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明与地缘】1.0中唐史:前言(中)

 碧血黄沙66 2023-12-28 发布于上海
检史的大胸弟们各位您吉祥,今天咱们继续唠嗑中唐,本来这篇想总结安禄山造反前那些事,但是写着写着却发现,脑袋里总是荡漾着阁主那雄浑的声音(音频-《从安史之乱到澶渊之盟》)。阁主所归纳总结的音频内容丰富有趣,所以咱就只能写个大概了。
直入内容……
唐 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十一月十七日
长安城,宣阳坊南,在原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京畿、关内等使杨国忠府邸内,他接到了当朝皇帝李隆基的任命书,命其为右相兼文(吏)部尚书,并领卫国公,而且在他身上的使职也并未拿去。(集贤殿大学士、太清太微宫使、剑南节度、山南西道采访、两京出纳租庸铸钱等使)他成了玄宗朝的最后一位宰相。
瞧瞧杨相一身的官职,那叫一个多呀,有些大胸弟却是不是特别了解唐代这些官职,来咱今天小讲一哈。
唐代的官职一般称之为某省、台、寺、监、卫、府。
众所周知,唐朝是三省(六省)六部五监九寺十六卫一台六军以及东宫十率府外加地方官而组成。
为了辨别官职的前后顺序以及追叙功劳的大小,而有了职事官品阶(三品以上分正、从、有九等,而正四品以下在正、从的基础上外加上、下,有二十四等),爵(分有九等)、武勋(分十二转)、阶(分为文散官二十九,武散官四十五);这些,基本上都是继承于前隋朝。
职事官是指该名官员主要负责的工作。
爵位是指对该名官员所赋予的特殊赏赐。
文武散官是决定了该人的报酬以及地位。
武勋是赋予有军功的特殊表彰。
用一个不恰当的例子来说明,您是门下省侍中(正二品)职事官、开国县公(从二品)爵位、骠骑大将军(从一品)武散官。您现在就属于干着门下省侍中的工作,享受着开国县公一千五百户的食邑(您的后代有很大几率继承),还拥有着骠骑大将军从一品的地位以及报酬,当然了职事官以及爵位也会有官职田以及月俸还有食料、杂用等等赏赐。
三师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属于正一品的勋官,无属官。
六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内侍省,秘书省,殿中省”
唐初,前三省长官为宰相,在太宗时期在官职名称后加参政得失之类的,便可以参加宰相级别的廷会,而后官衔上加中书门下三品也可算宰相,之后高宗永淳元年更是加中书门下平章事而为宰相。而中书门下的由来则是以在中书省内商议国政之地的名称。
宰相在不同的时段也会被赋予不同兼职,例如现在国家较为太平,开始儒学教育的时候,宰相后面多半会加某某大学士衔,如果国家缺钱了,后面也会加盐铁转运使或者租庸使等各类使职性的官职,而如果国家要动兵干仗了,出征的宰相也会加某某地区的节度使,当然了,地方的节度使有比较大的功劳,也会被赋予宰相的官衔,俗称使相。
而各类使职性官属在自身名称上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在该事情完毕后基本上就会被罢免。安史之乱后,中央王朝对地方的影响力无线缩减,而地方势力逐步放大,这进一步导致了各类使职性官属的长久存在。(后面会聊起)
中书省,主管书写诏书(起草政令),长官为中书令。中书之名称在两汉之际出现过,在之初只是隶属于内朝的尚书,且是已宦官身份在禁中工作的尚书人员,最终在曹魏代汉后才独立成中书省,历经隋朝等诸多朝代的发展到唐朝成为国家主要行政机关。
可别小瞧这个拿笔杆子的活,其权柄大的很,如皇后、皇子的册封,各级增减官属、各级州县的废置,发兵出去干架等等,都需要在中书省走一遍流程。就如同阁主所说,皇权等于两个权,一个是动兵指挥开火权,另一个是笔杆子人事任命调动权,两权合二为一谓之皇权。(天宝元年称之为右相)
中书省下辖吏员:
