邑为政治首都,以丰镐为周王之居

3、平王迁徙居洛邑。周天子之居和周朝之都合一

4、何尊出土,佐证周代以伊洛(有夏之居)为中国和周承夏制

五、唐虞夏商周,在后者升格为后替代前朝,以天下认可的共主(天子)身份君临天下

第二十二章 从古夏到夏朝~中华国家化演化的根本在“中”

一、虚“中”是一个应该被诊治的学术顽疾

二、考古文化的分布:区域分布,每个区域必有权力中心,否则区域社会都会处于无系状态

三、龙山考古文化时期是上古中国从万“中”到多“中”走向一“中”的时代,一中也经历了从五帝之一中到三代之一中的历史传承

四、由古夏、中夏到夏朝

五、再论诸考古文化的定位

一是“夏”:

二是“昊”,太昊和少昊

三是“黄”

四是“夷”。神农五帝夏朝早期无“东夷”

五是“炎”、“姜”和“羌”。上古没有“羌”,只有“姜”。“炎”出于“姜”。“羌”在商朝时期才出现,是商朝祭祀用的“羊”。根据《西羌传》,古羌是三苗被迁于西北三危山形成。

六是关于贾湖文化,这里也给出论述截图

第二篇 夏代考古的文献解析

第一章  有虞在良渚—良渚古国经历有虞帝国到成鸠王国的蝶变

一、对于全域中国来讲,“虞”不是一个朝代,但是虞舜是五帝之一;对于东南一隅,“虞”可能是一个史前地域氏国王朝,对应的是良渚古国前期

二、良渚古国的蝶变和诸氏族在良渚古国的地位变化

1、“虞”族徽是良渚古国的“神人兽面图”,良渚的“神人兽面图”又是从高庙的“獠牙兽面图”演变而来的。所以“有虞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7800年的高庙文化时期。

2、良渚古国经历了由神国到王国的蝶变,主导这一蝶变的是黄帝天鼋氏。黄帝天鼋氏废有虞氏

3、成鸠之国就是考古发现的良渚古国后期,鸤鸠就是成鸠的神权(神而帝),立鸤鸠(成鸠)氏之王权,导致有虞氏成为一般氏族而衰落。

4、东部战争的三个阶段和天鼋黄帝选择鸤鸠氏为新良渚王国的君王的原因

三、良渚古国的法制:“王鈇”

四、良渚古国的历史,以有虞氏帝舜的形式纳入上古中国体系

第二章 石峁古城建设者的破解又添新证据,所谓戎狄所造是瞎说——兼论鲧禹的文化符号禹蜀纹

一、对石峁古城皇城台大台基的南护墙上的石雕图案的分析

1、石峁古城皇城台大台基的南护墙上的石雕图案中间部分与良渚人兽面图的比较

2、石峁古城皇城台大台基的南护墙上的石雕图案左右还有独特的图案——禹蜀纹

二、青铜器上的兽面纹、良渚文化的人兽面纹、三星堆青铜人头帽子上的回形纹,源头是高庙文化的“獠牙兽面图”,其密码是“吴”

三、为什么把“线条勾勒出的眉眼纹”叫做“禹蜀纹”?

四、石峁古城因支援颛顼与共工争帝而建造,建造的族群属西少昊昌意和神农联合族群,具体建造者是具有蜀文化底色的夏后氏之父氏族鲧

1、石峁古城建造的原因

2、石峁古城石雕图案为什么有蜀标记又有有虞氏的图腾?

五、因为这个新发现的石雕,可以证明石峁古城非戎狄所建造

六、补充论证:石峁人是典型的农业族群,其生产方式是典型的北方旱作农业系统

第三章  石峁古城为夏鲧首次建设,为崇城;夏启二次重建,为卫城

一、西少昊昌意败退时的布局:命鲧入大夏地区建立石峁城

二、石峁古城的原始建设者是夏鲧

三、夏鲧本驻守在西川(宝墩古城)。石峁古城是因为共工与东少昊玄嚣系争夺帝位而建,石峁古城在反击共工氏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石峁古城的种族属性:黄帝昌意系、有虞氏、有扈氏,古夏人大夏系

