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小学教师基本功(2):新课标背景下的“六步备课法”

 新用户37829311 2023-12-26 发布于陕西

本文内容根据2023年11月22日《中国教师报》06版李英杰先生的《为教师备课引路——指向学习进阶的六步备课思维模型》学习整理。特此致谢!——基础教育思考者

在新课标背景下,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李英杰先生出了一种名为“六步进阶”的思维模型。该模型旨在助学生实现学习进阶,包括确定核心目标与学习任务、分解进阶要点、构建任务/板块链、转化学生活动链、提供学习支架、明确学习评价六个步骤。这种方法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准备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实现学习进阶。

步骤一:确定核心目标与学习任务

确定核心目标及学习任务是教师备课的基石,它不仅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清晰的目标。

一是确定核心目标。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数量,更关注以关键能力为核心的知识结构的建立。因此,备课的首要步骤就是确定单元或课时发展的关键能力,并以此为核心来组织整个学习过程。这种转变,将教学目标从零散、分散的知识内容转变为以关键能力为核心的素养目标,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

二是核心目标的转化。核心目标的确定为教学提供了明确的主线,但这一目标并不能直接作为学生的学习对象。因此,需要将教的主线转化为学的主线,即设计能够承载核心目标的学习任务。通过学习任务的完成,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是学习任务的设计。学习任务是实现核心目标的重要载体。一个好的学习任务应该能够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科实践活动,从而促进核心目标的发展。在设计学习任务时,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确保任务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同时,任务的设计也需要与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相联系,从而将课程目标与学习任务建立紧密的联系。

例如,在备课《小英雄雨来》这一课时,教师首先要确定本课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为了实现这一核心目标,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学习任务:

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问题,如“雨来是谁?”“他在课文中做了哪些事情?”等,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表演课文的内容。这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小组讨论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话题,如“如果你是雨来,你会怎么做?”“你觉得雨来是个什么样的人?”等,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这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以上学习任务的设计,教师可以实现本课的核心目标,即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同时,这些学习任务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步骤二:把核心目标分解为进阶要点

将核心目标分解为进阶要点是备课中至关重要的步骤,它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学习过程中的中间状态,并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进阶路径来设计学习活动。
学习是一个逐步积累、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经历不同的中间状态,这些状态可以被视为“阶”。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路径是相似的,因此,教师如果能够识别并利用这些进阶点,按照学生的进阶路径设计学习活动,将使学生经历更清晰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是进阶要点的分解。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发展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经历许多不同的中间状态。这些中间状态可以被视为“阶”,而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进阶路径是类似的。教师可以通过抓住这些进阶点,按照这一进阶路径来开展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经历更清晰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是教材纵向分析与学情分析。在分解进阶要点时,教师需要先通过教材纵向分析和学情分析来确定单元核心目标的学习起点和发展点。这需要教师对教材有深入的了解,并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他们的已有知识、能力和学习需求等。
三是教材单元内部的横向分析与学情分析。在确定单元核心目标的进阶要点时,教师需要进行教材单元内部的横向分析和学情分析。这需要教师对单元内各篇课文之间的联系有深入的理解,并考虑如何将它们整合起来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四是文本分析与学情分析。最后,教师还需要通过某个教学内容的文本分析和学情分析来确定课时核心目标的进阶要点。这需要教师对具体课文有深入的理解,并考虑如何将其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结合。
五是构建进阶体系。通过以上步骤,教师可以构建以单元核心目标为总领,以单元进阶要点为主线,以课时进阶要点为路径的完整学习进阶脉络。这个进阶体系将成为后续整个教学的骨架,后续的每个环节都以此为基础展开。
在小学数学中,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将核心目标分解为进阶要点,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以“分数”这一单元为例,其核心目标是“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性质”。为了实现这一核心目标,教师可以将其分解为以下进阶要点:
分数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分数,如何读写分数,以及分数的基本单位。
分数的性质  让学生了解分数的性质,包括分数的通分、约分以及分数与小数的转换。
分数的运算  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并能够解决与分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在以上进阶要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设计学习任务和教学活动,例如:
学习任务一:让学生通过实例来了解分数的基本概念,如通过切蛋糕或分配物品等实际操作来感受分数的概念。
学习任务二:让学生通过练习和讲解来理解分数的性质,如通过将分数进行通分或约分来加深对分数性质的理解。
学习任务三:让学生通过练习和讲解来掌握分数的运算,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加深对分数运算的理解。
通过以上进阶要点的分解和相应的学习任务设计,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分数这一数学概念,并掌握相关的运算技巧。同时,这种分解方式也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路径,从而设计出更符合学生进阶需求的教学活动。
步骤三:依据进阶要点将学习任务分解为任务链或者板块链
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将学习任务进行分解,以构建以核心目标为主线的进阶路径。学习任务的分解是备课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因为只有将学习任务分解为一系列的子任务或板块,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进而实现进阶要点的达成。
分解学习任务的基本思路是根据进阶要点选择与学习任务直接相关的小任务或环节作为学生学习的子任务或板块。每一个进阶要点都应该有相应的任务解决板块与之相对应。这些子任务或板块应该是纵向衔接的,构成一个推进学生学习、确保进阶要点达成的任务/板块链。
任务/板块链的有效构建可以打开学习空间,避免教师琐碎的追问,同时也可以为学习注入持续的驱动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进行学习任务的分解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进阶要点与学习任务的关联性。要确保选择的子任务或板块与进阶要点紧密相关,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实现进阶。
2.子任务或板块的逻辑关系。需要确定这些子任务或板块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便更好地进行纵向衔接,构成任务/板块链。
3.学习驱动力。通过任务/板块链的有效构建,可以为学生注入持续的学习驱动力,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4.教师引导与追问。为了避免教师琐碎的追问,可以在任务/板块链中设置相应的引导和追问环节,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总之,依据进阶要点将学习任务分解为任务链或者板块链是备课中非常重要的一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进阶要点的达成。
以高中物理课程中“牛顿第二定律”单元为例
1.确定核心目标。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和公式,并能够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分解进阶要点。首先,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和公式;其次,掌握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
3.构建任务/板块链。
子任务1:阅读和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和公式;
子任务2: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子任务3: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子任务4:进行综合性练习,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
在这个例子中,教师需要根据进阶要点,从学习任务中选择直接相关的小任务或环节作为学生学习的子任务或板块。这些子任务或板块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形成了推进学生学习的任务/板块链。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步骤四:设计能够突破进阶要点的学生活动链