中书侍郎二人(正三品)、中书舍人六人(正五品上)、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主书、主事、起居舍人、通事舍人等
门下省主管审核诏书,并且签字盖章送往尚书省,长官为侍中。门下省的形成是在魏晋之后,而门下之称是指黄门之下,在汉朝时期禁宫门是黄色,能够进入黄门的官员都是与君主特别亲近人。
而门下省的作用就是将笔杆子的权力进一步分散,有对中书省发来的诏书封驳之权。(天宝元年称为左相)
门下省吏员:
门下侍郎二人(正三品)有时称为黄门侍郎、左散骑常侍二人(正三品下)、左谏议大夫、给事中、录事、主事、左补阙、起居郎、城门郎、符宝郎、典仪等
尚书省主管行事(干活)长官是尚书令,但因唐太宗当过,(唐德宗也当过)左右仆射为主官。尚书一词,在秦朝就出现过,是指少府派遣吏员在大殿中主发书,所以称为尚书。而在汉武帝分内外朝之后,尚书才成为朝堂上重要的政府机关。
其下辖六部:兵吏刑户工礼,以尚书为各部主官,侍郎次之,每部在分四司,郎中、员外郎、主事为其属员。
兵部不用说,干仗专属,下辖四司,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只要是干仗的事都是和兵部有关。如武将的选拔、各地的军镇地图、各地牧场在籍的军马数量、兵器甲胄的数量等等。
吏部,主管各类官员的考核、升迁等问题,五品以上直接送到中书门下等下诏书,六品以下吏部可以追情提拔,下辖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司。
刑部,主管各类律法、各地案件的审理等工作,凡有大型案件刑部尚书或侍郎与御史台中的御史中丞,大理寺中大理卿组成三法司会审,其下辖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四司。
户部,又称财政部,主管各地土地、财政、人口等,其下辖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司。
工部,又称基建部,主管各种宫殿、道路、屯田等的修建营造,也管各类工匠、朝廷上的司廨纸笔墨等细事,下辖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四司。
礼部,主管各类礼乐、丧葬、祭祀等诸多活动,其下辖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
内侍省(监),长官称之为 监,其下辖六局:掖庭、宫闱、奚官,内仆、内府、内坊。这是咱们俗称的太监所掌管的部门,就是主管宫廷内部事情。
秘书省(监),主管书库(亦称图书管理员) ,下辖二局,著作、太史。
殿中省(监),主管皇帝服御,以及皇宫内的牛马车辇等事。
御史台,为首的头目是御史大夫,下辖三院,台院(侍御史,主持御史台日常工作)、殿院(殿御史,纠察朝堂以及京畿之地有无犯法人员)、察院(监察御史,纠察各地方官吏工作),御史台内的官吏属于那种品级太小,但权柄极大,而杨右相就是干御史出身。
太常寺(卿)主管各种具体礼仪之事。
光禄寺(卿)主管各类朝会、祭祀等膳食问题。
卫尉寺(卿)主管各类武库、安保等问题。
宗正寺(卿)主管各类皇族内部问题。
太仆寺(卿)主管国家内的各类监牧车辆、牛马问题。
大理寺(卿)主管国家内的法律案件问题,有流放及死刑与刑部、御史台会审。
鸿胪寺(卿)主管国家外交蕃事。
司农寺(卿)主管国家内的各类农仓、开垦等问题。
太府寺(卿)主管国家内的各类市场、贸易等问题。
国子监(祭酒)主管国家人才培养问题。
少府监(监),主管各类工匠铸钱、互市以及皇族们衣物等问题。
将作监(监),主管各类土木工程问题。
军器监(监),主管修缮及建造甲胄及弩兵器,下辖二坊,甲坊、弩坊。
都水监(监),主管中央及地方的漕运、河渠的修缮问题。
南衙十六卫,因他们的办公地点在宫城南面,故有此称呼。