五、关于称号的问题

六、夏鲧与古蜀国的关系:夏鲧是古蜀国开国第一王

七、夏鲧城(石峁古城)的重建:夏启重建石峁城

八、鲧在石峁城的存在

九、补充论证:最新发现—石峁城的夏族徽

十、补充论证:石峁古城出土扬子鳄骨,意味着我提出的石峁古城为夏鲧所建立、夏启重建的假说是对的

第四章 惟彼陶唐,有此冀方——陶寺古城的建设与事变

一、历史记载的“冀都”和“中国”(天子之国)平阳,即考古发现的“陶寺遗址”

二、陶寺城(平阳城)的考古展示

三、陶寺古观象台与《尚书.尧典》的记载不符,但是这个观象台与连山历的记载相符

四、陶寺城历经的历史变故

1、大约在公元前2700年前,炎帝历山氏设立了陶寺古观象台

2、大约在公元前2300年前,夏鲧在大夏高原西北建立石峁城;共工氏在同期建立了陶寺城

3、大约公元2300年,颛顼与共工氏争帝战争爆发。共工氏战败,怒触陶寺观象台

4、公元前2145年,帝尧定居陶寺(平阳),即尧都平阳

5、历经尧舜禹三朝政权传承

6、夏启驱逐在陶寺摄政并准备继承帝禹大统的伯益,冀都陶寺被摧毁。历经300多年的陶寺城退出历史舞台

五、回答一个问题:中国考古发现的城,都有庞大的墓地。这说明这些古城原本就不是古城而是墓地吗?

六、关于中国与天下

第五章 禹迹(绩)——禹王北撤、受封夏国、禹征三苗和大禹在北中原的活动轨迹考证与新解

一、禹王北撤

(一)石家河文化在距今4300年前后出现精美玉器的原因:西少昊被共工击溃从陕甘宁地区流亡到石家河

(二)昌意之子鲧建立石峁城池

(三)神农别支——三苗从神农族群中分离出来

(四)颛顼与共工争帝之战爆发,昌意率领石家河的神农集团北上中原,策应颛顼,禹奉命留守石家河

(五)禹与三苗的第一次战争:奉命留守石家河的禹,被江南的三苗所驱逐逃离石家河

(六)禹保卫石家河失败后北撤的路线:从南阳到登封都被纳入禹王的统治范围

1、禹离开石家河,向北撤退到大悟山区,建立“禹王城”。

2、禹撤离大悟禹王城,走古随枣走廊,进入南阳盆地。

3、夏后氏控制了南阳,然后禹王以南阳为基地,继续东进淮河上游地区。在淮水上游地区沿淮河继续东进,把淮河上游地区纳入夏后氏禹的统治之下。

4、禹在淮河与颍河交汇处折转向北,沿颍河北进,进入颍河上游地区的登封地域,在此建立王城岗城池。这就是“禹都阳城”。这是禹进入中原核心地区自己建立的王国。

二、夏朝的根基:大禹受封之夏国

三、禹征三苗

1、天子帝尧和帝舜对三苗的征伐和收服

1)帝舜时期三苗反叛,丹朱没有继承帝位是导火索

2)舜禹之际的三苗作乱,与被帝舜迁移到南方的驩兜有关

2、大禹彻底解决三苗问题,从此三苗、有苗等族称从历史记载中消失

四、大禹在北中原的活动轨迹

1、大禹治水

2、禹堕鲧城

3、禹合诸侯于涂山,杀防风氏

4、禹攻有扈

5、北控大夏高原:令夏启重建石峁城与禹居晋阳

第六章 唐尧都河东,虞夏以继

一、三河:河东、河内与河南

二、居与都

三、唐尧、虞舜、夏禹都河东,夏代继续都河东

1.帝尧封侯于唐,定天子都于河东平阳,晚年游居于陶

2.帝舜摄政于平阳,登帝位于平阳,都平阳,先后游居于潘、蒲陂、鸣条

3、夏禹自立于阳城、受封于阳翟、都于平阳、居于安邑(夏邑)、又迁居晋阳

4、尧舜禹三帝均都于河东(晋南),夏代继续都河东

第七章 石峁古城(二次重建)是冀都平阳的卫城和夏启首封之城,夏启龙兴于此城

一、提出一个判断夏代都(居)标准:集中发现夏时期卜骨的城池,才可能是夏都(居)

二、石峁城出土的百余片卜骨证明:石峁古城具有夏都(居)之城的资格或地位,当是夏启位列诸侯时期的封国都城

三、石峁古城是夏启封国之都是很有可能的,线线思维当然难理解!