核心目标、进阶要点的落实与达成,都离不开学生积极参与的学科实践活动。因此,将第三步中设计的每一个子任务或板块转化为学生的学科实践活动,是确保进阶要点落实的关键。
在设计学生活动链时,教师需要深入思考每个子任务或板块中,学生需要开展哪些活动才能达成相应的进阶要点。这些实践活动应该能够引导学生运用关键能力解决学习任务,并围绕核心目标持续推进学习深度。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针对每个子任务或板块,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这些活动应该与学习任务密切相关,并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2.设计实践活动的步骤和时间安排。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合理安排实践活动的步骤和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并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3.制定实践活动的评价标准。为了确保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和质量,教师需要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这些标准应该与进阶要点和核心目标相一致,并能够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4.考虑实践活动的资源和环境。在设计和安排实践活动时,教师需要考虑所需的资源和环境,如实验室、图书馆、多媒体设备等。同时,教师还需要考虑如何利用这些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设计能够突破进阶要点的学生活动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科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同时,这些实践活动也能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挑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初中英语课程中“时态和语态”单元为例:
1.确定核心目标。掌握初中英语中的基本时态和语态,包括现在时、过去时和未来时,以及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等。
2.分解进阶要点。首先,掌握各种时态和语态的基本概念和用法;其次,能够正确使用各种时态和语态进行口语和书面表达。
3.构建任务/板块链
子任务1:掌握现在时的基本概念和用法;
子任务2:掌握过去时的基本概念和用法;
子任务3:掌握未来时的基本概念和用法;
子任务4:掌握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等基本语态的用法。
4.设计学生活动链
活动1:通过听力练习,让学生听一段英语对话,然后回答与对话内容相关的问题,以此锻炼学生听力和理解能力;
活动2:让学生扮演对话中的角色,进行情景模拟,以此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3:让学生用英文写作日记或小故事,以此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活动4: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查找资料,了解英语时态和语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在这个例子中,教师需要思考每个子任务中,学生需要开展哪些活动才能达成相应的进阶要点。例如,为了掌握现在时的基本概念和用法,学生需要进行听力练习、情景模拟和写作练习等活动。这些实践活动纵向衔接就是学生运用关键能力解决学习任务的过程,也是围绕核心目标持续推进学习深度的过程。
步骤五:针对进阶要点为学生的学习准备支架
为了确保学生在面对每个进阶要点时,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支持,从而克服难点,实现进阶要点的达成。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每个进阶要点的特点和学习需求,设计相应的学习支架。这些支架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例如:
1.思维支架。通过问题引导、思维训练等方式,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广度和深度,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语言支架。通过提供词汇、句型等语言支持,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从而更好地进行口语和书面表达。
3.资源支架。通过提供相关资源、工具等支持,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学习信息和资源,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4.方法支架。通过提供学习策略、解题技巧等支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这些学习支架的设计和使用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实际情况来确定。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适时地提供支架支持,帮助学生克服难点,实现进阶要点的达成。同时,随着学生的素养不断发展,教师也要逐步减少支架的使用,最终撤出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能够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
以初中数学课程中“一元一次方程”单元为例
1.确定核心目标。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题方法,并能够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分解进阶要点。首先,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定义;其次,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最后,能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构建任务/板块链
子任务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定义;
子任务2: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子任务3: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设计学生活动链
活动1: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等方式,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定义;
活动2:让学生通过示例和练习,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活动3:让学生通过实例和练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针对进阶要点设计学习支架
对于子任务1,教师可以设计思维支架,通过问题引导、思维训练等方式,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广度和深度,从而更好地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定义。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是什么?”、“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二次方程有什么区别?”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对于子任务2,教师可以设计方法支架,通过提供学习策略、解题技巧等支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更好地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解题步骤、解题示例等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对于子任务3,教师可以设计语言支架和实践操作支架,通过提供词汇、句型等语言支持和相关资源、工具等支持,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和动手能力,从而更好地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问题建模等实践操作资源,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并解决问题。