左右卫 番上之名为 骁骑、左右骁卫 番上之名为 豹骑、左右武卫(均为皇城禁宿卫)番上之名为 熊渠、左右威卫(皇城宿卫东面站岗)番上之名为 羽林、左右领军卫(皇城宿卫西面站岗)番上之名为 射声、左右金吾卫(主管夜间巡逻各坊)番上之名为 佽飞、左右监门卫(执掌皇城与宫门的门禁、宫门站岗以及一定时间检查出入皇城、宫城的人员名册、物品)、左右千牛卫(御前侍卫),前十二卫可领各地番上的府兵。十六卫又可分内府与外府,其中左右卫下辖亲、勋、翊三府(都是勋贵子弟以资第充当)三府皆以中郎将为首,可称为内府,外府则是各地折冲府番上的府兵。而后的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中的内府只有翊府而无亲、勋府。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则只有翊府,无各地番上的府兵。
各地番上的折冲府是分上中下,一千二百府兵为上,一千府并为中,八百为下,上中下府属员品阶各有不同。各府折冲都尉主事,下辖左右果毅都尉、长史、兵曹、别将、校尉等属员。
北司六军,因为他们的办公地区在宫城以北,且离皇帝的居所特别近,这就导致有唐以来的各类宫变事件中,基本上都有着北军影子。
在唐高祖时期,因其从太原起兵,在一统天下后将不愿意回太原的安排在宫城以北,号称元从禁军,在太宗朝选择善射着百人,留在北门,号称百骑,又设左右屯营在玄武门,在高宗朝取消屯营,设置左右羽林军。武后时期将百骑改为千骑,中宗时期改为万骑。玄宗诛韦后将万骑改为左右龙武军,直到安史兵乱,肃宗入灵武,置左右神武军补元从、扈从官子弟,又择善骑射者数千人号殿前射生军。分左右厢,称左右英武军。代宗永泰年间,吐蕃频繁入寇,鱼朝恩领神策军入驻北司,德宗时期将左右殿前射生军改名为左右神威军,之后皆因神策军平定大乱之功,神策军逐步吞并其他军,其他军号在北司只剩下官身而无兵额,而在德宗时期又设置神策中尉这个职务让太监担任,这就间接的导致了唐后期北司与南衙的不断权利内讧。
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左右神策军、左右神威军(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称呼)。
东宫(太子下辖的各种官属)十率府
左右率府、左右司御率府、左右清道府、左右监门率府、左右内率府,东宫的十率府设置之初就如缩小版的南衙十六卫,当然也分内外府,而其中后四府不领各地折冲府,前六府领折冲府,但每率府领的折冲府要少于中央的十二卫。
东宫还有各类官职,如太子左右春坊、太子詹事府、太子三太、三少等,就不一一说明了。
地方官,在边境上设有都护府以及羁縻州(也称羁縻府),各道也有大都督府(直系宗室遥领大都督之名,大都督府长史主其政),在两京(长安和洛阳)各设有京兆府以及都畿道,贞观年间将中原分为十道,而在开元年间分为十五道,道并非行政区,而隶属于监察区,中央王朝会在某个时段下放监察御史或者黜置使督察本道地方上行政官吏,在天宝年间各道设有采访使来监察以及推荐本道官吏。
安史之乱后则是观察使代替采访使的职责,一般观察使在东南八道设置较多,在河朔、河南、边疆地区则是由节度使兼领州刺史,而有没有被赐予旌节则成中央朝廷有没有承认的重要标志。
说了这么多,大家基本上都了解杨右相的权势有多么大了吧。
俗话说宰相,国之重器,国之利器,执掌一国之军政要务,非德才兼备者不能当。意思呢,很简单,宰相的才能、性格、秉性能决定着王朝的兴衰。

(图片摘自网络,侵删)

国忠为人强辩而轻躁,无威仪。既为相,以天下为己任,裁决机务,果敢不疑;居朝廷,攘裾扼腕,公卿以下,颐指气使,莫不震慑。自侍御史至为相,凡领四十徐使。台省官有才行时名,不为己用者,皆出之。

杨右相这人非常能强词夺理,经常在朝堂辩论赛里拿第一名,但身份使然,这就导致了周围人觉得他毫无威严,虽说在处理政事非常果断,但当朝堂里有不同意见的时候,经常撸起袖子,指着人怼,这只会让别人觉得他毫无宰相气度,只要是与杨右相稍微不对付的人,不管你有没有才能都被踢走。
这就是咱们杨相,说句实话,他还真不如前任口蜜腹剑的李相。
那有大胸弟门就会问了,那李三郎为啥还用他当宰相呢?