第八章  再谈石峁古城(二次重建)是夏启首封之城

一、石峁城是黄帝城的观点没有说服力

二、石峁古城具夏属性,非夷狄所造

三、石峁古城的建造者是夏鲧,堕毁者是大禹,重建者是夏启

四、这里再介绍两种观点:石峁古城二次重建的证据,有虞氏和有扈氏是夏鲧的附庸

第九章 帝启都河东(安邑),别居黄台(新砦)

一、夏启登帝位是改变祖制的结果

二、帝启立都安邑

三、夏县东下冯遗址,就是帝启之都安邑

四、帝启别居黄台,在新密新砦古城遗址,即黄台之丘

五、夏代早期无东夷

六、补充说明:夏代疆域,宗主与共主,都与居,氏国

第十章 新砦期文化是夏启兼容并蓄东方创造的文明成果——新砦期文化泯灭于东夷的崛起,没有发展成为夏朝的主流文化

一、考察夏朝文明,我们会发现以下现象

二、帝启之都(东下冯遗址)和帝启之居(新砦遗址)

      三、新砦遗址的考古材料(查询于网络)

四、新砦兽面纹和夔龙纹可以组成一条完整的龙,即新砦龙

五、石峁城的石雕龙的形象,新砦城的陶龙编合龙形象,二里头龙的形象,说明龙的形象在有夏一代是一脉相承的

六、夏启陟,新砦失

1、石峁城之“鹰”演变成了新砦之“翳”

2、发掘者称其为夔龙纹的器物圈足部分的残片,可能是龙凤图,凤也是东方的鸟崇拜之一,其含义就是“夏启陟,新砦失”

3、东方文明因素出现在新砦,并不表明东夷的出现,而是夏启对古老东方早期文明中的“日鸟崇拜”兼容并蓄的结果,夏启跟五帝一样,对东方有效行使着统治权

七、花地嘴遗址、东赵遗址等新砦遗址的考古发现,说明“新砦期”是真实存在的。以新砦为指挥部的夏启东方防线,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立体存在。新砦是夏启承旧启新,开创新文化之地,夏启开创的新文化就是“新砦期文化”

    1、以牙璋为线索,可以把石峁遗址(石峁期)、花地嘴遗址(新砦期)、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期)贯穿在一起,可以证明石峁期、新砦期的创立者是夏启,也可以证明夏朝历史的延续性

2、东赵遗址的发现,再次证明了新砦期文化并非个体存在、新砦期文化在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之间的承上启下关系和龙山文化晚期、夏朝时期(新砦期、二里头文化时期)、早商二里岗期、两周时期历史的连续性

3、夏启承旧启新,兼容并蓄,在新砦城开创新文化。夏启开创的新文化就是“新砦期文化”

八、新砦期文化泯灭于东夷的崛起,没有发展成为夏朝的主流文化

第十一章 太康都安邑居斟鄩、太康失国与五子之歌

一、夏朝文化的形成历程——东下冯文化(新砦文化)二里头文化

二、太康失国之“国”是指失去国都(安邑)

三、太康居斟鄩与“畋于洛表”

1、洛表是有洛古城,有洛古城时代不同位置不同,但大致在二里头为中心的广阔地域,就是古河南地区,也就是周武王所谓“有夏之居”

2、斟鄩在巩义市西南五十八里

3、二里头遗址是河南城(有洛城),夏桀迁河南及夏桀从河南城归安邑

四、《五子之歌》揭示的史实

五、太康失国的原因假说

1.东部矛盾紧张,新砦防线被东夷突破

2.太康进兵新砦,夏邑(安邑)和鄩城均被有穷氏后羿控制

3.太康在无力进军安邑的情况下,留居有洛(洛表)

第十二章 后羿霸夏和寒浞篡夏

一、《竹书纪年》记载了“后羿霸夏”和“寒浞篡夏”,只是在叙述“后羿霸夏”和“寒浞篡夏”时用的是夏纪,即没有承认后羿与寒浞的合法性,奉夏朝为正统

1、关于“后羿霸夏”和“寒浞篡夏”

