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之行【12】明朝风格的万福寺/华侨墓地

 溜溜达达的晖姐 2023-12-25 发布于北京

万福寺

在日本的同学告诉我在宇治有一座按照明朝寺院风格建造的黄檗山万福寺,至今还保留着创建时的摸样,在日本也是仅有的,值得去看看。万福寺的旁边还有一座华侨墓地,可以看看。于是又去请示小乔能不能加上?小乔依旧不打喯儿的说没问题,还说来万福寺的游客很少,你的同学真厉害。万福寺属于禅宗的,禅宗有五派,临济宗 、 曹洞宗 、 沩仰宗 、 云门宗 、 法眼宗等五家,黄檗宗是从临济宗分出来的,1654年来到日本的明朝的隐元大师是中国临济宗正传32世的高僧。禅宗修行是很苦的,每天打坐七八个小时,饭不能吃饱。听小乔说到这儿,马上想起西本愿寺,净土真宗可以吃肉,可以娶妻纳妾,都是信佛,差别咋那么大呢?小乔接着说想增加的景点只要时间允许,我都可以带你们去。我们遇到了金牌导游!

10月12日上午来到了万福寺,当看到万福寺旁边山坡上高大茂密的树木,不由得啧啧赞叹,到处是大片的树林,看不到裸露山石,树木的年头都不短,受到精心的养护,日本的植被面积,排世界第一。古代寺庙里木构部分的木头都是几百年前的大树制作,京都迎宾馆玄关大门用的居然是整块树龄700年的榉树木板。听说日本从中国进口一次性木筷子。

        万福寺的总门的屋顶有点像中国三楼四柱的牌楼,中间凸起,三个灰瓦悬山顶,没有斗拱。最近这里有法事活动,扎起了很多彩色的装饰,拍不到总门的前景。匾额上的“第一義”是第五代主持高泉书写的,万福寺从第一代主持隐元大师到第十四代主持都是中国僧人,这位高泉的书法也是了得。

 进来后,回看总门。

        黄檗山万福寺的全景图。只有总门不在中轴线上,从三门(山门)开始,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都在中轴线上,左右两边对称地配置着相同大小的佛堂,寺院内的主要建筑有23栋,很明显是采取中国明朝样式的伽蓝配置。

         先要知道,黄檗山不在日本,在福建福清县。万福寺789年创建于黄檗山,自唐以后,历代兴废不一,明朝时期多次修建,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皇帝御赐"万福禅寺"匾额。隐元幼时失父, 1620年到黄檗山万福寺出家,45岁时,隐元继承了师祖的衣钵,成为福清黄檗山万福寺住持,此后,因佛学修养高深而成了一代名僧。

17世纪初期,随着福建的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兴盛,一些商人、手工业者、船员逐渐前往日本从事贸易和手工业活动。旅居日本长崎一带的福建华侨先后兴建了具有明代风格的兴福寺、崇福寺和福济寺。1649年,崇福寺的第二代住持圆寂,无人继位,于是人们恭请隐元大师赴日。这时隐元已经是花甲之人,不想渡海去日本,实在却不过崇福寺和华侨的再三请求,遂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带领几十弟子和很多东西东渡日本长崎,担任崇福寺的第四代住持。

隐元大师的到来,在日本引起了轰动,尤其得到当时德川幕府家纲将军的优待。1661年,在日本皇室、幕府和佛教界的支持下,在京都宇治醍醐山麓划给隐元一片土地,依照福清万福寺的规模和式样,大师创建了京都黄檗山万福寺。

出于对家乡的挚爱,隐元将新建的寺院命名为黄檗山万福寺。

隐元大师创建了黄檗宗,与临济宗、曹洞宗形成日本禅宗的三足鼎立之势。

     山门高大,瓦葺,重檐歇山顶。

      门外赫然立着“不許葷酒入山門”的石碑,这是与净土真宗唱对台戏呀。

       一层匾额《万福寺》为隐元大师书写

       二层匾额《黄檗山》也是隐元大师书写,好字!

