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浅注》学习70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23-12-29
《伤寒论浅注》 陈念祖 修园 集注
卷二
辩太阳病脉证篇

《伤寒论》: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四两) 人(一两)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伤寒论浅注》:
    虚人发汗且为虚虚,汗而又下,便入阴而危证矣。太阳病发汗,病不解,若下之而病仍不解,忽增出烦躁之证者,以太阳底面即是少阴。汗伤心液,下伤肾液,少阴之阴阳水火离隔所致也。以茯苓四逆汤主之。
此一节,言虚人误施汗下,恐少阴水火之气因之离隔而难治,烦者阳不得遇阴,躁者阴不得遇阳也。
茯苓四逆汤……。

笔记者附:

《医宗金鉴》
   大青龙证,不汗出之烦躁,乃未经汗下之烦躁,属实;
   此条病不解之烦躁,乃汗下后之烦躁,属虚。
   然脉之浮紧、沉微,自当别之。

《伤寒论诠解》
   发汗太过则伤阳,泻下不当则伤阴,先汗而后下,则阴阳两伤。
“病仍不解”,非指太阳表证不解,乃是指治不得法,使病情发生变化而未能得愈。
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误治太阳,则可虚其少阴。少阴为水火之脏,阴阳之根。
阴阳两伤,水火失济,故见昼夜烦躁不宁。因以少阴阳虚为主,所以伴见恶寒、厥逆、脉微细等证。治以茯苓四逆汤扶阳兼以救阴。
    茯苓四逆汤由茯苓、人参、生附子、炙甘草、干姜组成。方用姜附温经以回阳,人参益气生津以救阴,茯苓宁心安神,甘草和中。

《伤寒附翼》
     先汗后下,于法为顺,而表仍不解,是妄下亡阴,阴阳俱虚而烦躁也,故制茯苓四逆,固阴以收阳。
    先下后汗,于法为逆,而表症反解,内不呕渴,似于阴阳自和,而实妄汗亡阳,所以虚阳扰于阳分,昼则烦躁也。故专用干姜附,固阳以配阴。
    二方皆从四逆加减,而有救阳救阴之异。

附:茯苓四逆汤,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加茯苓,人参。
    附子干姜汤,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去甘草。

《陈慎吾伤寒论讲座》
    根据我们所学的这几条我们得出:人生病是阴阳不和,
阳不足见振寒,
阴不足见小便不利;
   阳不足要先后天一起补,用干姜附子汤;
   阴阳俱不足的用芍药甘草附子汤;
   阴阳俱不足而阳虚比较重的,用茯苓四逆汤。
至于说我们怎么认识阳虚、怎么认识阴虚,将来讲多了就知道了。

    要照着本文说,这两段都要不得,
发汗不好,恶寒,那你就给吃芍药甘草附子汤,这也不行;
这一段也是一样,发汗,若下之,若烦躁就给吃茯苓四逆汤,也不行。
    所以内容不这么简单,(这两段的)文字是一个简文,这个(简文模式)非知道不可,要不然的话,我们遇到这个病就根据这个(简文),照这条文来用就错了。

伤寒发微
     胃液燥于中,水气寒于下,绝无蒸气以相济,则胃中燥气上薄心脏,而厌闻人声,畏见生客,时怒小儿啼哭,或忽喜观览书籍,不数行辄弃去,是之谓烦。
    阳气在上,下焦水液不能与之相接,谓之火水未济,水不得阳热蒸化则不温,不温则阳热独亢于上,此时欲卧不得、坐不得,欲行不得,反复颠倒,顷刻间屡迁其所,而手足不得暂停,是之谓燥。
    愚按:烦躁不定,系少阴阴虚,阳气外浮,故烦躁,此与上文昼日烦躁,夜而安静者,并责之虚。
前证阴虚不甚,故不用人参,而但用干姜附子汤,
此证阴虚太甚,故用人参,为小异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