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脑的功能解剖及受损表现

 弋头儿 2023-12-29 发布于浙江

小脑是一个调节中枢,而不是直接指挥肌肉的运动中枢。各种感觉信息投射入小脑,但并不在小脑内产生意识性活动小脑通过分析、综合身体各部的位置、运动状态等信息调节人体运动

一、小脑功能解剖

1、小脑位置及外形

小脑位于颅后窝,上方借小脑幕与大脑枕叶隔开,下方为小脑延髓池,前方为脑桥、延髓(其间为第四脑室)。

小脑借小脑脚与脑干相连,小脑下脚(绳状体)与延髓相连、中脚(脑桥臂)与脑桥相连、上脚(结合臂)与中脑相连。

小脑两侧为小脑半球,中央为小脑蚓部。小脑蚓包括蚓垂、蚓锥体、蚓结节、小结

2、小脑叶

①绒球小结叶(又称古小脑、前庭小脑),即半球上的绒球+小脑蚓前端的小结,主要接受前庭小脑束的传入信息。

前叶又称旧小脑、脊髓小脑),原裂以前的部分+小脑蚓的蚓垂和蚓锥体主要接受脊髓小脑束的传入信息。

后叶又称新小脑、大脑小脑、脑桥小脑),原裂以后的部分主要接受脑桥小脑束、橄榄小脑束的传入信息。

图片

图片

3、小脑皮质与髓质

小脑表面覆以灰质(小脑皮质),由分子层、浦肯野细胞层、颗粒层组成;

皮质下为白质(髓质),在两侧小脑半球白质内各有4个小脑核,由内向外依次为顶核、球状核、栓状核、齿状核。

图片

4、小脑传出纤维束

①齿状核红核脊髓束:自齿状核发出的纤维交叉后至对侧红核,再组成红核脊髓束后交叉至同侧脊髓前角,参与运动的调节。

②齿状核红核丘脑束:自齿状核发出的纤维交叉后至对侧红核,再至丘脑,上传至大脑皮质运动区及运动前区,参与椎体束和椎体外系的调节。

③顶核脊髓束:小脑顶核发出的纤维经小脑下脚至延髓网状结构及前庭神经核。一方面经网状脊髓束和前庭脊髓束至脊髓前角细胞,参与运动的调节;另一方面经前庭核与内侧纵束和眼肌神经核联系,参与眼球运动的调节。

图片

5、小脑的功能

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其功能主要是维持身体平衡、控制姿势和步态、调节肌张力、协调随意运动的准确性、管理编程运动。

因小脑的传出纤维在传导过程中有两次交叉,对躯体活动发挥同侧协调作用,并有躯体各部位的代表区。小脑半球为四肢的代表区,其上半部分代表上肢,下部分代表下肢,小脑蚓部则是躯干代表区。

、小脑病损表现

小脑病变最主要的症状为共济失调。小脑蚓部和半球损害时可产生不同症状

1、小脑蚓部损害    多见于儿童小脑蚓部的髓母细胞瘤等。

出现躯干共济失调,即轴性平衡障碍。表现为躯干不能保持直立姿势,站立不稳、向前或向后倾倒及闭目难立征性。行走时两脚分开、步态蹒跚、左石摇晃,呈醉酒步态。

睁眼并不能改善此种共济失调,这与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不同。

肢体共济失调及眼震很轻或不明显,肌张力常正常,言语障碍常不明显。

2、小脑半球损害    多见于小脓肿、胂瘤、脑血管病、遗传变性疾病等。

一侧小脑半球病变时表现为同侧肢体共济失调,上肢比下肢重,远端比近端重,精细动作比粗略动作重,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轮替试验笨拙。

常有水平性也可为旋转性眼球震颤,眼球向病灶侧注视时震颤更加粗大,往往出现小脑性语言。

3、小脑慢性弥漫性变性

蚓部和小脑半球虽同样受损,但临床上多只表现躯干性和言语的共济失调,四肢共济失调不明显,此由于新小脑的代偿作用所致。

急性病变则缺少这种代偿作用,故可出现明显的四肢共济失调。

4、小脑占位性病变压迫脑干

可发生阵发性强直性惊厥,或出现去大脑强直状态,表现为四肢强直,角弓反张,神志不清,称小脑发作。

--本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