还是上一篇的老问题,“朝堂上的平衡问题”。
李林甫一死,朝堂上剩下了左相陈希烈,而这位左相撑死算是一名博学的溜须拍马之士,这时候就需要一位既能压制太子及地方势力,又能给皇帝搞钱的人,这时身兼数职且与太子有着些许仇恨的杨国忠,只能走马上任。
而杨右相为了树立新规,就得整几把火,而这头把火便烧在了他主管的文(吏)部头上。文部选人,无问贤不肖,选深者留之,依资据阙注官。之后文部选择人升迁,不在以才德为主,但凭资历。
那些政绩比较突出的人会咋想?哦,我这死命的干活,到最后升官的是那帮子老帮菜,得嘞。慢慢的那些做事的人就会懈怠,直到最后成为一条条咸鱼。
有人欢喜有人悲,那些常年在位置上尸餐素位的人,或者说他们做的工作不值得升迁,这些人肯定会高喊,右相真乃贤人也。
在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正月,杨右相召集左相陈希烈以及各司长官在尚书都堂开会宣称,门下省台的人都在,而这批已经定了位置的新人就算过审了,无需在经过复审了,而其他人毫无怨言。就这样杨右相在朝堂的势力在无形的增加着。
这第二把火则烧在他的前任领导身上,如同上篇说的,杨右相找俩人按照安禄山的口气说,李林甫和叛逃于塞外的阿布思要谋反。而安禄山也很识趣的将阿布思投降过来的士卒压着回到了朝庭,双方一审,对了,就是要谋反,随即逮捕李林甫的家属,并将其扒开棺椁。
而杨安的这次合谋,还是双方各取所需罢了。
到最后,杨右相获得了魏国公的爵位,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位置,并在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七月唆使李隆基罢黜左相陈希烈,而立自己的党羽韦见素为左相。
而安节帅就在阿布思被回纥击败后,诱降其部落,使自己的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图片摘自网络,侵删)

就在安禄山的精兵天下莫及的时候,杨右相就开始烧起第三把火。
与安禄山关系非常差劲的哥舒翰联盟,对抗并排挤安禄山,上奏为哥舒翰兼任河西节度使,并在当年八月,哥舒翰被赐爵西平郡王,与安禄山在天宝九载(公元750年)五月被赐爵东平郡王,而形成双方鲜明的对比。
时间来到天宝十三载(754年)正月,杨右相反复的上书说安禄山必反,如果不信,可将他召回长安来。
安禄山他这次真来了,并在华清宫哭哭啼啼跟李隆基叙述着自己的委屈,在看见安禄山哭泣后,李隆基心软了,打算让其入阁为宰相,但在杨右相的干预下,安禄山只是加上了个尚书左仆射的官职。
而在皇帝回到皇宫后,安禄山为自己求来了闲厩、陇右都牧等使,而且秘密派遣亲信选择数千匹军马送回自己的老巢。
并上交给李隆基这几年对外征战的功劳簿,因此有五百余人当上了将军,两千人当上了中郎将。赏赐一到范阳,兄弟们一看,跟着安节帅有肉吃,那日后作战必定是嗷嗷叫,唯安节帅是从。
三月,安禄山准备返回范阳的时候,李隆基将自己的衣服赐给他,安禄山很震惊,非常害怕杨右相将他留在长安,便坐船昼夜间行,过各地郡县基本上都不下船,说句实在的安禄山心虚了。
就在安禄山跑路的时候,西平郡王哥舒翰也跟风学习,为自己的部下求赏赐,而这次赏赐,就将日后对抗安史叛军的主力王思礼、鲁炅、郭英乂,日后在剑南西道对抗吐蕃的名将严武,都提了起来。