2、《史记.五帝本纪》帝启到少康世系,帝相和帝少康之间,没有“后羿霸夏”和“寒浞篡夏”的历史记载

3、《竹书纪年》的记载没有隐瞒“后羿霸夏”和“寒浞篡夏”的历史,但是在叙述“后羿霸夏”和“寒浞篡夏”时所用纪年依然是“夏帝纪年”,即奉夏朝为正统

4、“后羿霸夏”计23年,“寒浞篡夏”计40年,在夏朝纪年中,并非有些学者认为的这23年和40年缺失了

二、后羿霸夏,因夏民而代夏政

1、有穷氏后羿就是“有穷氏之君,称号羿”,“后”就是“君”

2、有穷氏后羿及其氏族,是华夏族群,非东夷族群

3、有穷氏后羿在帝喾时期就是帝喾的股肱之臣,自帝喾时代起服事帝喾、帝尧、帝舜直到夏朝的夏禹、夏启、太康

4、在太康时期,后羿霸占夏朝行政权,总摄夏朝朝政

5、有穷氏后羿自鉏迁于穷石

6、羿入居斟寻

7、后羿未改夏政,也未占据新砦

三、寒浞篡夏,杀后羿弑帝相

第十三章 少康复国

一、太康到少康之间的纪年不缺40年。后羿霸夏,史家用帝太康、帝仲康、帝相纪年;寒浞自立为后40年的纪年,史家采用的是世子少康纪年

二、少康复国前的夏朝政局

三、少康复国,是少康成功收复了夏都安邑,驱逐东夷收复夏启之居新砦城

历史资料附录:

1、《古本竹书纪年》记载

2、《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帝太康到帝少康,纪年未缺失

3、《三家注史记》记载

4、《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5、《左传》僖公二十一年:

6、《左传·哀公元年》

7、括地志

第十四章少康复国的重要力量——有鬲氏

一、伯靡自鬲帅斟抃、斟灌之师以伐浞

二、有鬲氏的族徽:鬲;其后裔:鬲氏

三、考古中的陶鬲:案板遗址和老虎山遗址

四、陶鬲到底起源于农耕文明还是游牧文明?当然起源于农耕文明五、回到主题:有鬲氏~有鬲氏国~鬲县的演变主题词  有鬲氏  有鬲氏国

第十五章 有扈氏—兼谈高庙考古文化之“互”族徽和河姆渡考古文化之“护”族徽

一、有扈氏与夏后氏的两次争战,让有扈氏名垂青史

(一)有扈氏与夏后氏的第一次争战:禹征有扈,以行其教

(二)第二次有扈氏与夏后氏之争战:甘之战

(三)有扈氏与夏后氏争战的本质—争夺天下共主权。借机谈一谈天下共主权的继承、争夺和流转

二、有扈氏,是一个很古老的氏族国家

(一)依据考古证据,有扈氏的源头在河姆渡文化遗址

1、户、扈、有扈氏

2、我所考证的有扈氏,要追溯到考古文化的河姆渡文化

3、河姆渡护族徽与殷商护族徽

4、河姆渡文化特色的深入考究确定河姆渡居民是有扈氏

(二)在良渚古国,有扈氏演变成九扈氏,是良渚诸氏族之一

1、良渚氏族族徽

2、良渚诸氏的去向

1)五雉演变成雒越

2)鸤鸠氏演变成九黎

3)有虞氏和九扈随西少昊昌意西迁,演变成昌意节制的有虞氏和有扈氏

(三)关中有扈氏国的确立

1、齐家文化是西少昊西迁的开基文化

2、宝墩古城是昌意监察西部的第一城

3、昌意在关中建立昌意城,城在今关中户县

4、元始前2400~元始前2300年,昌意失关中昌意城,流亡石家河

5、关中有扈氏国的确立

三、现在可以确定,河姆渡“双鸟朝阳”图是“护图徽”,高庙“双鸟朝阳”图是“互图徽”

第十六章 夷与东夷——夏代以前及至夏代早期没有所谓的“东夷”