        各殿堂的门楣和廊柱上皆有匾额和对联,如隐元所书的“一喝起风云,祥光增法喜”、第二代住持木庵所书的“气岸乾坤大,心雄日月辉”,皆遒劲有力,生气圆满。这一风景,在黄檗宗以外的日本寺院中几乎难觅踪影。万福寺内有44面匾额、56副对联,如今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家重要文化财。

      山门里坐着个扒开肚子的罗汉,似乎在国内没见过开膛破肚的罗汉。

         寺内主要的道路都是中间这样铺着一溜方砖,一步一块,就走到前面的殿堂了。走在上面的感觉不一样,仿佛虔心向佛了。

       天王殿

      殿内的四大天王不像日本的仁王,是中国的风格。

       中间的弥勒佛也很中国。

       这是韦陀,他一手握杵拄地,另一只手插腰,表示万福寺接待过往僧人,管吃管住。

  

         过了天王殿,便是巍巍大雄宝殿了,在黄檗宗中,供奉释加牟尼的殿宇只用大雄宝殿称呼,而不是什么金堂或本堂。

大雄宝殿坐落在两层高台上,重檐歇山顶,瓦葺,正脊两边有鸱吻,中间有宝瓶。这座建筑太有中国风了,看着亲切。

       两块匾额“大雄宝殿”为隐元书。“万德尊”为第二代主持木庵书。

         天王殿和大殿门口的香炉都是景泰蓝的,并没有人焚香,一切都显得静穆。不像中国的大雄宝殿前,常常可见一片香烟缭绕,呼吸都有些不畅。

        大雄宝殿由珍贵的柚木建成,柚木只产在东南亚的几个国家,生长期缓慢,密度及硬度较高,带有一种自然的醇香。是全世界著名的名贵材种之一,被誉为“万木之王”。所以,万福寺的大雄宝殿在日本国内也属非常珍稀的建筑。

        大殿正面是本尊释迦牟尼佛像。两侧站着迦叶和阿难两位。这样的站位,与造像都很熟悉。我觉得迦叶似乎年轻丰润了些,阿难倒是显得老成一些。

       佛像被垂下来的帘子遮住了一些,始终看不到全部,这点还是日本风格。

         隐元大师担任住持三年后,将住持之席禅让给弟子木庵,晚年除潜心研究佛法外,还亲自制定了影响深远的《黄檗清规》,并撰写了《松隐集》《松隐二集》《禅余歌》等多册著述,将中国明代的禅林礼法和规矩完整地传到了日本。

释迦佛像下,有一个硕大的木鱼,日本平凡社出版的《世界大百科事典》中说:“在承应年间(1652-1655),黄檗禅来到日本时,传来了木鱼,以后广泛用于禅、天台、净土等各宗之间。”原来诵经用的圆圆的木鱼是隐元等黄檗僧人传到日本来的!

黄檗宗的仪式礼仪是按照中国明代制定的佛教礼仪进行的,至今僧人诵经依然是用黄檗唐韵(从中国传来的当时的发音)发音。

        大殿左右两面墙前各有九尊罗汉,日本的寺院中一般安置十六罗汉,而在万福寺加进了“庆友尊者”、“宾头卢尊者”成为十八罗汉。

         罗汉塑像是来自福建泉州的雕塑家范道生的作品。隐元大师东渡日本后,对日本原有的佛像雕塑感到不满意,经人介绍邀请了范道生来万福寺雕造佛像。

         范道生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携带其父所绘《十八罗汉图卷》到长崎,先为长崎“唐三寺”中的福济寺和兴福寺雕造佛像,以造型庄重、技艺精湛,受到佛学界的好评。

         两年后,范道生应邀,为黄檗山万福寺雕造十八罗汉、弥勒、达摩、观音、伽蓝、韦驮、祖师、关帝等佛像。所造佛像具有中国风格,隐元大师很高兴,称赞他:“真不愧为名家后裔。”

    这些佛像,至今仍完好地珍存在万福寺中,供人膜拜。今天我们也饱了眼福,在国内古代名家的佛造像也难看到。   

          宾头卢尊者像,他是十六罗汉之第一位,号称神通力第一,会治病。在建长寺的山门里摆放的也是他。

        十八罗汉都是用铁梨花木雕造的,雕工精湛细腻,人物表情夸张传神。挑几张放在这里,以飱网友。这不就是山门里的那尊罗汉吗?他扒开肚皮露出来的是佛祖呀!