在这个例子中,教师需要根据每个进阶要点的特点和学习需求,设计相应的学习支架。这些支架包括思维支架、方法支架、语言支架和实践操作支架等,旨在帮助学生克服难点并实现进阶要点的达成。同时,这些支架的使用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实际情况来确定,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
步骤六:完成指向进阶要点的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对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方向引领作用。教师在备课中不仅要回答教/学什么、如何教/学的问题,还要回答如何学好的问题,也就是设计好评价与学习的关系。以评价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并在反复的语文实践中根据评价标准调整学习过程。为此,评价标准的设计要紧扣核心目标,评价标准的维度和水平表现应与进阶要点相互呼应,评价标准的形成过程应与学生学习逐步深入的过程同步,从而真正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设计相应的评价标准,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并调整学习过程。评价标准的设计应该紧扣核心目标,与进阶要点相互呼应。具体而言,评价标准的设计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符合核心目标的要求。评价标准应该与核心目标相一致,反映核心目标的要求和重点。例如,如果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那么评价标准就应该围绕阅读理解能力的表现来设计,如理解文本内容、分析作者意图、推断信息等。
2.考虑进阶要点的达成。评价标准应该与进阶要点相对应,反映进阶要点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如果进阶要点是掌握某种解题技巧,那么评价标准就应该围绕该技巧的应用来设计,如解题步骤的完整性、解题方法的正确性等。
3.维度和水平表现要明确。评价标准应该具备明确的维度和水平表现,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例如,评价标准可以包括学习态度、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多个维度,每个维度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水平表现,如优秀、良好、一般等。
4.形成过程要与学生学习同步。评价标准的形成过程应该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相一致,以便学生能够根据评价标准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态度。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逐步完善评价标准,从初步的课堂表现到作业完成情况再到考试成绩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总之,第六步是完成指向进阶要点的学习评价设计。通过设计相应的评价标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并及时调整学习过程。在设计评价标准时,教师要紧扣核心目标和进阶要点进行考虑维度和水平表现要明确同时形成过程要与学生学习同步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从而真正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以初中数学中的“一元一次方程”为例
1.核心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解题方法,并能够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进阶要点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3.评价标准设计
(1)符合核心目标的要求。评价标准应围绕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解题方法来设计,重点考察学生对于核心目标的掌握情况。例如,可以设计一些涉及一元一次方程定义和解题方法的题目,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2)考虑进阶要点的达成。评价标准应与进阶要点相对应,重点考察学生对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的掌握情况。例如,可以设计一些涉及基本步骤和方法的题目,并要求学生完整地写出解题步骤和答案。
(3)维度和水平表现要明确。评价标准应具备明确的维度和水平表现,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例如,可以设计一些涉及学习态度、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多个维度的评价标准,每个维度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水平表现,如优秀、良好、一般等。
(4)形成过程要与学生学习同步。评价标准的形成过程应该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相一致,以便学生能够根据评价标准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态度。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逐步完善评价标准,从初步的课堂表现到作业完成情况再到考试成绩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设计以下评价标准:
(1)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解题方法的理解程度;
(2)对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3)对于涉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4)学习态度、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多个维度的表现。
通过以上评价标准的设计,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并及时调整学习过程。在设计评价标准时,教师要紧扣核心目标和进阶要点进行考虑维度和水平表现要明确同时形成过程要与学生学习同步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从而真正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综上所述,六步备课思维模型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结构化的备课思路。通过从教与学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设计,六步备课思维模型实现了“教”的逻辑与“学”的逻辑的统一。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基于任务进行实践和探究,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并在关键能力上经历真实的学习历程,实现进阶性的发展。同时,教师也能够通过六步备课思维模型,更加清晰地思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