一、此文是针对华夏族历史研究中存在的虚无华夏的现象而写作的

二、华夏文明标志性文字的定义再复述

1.关于“华”。

2.关于“夏”。

3.关于“尼”“尸”“夷”。

4.在解析了华夏文明基本标志性的文字“华”“夏”“尼”“尸”“夷”等之后,我进行了上古历史的重构。

三、神农天子(古夏王朝)的统一、黄帝的统一(中夏王朝),上古分居于中国地域的诸族群,被整合为统一的华夏族群

四、考古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标志性图徽证明:夏代之前和夏朝早期东方无东夷族群

(一)按照考古文化分布图分析:以庙底沟文化为中国(古夏王朝),在庙底沟文化以前和同期,东方没有“东夷”,东部诸文化有各自的标志性图徽

1.东北地区考古文化的演化

2.山东(海岱)考古文化的演化

3.海淮地区考古文化

4.长江下游

(二)从东北到东方到东南到南方,史前(元始前2000年以前)有过统一的文明标志是“八角星”,不是“夷”。

(三)考古文化中的“尸”与“夷”。凌家滩文化中的“玉人”,很可能是“夷”。但是“夷”在凌家滩文化中是凌家滩人的崇拜之一。所以史前也不存在后世意义上的东夷

(四)我早在 《黄人的衰落和黄人到黄夷的演变及东夷世系的解析》一文中就提出过:黄帝王朝(中夏王朝)没有“夷”的称谓

(五)根据历史记载,夏朝早期无东夷。伯益等东方人,是东少昊玄嚣族系,不是后世所称的“东夷”

五、从考古文化看,元始前1900年出现的岳石文化,才是东夷文化

(一)考古文化上的东夷,是岳石文化

(二)岳石文化与新砦期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形成对峙文化。岳石文化是东夷文化,新砦期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是夏朝文化

1.新砦遗址不仅有城墙,而且是三重建设,防御性很明显。

2.与岳石文化对应的考古文化,是“新砦期”文化+二里头文化。

(三)历史记载的东夷,在夏朝帝相时期登上历史舞台

1.经历帝启、帝太康、帝中康三代之后,在夏朝帝相的时候,“夷”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2.从帝禹到帝少康纪年是连续的,所以东夷并没有断绝夏纪,后羿韩浞是夏朝内部贵族集团,不是东夷

3.东夷作为一个族群,实际上在元始前1600年就消失了
第十七章  穿越三代的夏朝封国——褒国、杞国、越国和曾国(四龙徽曾是夏朝曾国,金文曾是西周曾国)

一、古褒国和古杞国始建于大禹时期,封建国国君是大禹的儿子辈,夏启的兄弟

二、少康复国后,封建过两个氏国。其一是越国,其二是曾国。这是少康复国的历史证据

三、关于曾国、鄫国和缯国

(一)文献记载的缯国和鄫国

1、河南南阳方城有缯国

2、山东临沂兰陵有鄫国

(二)出土青铜器上的曾国:夏朝“四龙徽曾”之曾国和西周“金文曾”之曾国

1、历代都出土过曾国青铜器,多认为是夏后氏曾国

2、现代考古发现的曾国,青铜器上铭文为“曾”,有“四龙徽曾”和“金文曾”两种。四龙徽曾是夏代曾国,金文曾是西周曾国

1)“四龙徽”曾

2金文

3四龙徽曾国是夏朝曾国,金文曾是西周曾国
4)关于“曾”字形的分析的佐证

5)南阳方城八里桥出土了夏代遗址的佐证。这个材料可以与夏代少康复国所封的曾国相匹配,证明夏代曾国的始封地在南阳方城八里桥

6)综合判断如下

四、文献记载的商汤对夏后氏的分封

第十八章 二里头的大禹标志:“禹”龙、“禹”牌与“禹”字——对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绿松石兽面铜牌的解释

一、古人早就告诉过我们,夏代文字是“夏篆”

二、关于甲骨文“禹”与金文“禹”

三、“禹”与“蜀”