         隐元大师72岁时,其门下弟子请范道生西域木雕造隐元坐像,高1.61米,栩栩如生,安置在万福寺开山堂,至今仍供人瞻仰。

        大雄宝殿的墙上的圆窗下面居然有明治天皇的手书,应该不是原件吧?是影印件。

        明治天皇笔书大意:万福寺大雄宝殿主殿中心释迦摩尼佛,右为迦叶尊者,左为阿难尊者,两侧共十八罗汉,全部都是中国明朝雕刻家范道生的作品。寺庙建筑使用的是鉄梨木,包括蛇腹式的天花板,桃户都是中国式的。工匠们日日夜夜的辛劳的建造与中国明朝的寺庙几乎相同。大雄宝殿的匾额出自开山隐元禅师之笔。“万德尊”匾额出自二代木庵禅师之笔,堂内字联出自开山木庵各禅师之手,室外字联出自即非禅师和高泉禅师之笔。以上全部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明治天皇御宸笔

蛇腹式的天花板

       桃户 ··· 在中国有除魔驱邪寓意的桃子。为了不让邪气接近神圣的场所,在门窗上雕刻桃子的形状,以此作为结界。

  卐字格栏杆,这些建筑风格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在斋堂正门的廊下,悬挂着一具硕大的鱼梆,用整块的木料雕制而成,鱼目圆睁,口中含着一颗圆珠,栩栩如生,成了万福寺的一大名物。鱼梆是用于通知仪式法要、吃饭时间的敲鸣物。据说是“木鱼”的原形,由隐元禅师带来。

     与鱼梆相对的云板,是早饭午饭及上课时敲打的东西,为青铜制。

  回廊也被定为重要文化财。

        宏大的法堂也坐落在高台上,单檐歇山顶,桧皮葺顶,回廊有卍字栏杆。高台下铺了碎沙石,爬梳出了一些纹理,露出枯山水的影。

       中轴左右两边对称地配置着相同大小的佛堂。这座是开山堂。

       伽蓝殿的华光菩萨

这尊华光菩萨显现的是身披龙袍的帝王外貌,有着三目,表情温和,颔下无须,左手手心捧着金砖,这是被看作带来财运的法器。在京都黄檗山万福寺以外,许多黄檗宗寺院都供奉着这样的华光菩萨像,是守护寺院的伽蓝神。万福寺的这尊华光菩萨,应该也是范道生雕刻的,是原汁原味地传承明代五显信仰的独一无二的尊像。

       大钟高高挂在回廊下,

      敲钟是为了祈福,也为了向隐元大师致敬。

      哈,看到亭子里有石龟驮碑,这个石龟细节与中国的很不一样。

  侧面看,好似缩头乌龟,真看不懂这个石刻。

  隐元大师的灵塔,塔上有“寿藏”字样。

         在寺院的角落发现了一座石塔,塔上刻着“怨親平等”。“怨親平等”是佛家用语,主张大慈悲,不分亲仇。

        在附近的回廊有关于怨親平等塔由来的日文解释。我请小乔解读了一遍,并录音。

    “昭和12年(1937年)发生了日中战争。致使很多士兵和平民人因战病而死,非常痛心。本寺自建立之初开始就与中国有着很深的因缘(渊源)。当时的住持山田玉田和尚,为了慰藉死去的两国将士与百姓的精灵。将69643个字的妙法莲华经一字一石书写,安放在宝筐印塔内祈福发愿。此事深深的感动了名古屋的信徒九鬼悠俨及他的族人,建起此塔,命名为“怨亲平等塔”(敌对父母平等塔)。衷心祈愿两国重归于好,实现昔日亲和、亲善的境界。”

我们回到怨親平等塔前,看着铺进塔基的写着妙法莲华经石头块,感慨万千。

          历史学家罗荣渠先生在1995年,二战五十周年时访问日本后,写了文章《日本的战争忧思录》。罗荣渠先生去了靖国神社,他看到这是一个“祭奉明治以来效忠天皇的战争亡灵的大场所。除明治初年外,近一个世纪以来日本进行的全是侵略战争……14个展览室中绝大部分当时日本殖民扩张与对外侵略的史绩……70年代末,被远东国际法庭判决的14名甲级战犯和其他级别的已故战犯的亡灵,也都全部被偷偷弄进神社加以供奉。”罗荣渠先生“带着极大的厌恶心情在靖国神社中匆匆溜了一圈,感受到强烈的战争拜物教气息。”罗荣渠先生说“日本事实上是战后的冷和平期间的最大得益者。随着日本战后地位的变化,日本抑制上次战争的认罪态度也在强化。它只是接受了战败国的冷酷现实,却从没有真正的自我认罪。”文章的最后,罗荣渠先生说出了优思“一旦日本再度在世界舞台上说'不’的时候,它会不会重蹈历史的覆辙?——这是50周年纪念日在各国人士头脑中浮现的一个新问题。”