六月,剑南道伐南诏失败,咱们杨右相居然将战败的事说成了大胜,而且在关中水旱灾来回来去的犯,导致地方上的老百姓吃不上饭,京兆尹李蚬以及扶风太守房琯皆上书陈述灾害,但是一个被贬一个被御史审问,只有嫖骑大将军高力士跟李隆基说了几句大实话。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二月安禄山的手下何千里入朝上奏,让三十二名蕃人将代替汉人将领,李隆基想都没想就同意了。
杨右相与韦见素就此次,反复跟李隆基陈述安禄山造反的迹象已经明确,结果李隆基很不高兴,迅速走开结束了话题。
而杨右相的盟友,哥舒翰因酷爱连夜喝酒等事,导致他在入朝的时候发生了半身不遂,中风了,之后就直接在家养病了。
而中央每次派出使者去慰问安禄山,结果都被安禄山以有病为由而拒绝回面,这就导致了杨右相找不到合适的接口,就直接让京兆尹把安禄山在长安的府邸给围了,抓了很多安禄山的门客,顺手送到御史台严加审问并给宰了。
而安禄山府邸里不光光有门客,还有安禄山的长子安庆宗和他的未婚妻子荣义郡主。这杨右相可不敢轻易动手,这就导致了这事轻而易举的被远在范阳的安禄山知道了。
笔者觉得吧,到这时安禄山彻底将心中的顾虑放下,一心一意想造反了,随即不管是自己儿子婚礼也好,还是御史视察也好,自己就是称病不出。而手下想出了个黑虎掏心的招数,上书要贡献三千匹好马,就说是献给领导李三郎,地方上肯定不会拦截,而顺带每匹马要马夫两人,这就是六千人,还有三十二名将领来派送,到了长安,直接拿下李三郎,这多省事。而这招数还没使用,便被识破,这就导致不光是朝臣,皇帝的戒心也便多了起来,随即派出使者去传达消息,就说皇帝十月与你一同约在华清池泡澡。
结果使者到了范阳差点被扣留且态度异常恶略,使者便跑回朝堂哭泣的将自己的遭遇告诉了李隆基,但咱们老李还是独享泡澡生活,接着奏乐接着舞。
而直到天宝十四载的十一月九日,安禄山起兵造反,东受降城首先上奏,但李隆基还是不信会有这事......

(图片摘自网络,侵删)

唠嗑到如此,很多人说安史之乱的七年零两个月,安禄山在第二年就噶了,拿安禄山为啥还要造反?其实呀换位思考一哈,就知道了,杨国忠、李亨以及一众从属都说您要造反,一天两天也无所谓,架不住天天说呀,指不定那天李隆基脑袋开窍了,把您召回长安,摁在某地的粪坑里赐死了,您找谁说理去?所以说,与其等着被杀,不如奋起支棱一下,也许单车就变摩托了呢?
再者说,虽说老安头三百多斤体重,进宫走路都需要人在前面顶着他的大肚子,但人家在洛阳称帝之前还领兵指挥作战呢,虽说是在车辇上,只有到后来久在洛阳皇宫内各种无节制的宴会享乐,才导致了后来的生活不能自理、嗜睡、皮肤溃烂、双目失明、性格大变样等一系列代谢性疾病的指证与并发症的加重。说这话呢,很简单,在一个人没有明确的病症以及指证前,大多数人都不会把疾病当成一个大事来看待。
话痨如此,本人水平一般,能力有限,如果觉得笔者讲述的不够清晰与观点结论不同呢,请多担待,谢谢各位大胸弟这几分钟的阅览。
——文:人未看清,绝不深交
(小编能力有限,一看职位啥的脑瓜子就嗡嗡的,所以,如果有啥不对的地方,请群里多批评人绝,谢谢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