四、夏代二里头时期龙的造型:二里头的禹龙和禹牌

第十九章 为什么二里头出土的陶鼎中间相连而不通?《竹书纪年》关于夏桀弃其元妃妹喜于洛的记载可以解释之

网友提问:为什么二里头出土的连体陶鼎,中间相连而不通

象这样的连体造型的陶器,在二里头之前,也出现过

注意:郑州大河村出土了仰韶文化彩陶双联壶的相连处是贯通的。

注意:齐家文化出土的黄色双连罐,相连处是贯通的。

为什么仰韶文化双连壶和齐家文化双连罐的相连处是贯通的?因为女娲氏与神农氏的婚姻联盟是成功的,西少昊昌邑与蜀山氏的联姻也是成功的。

用这个思路考察二里头出土的双连鼎 ,要表达的意思无非是“连而不通”。根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夏桀和妹喜的联姻,就是“连而不通”。

第三篇 蜀夏(三星堆)

第一章 夏末商初出现于江汉的古城是夏城而非商城,因在夏后氏失去中原后主体南归

一、在考古上,长江一线的文明,在距今4200年到4000年有一个整体消失的现象

二、根据 “平江旅游公众号”20170913日发出的《平江幕阜山上古文化遗存引起两岸考古学家和历史学者关注》一文,我们可以了解到湛氏族谱记载考古相关信息

三、 夏末商初出现于江汉的古城是夏城而非商城,因在夏后氏失去中原后主体南归

四、据湛氏族谱记载,湛姓系夏禹同姓诸侯斟灌氏后裔,为躲夏代寒浞之乱,取斟灌二字各一边而成湛姓,南归幕阜山隐姓埋名至今。

第二章 三星堆文明早期是石家河的附属文明,后期是夏王族失去中原政权南归后重新建立的文明分支

一、距今5000年前四川盆地是一个封闭性的古湖,四川盆地上的文明不会超过距今5000

二、文明最早兴盛于湖南南部,得益于四川盆地的庇护

三、早期的成都文明是两湖文明的附属文明

四、三星堆文明是夏朝人失去中原政权南归后建设的文明,所以三星堆文明是夏朝文明在城都平原上的继续

五、三星堆文化的根在石家河文化,晚期的石家河文化就是早期的夏朝文化

六、夏后氏与夏朝

第三章 六个祭祀坑继续揭示三星堆原本面貌:西南底蕴,华夏本色

一、对于三星堆与江汉及夏后氏关系的散论

1.《石家河原居民是华夏而非三苗》:九、题外话——三星堆文化是华夏文化的变体

2.《石家河的玉文化和石家河的“中国”地位》:五、三星堆文化是石家河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3.《石峁古城是崇城,为夏鲧所建立》 :三、夏鲧本驻守在西川(宝墩古城)。石峁古城是因为共工与东少昊玄嚣系争夺帝位而建,石峁古城在反击共工氏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石峁古城是崇城,为夏鲧所建立》 :六、夏鲧与古蜀国的关系:夏鲧是古蜀国开国第一王

二、对三星堆专门的论述

在《三星堆青铜大立人:西南底蕴,华夏本色》主要表达了以下观点:

在《三星堆文明早期是石家河的附属文明,后期是夏王族失去中原政权南归后重新建立的文明分支》主要表达了以下观点:

三、三星堆38号祭祀坑考古成果公布后的新论

1.38号坑依然无文字发现的原因

2.三星堆文明的分期与断代:三星堆青铜文明断代商代晚期

3.现存西南的傩仪式和傩舞、傩戏、傩面具及刀梯是对三星堆青铜人或人头造型和青铜面具造型及神树的最好阐释

4.三星堆祭祀中的象牙在傩仪式中缺少,但傩仪式以桃木棍补充

5.三星堆无金杖,但有金棍。杖与棍的认定涉及中华文明的内核

6.玉器和饕餮纹

第四章 大洋洲商代古墓、三星堆与山海经记载之“戎”“魅”和三星堆青铜大立人的“赤足”

一、大洋洲商代古墓与山海经记载之“戎”

二、三星堆与山海经记载之“魅”

三、三星堆青铜大立人赤脚。

第五章 三星堆祭祀坑当为灭国坑

一、三星堆肯定祭祀坑说与三星堆国家遭受重大变革(政权更迭)说

二、定性为祭祀坑的结果:坑内的东西都应该是祭品性质,那焚烧和打碎祭品就符合华夏祭祀传统,但是祭祀坑内的东西的性质是祭品,其坑内器物的神性就会消失,其本质就是玩偶,作用是娱神,所以“祭祀坑”的认识不靠谱