1654年,隐元大师率众徒来到日本,创建的黄檗山万福寺在日本文化方面,对于美术、医术、建筑、音乐、史学、文学、印刷、煎茶、普茶料理等各方面。不仅是宗教界,对当时整个江户时期的文化提升带来了全面的影响。隐元大师还带来了植物菜种;隐元豆、西瓜、莲根、孟宗竹,木鱼等,还有中华医学理论和民间验方偏方。为中日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日本皇室更是数百年来定期赠予隐元封号。最近天皇给这位对近代日本社会文化影响深远的中国禅师加封谥号严统大师,已经是第七次了。

注:万福寺这篇游记,参考了华立的《隐元大师与万福寺》,特此致谢。

京都华侨墓园

在万福寺打听去华侨墓地的路,寺里的人说墓地是进不去的,关闭了。我们很失望,还想哪怕走到大门口看一下,也算是来过了。没想到,小乔也不死心,带我们走到停车场时看到不远处从车上下来几个穿和服的老人,小乔大声用日语问他们华侨墓地的位置,他们给小乔指了一个方向。我们走不远就看到墓地的入口,立着很大的石鸟居,上面有《京都華僑陵園》六个金色的字。下面有一条上坡台阶。

        鸟居旁边有一新一旧两块石碑,旧石碑上的汉字一半已经很难辨认,碑文开头“兴建京坂华侨黄檗山陵园?略”,落款“中华民国五十一年十二月 吉日 ”

          新碑是“京都华侨陵园整备完成纪念碑(一九八九年——二零零四年)”,碑文是日文。小乔解释了碑文大意:1947年12月,当地的华侨委员会选择在黄檗山大本山万福寺附近作为京都华侨墓地,这里是祖国的高僧隐元禅师的驻锡地,墓地选在这里,是华侨及子孙将这里作为中日友谊的象征。墓园的设立得到了许多华人和日本友人的支持和援助,1989年,改造了道路、台阶、墙壁和排水系统,回不去祖国的华侨在来自祖国的大师建立的佛寺旁安眠,也代表了对祖国永远的归属。汉松堂是2004年建立,2005年很多华侨将先辈的墓地迁移到这里。

       旧石碑旁边是“纳骨堂”,放骨灰盒的地方。

         这里也是看不到管理人员,我们很想上去看看,小乔说可以上去,非常高兴,就赶紧往上走。

        走到半山腰,看到台阶两旁顺着山势排列一排排墓碑,很多是家族墓地,上面刻着家族的姓氏。

  

        1644年明朝灭亡,清兵南下,南明奋起反清复明,直至1663年反清复明失败,众多的明朝遗民被迫离开家乡,流亡海外,他们坚持所有的习俗衣冠都保持明朝的习惯,隐元大师也是在这个时期东渡日本,他完全按照明朝佛寺的规制建造万福寺。虽然隐元大师不一定有想要“复明”的想法,但这股强劲的中国风让在日本的华侨有强烈的归属感。

在万福寺后山上的华侨墓碑与万福寺一样坐西朝东,面向中国。

        看着不能叶落归根,回不到祖国家乡的华侨墓地,也有一些感慨。

“找到了!”听到妹妹他们惊喜地说。我赶紧走过去看,在非常明显的位置,有座气派的“王家”墓地,里面有两座大墓,墓前有高大的鸟居。

右边这座写着“王双领之墓”,左边这座是“王杨秀贞之墓”,墓碑上嵌有照片。

        在日本的同学说墓园里一座墓,得到了蒋介石、孙科和何应钦的题字,但没查到墓主的身份。

果然鸟居上方刻着 “珍懷僑彥”蒋中正。

         鸟居右边的石柱上刻着“清望常昭”孙科,

  左边石柱上刻着“侨彦遗思”何应钦敬挽。

      王双领显然是位侨领,他生于“民前七年”,故于“民国六十八年”。

         这些华侨的墓地多是造型简单的一块抛光的石碑,碑石上阴刻文字,正面大字描黑色,小字本色,非常朴实。下面是放置遗骨的“納骨棺”。

        墓前方有一对石花立,为在灵前插花用,有石水钵和石香炉。像王双领夫妇这种规模大的墓地,还有石供桌,大小鸟居和石灯笼。

我们离开时,对着墓地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打扰先辈了。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回到北京,上网查到一篇关于“旅日棋士”林海峰的报道,出现王双领的名字。这位王双领是大阪华侨总会会长,兼任大阪中华学校董事长,他的女儿嫁给了八次荣膺“名人”,五胜本因坊战。在强手围攻的日本棋界,开创了“林海峰时代”的林海峰。我以为葬在京都华侨墓园里的王双领应该就是这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