三、三星堆坑内的青铜人形象是外族人或西亚人的说法也不靠谱

四、三星堆青铜人面貌特征与《古本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记载相符,认定或者不认定为祖神与三星堆坑的性质有关。青铜大立人的祖神地位难以无视,视作娱神的玩偶也没有道理。所以三星堆坑的祭祀坑的认定,不符合坑内器物的现状

五、综上,我认为三星堆坑应该是灭国坑

第六章 不少人对三星堆挖掘结果很失望(增补版)

第七章 也许周文王灭了三星堆蜀,新建金沙蜀,周武王灭商纣时蜀国参战

一、也许周文王灭了三星堆蜀,新建金沙蜀,周武王灭商纣时蜀国参战。

二、周商关系:周是商臣属国,是商王国的一部分

三、西伯周姬昌灭三星堆蜀,可能还有正统之争,就是谁是夏朝的继承者?

第八章 三星堆人物是昌意后裔,大禹直系

第九章 三星堆的眼睛看:凸眼、纵目,但是非,而是望文化的表达

第十章 三星堆贝,四川原本就有,因为在古印度板块与古欧亚板块相撞击前,四川是古印度洋的一个海湾

第十一章 贾,不是三星堆贝西来的证据,因为“贾”从襾从贝,非从西从贝

第十二章 三星堆跪坐合掌长发扭头青铜人出土可以说明的问题:他不是印欧人种

第十三章 三星堆玉篾刀和三星堆3号神树上的鸟人(勾芒)

第十四章 三星堆玉琮上的神树图案是图文“华”

1、关于“华”,我的论述已经很多了

2 我说三星堆文化是华夏文化的变体,三星堆的树是“太阳树”,即传说中的扶桑和若木。

3、三星堆玉琮上的神树图案,就是图文“华”

第十五章 夏社神器迁移到了三星堆,三星堆是新夏社

一、三星堆考古新成果之我所见

1、三星堆器物的埋藏时间,佐证我关于西周姬昌灭蜀夏(三星堆)的论断。

24号坑的灰烬分析结果,竹子灰烬当为竹简典籍灰烬。

3、多个祭祀坑发现丝绸,关于网络上流传的棉的说法不正确。

4、本次发掘的若干新器物,显示出三星堆遗址与国内其他地区存在的密切文化联系。

二、为什么说夏社迁移到了三星堆?

1、夏社

2、夏桀把夏社神器携带到了哪里呢?到了西川,也就是现在的三星堆遗址

三、三星堆夏社神主  这个我以前论证过,是昌意和大禹。

四、小型祭祀坑:后续蜀国祭祀蜀夏的祭祀地

第十六章 三星堆龟背形网格器内的龟背形玉器是礼器“社”,也是礼器“鸱龟”

一、龟背形玉器是“土”的象征,也就是“社”的象征

1、龟背形网格状器非“割方术”,因为网格不规整,表明这个器物只是一个背器

2、“龟背形网格状器”内装的“龟背形玉器”就是“土”,大地模型,山河走向

3、“土”与“社”:“土”是“社”的本字,土的祭祀就是“社”,土是根本。所以龟背形玉器就是“土”,也就是“社”

二、在三星堆夏社祭祀活动中,龟背形玉器也是纪念礼器“鸱龟”。

三、总结:三星堆出土的龟背形网格器内的龟背形玉器是“土模型”礼器“社”,也是“大禹治水”的纪念礼器“鸱龟”。

第十七章 三星堆鸟足曲身顶尊神像是甲骨文“僕”

第十八章 三星堆小型祭祀坑的跪坐石人像是谁?我认为是灭了蜀夏的西伯侯姬昌

第十九章 三星堆龟背形玉器与《竹书纪年》记载的帝尧传位给虞舜的证物“甲图之甲”惊人映对

一、《古本竹书纪年》关于帝尧传位给帝舜的“甲图之甲”的记录,与三星堆出土的龟背形网格状器及内盛装的龟背形玉器呈现惊人一致

二、《竹书纪年》中,神龟和神龙作为祥瑞经常出现,而且出现在重要节点

三、在《竹书纪年》中,“赤文”二字反复重复,在考古中也发现朱文

四、从不同的角度解释“龟背形玉器”,可能看法不同,但实际是统一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