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共读【17】《静悄悄的革命》|陈佳妮:值日生活动中的“静悄悄的革命”

 欢天喜地杨 2023-12-30 发布于浙江

走进经典 啃读经典

编者按

“走进经典 啃读经典”教师成长行动自2017年启动以来,经过七年的探索实践、浸润积淀,深受全市教师的认可和欢迎,已成为台州教师发展的灵魂项目、品牌项目。为深度推进啃读行动,营造良好的专业阅读氛围,激励广大教师学以致用、韧性成长,2023年我们以“学与教变革的反思性实践”为主题,围绕年度经典共读书目《我们如何思维》《儿童的人格教育》《静悄悄的革命》《陶行知教育名篇》等开展全市征文评选。专题栏目“走进经典 啃读经典”将持续分享老师们深耕课堂,坚持“读书、实践和研究”三位一体的生动的成长故事。

图片

《静悄悄的革命》

图片

陈佳妮

台州市枫南幼儿园

我喜欢的经典书籍

《园丁和木匠》

我的教育信条

看见一片森林,也看见森林里的每一颗小树。

《静悄悄的革命》最有启发的一句话

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

值日生活动中的“静悄悄的革命”

“革命”不总是轰轰烈烈、翻天覆地的吗?

为何会用“静悄悄”来形容“革命”这个历史性的大事件?

“静悄悄的革命”为何发生?是怎么发生的?

它最终,能获得成功吗?

......

在拿到今年的啃读坊推荐书目时,看着这六个字的书名,我已经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趣,迫不及待地准备好纸笔,计划开始这场阅读之旅。在这时,我完全没有预料到,等书本通读完时,习惯在打动我的词句处做上标记的我,几乎已将整本书划遍,巴不得一字一句抄录,仿佛觉得这样还能记得更深刻一些。

01.

打破——走出“主体性神话”的误区

所谓的“主体性”神话,却是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教材以及学习环境等割裂开来,让教育成为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成为把学习理想化为只有学生内部的“主体性”来实现的神话。

——《静悄悄的革命·关于“主体性”神话》

在读本书的第一章的时候,好像就能感觉到它和之前读的一些理论书籍好像有些不同。它的语句直白、清晰,一口气能连读一整段。可同时,简单语句背后蕴含的教学理念,包括罗列的一些案例,却又格外能唤起我们以往的教学经验,引起我们更多的对实践的思考。

在作者叙述有关“主体性”神话的现象、原因及表现时,不自觉地,就代入了刚毕业时稚嫩的我。那时的我,不知道“教育”,究竟意味着什么。仅仅记着且遵守的,是课堂里老师反复强调的“理解儿童”“尊重儿童”“跟随儿童”......于是,当孩子们在课堂上自由发言,话题中心从“我们该怎么解决小球总是偏离轨道的问题?”转至“我最喜欢的玩具”甚至是“六一节怎么过?”时,我也没有在其中介入。因为我“认同”——我们不是也会这样天南地北地聊天,不也很快乐吗?结果就是,我们的问题没办法得到有效解决,下次的轨道探究,没办法继续进行......

现在网络上很流行史铁生先生的一句话,十几岁的时候无意间打出的那发子弹十年后击中了二十几岁的我。读完有关“主体性”神话的我想反过来说——工作6年的我看到的这段话,着实击中了二十几岁的初为人师的我。捂住这颗被“击中”的心,我继续往下翻阅,企图在字里行间继续发现我的“对症良药”。

02.

实践——创设以听为中心的空间

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

——《静悄悄的革命·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创设以听为中心的空间,是打破'虚假主体性 ’的关键要点。”在阅读完第一章后续有关如何应对“虚假的主体性”片段之后,我在书中空白处做上了这样的批注。合上书页,我也继续陷入思考,我该怎样,将我们的教室,变成一个“以听为中心”的教室,如何去理解孩子那些说出口的,还有未说出口的话语和想法。

正逢这阶段,孩子们刚升入中班,日常中为班级集体服务的行为和愿望也愈加地强烈。但在参考以往的值日生活动方案时,我发现值日生活动中孩子的实际参与权和决定权并不充分,更多地是充当任务执行者的角色。比如,孩子们对于值日生活动的目的与价值了解不充分,值日生活动开展的时间与地点、人选与安排、墙饰与标志、内容与规则、分工与职责等等,往往还是比较多地在教师的主导下实施进行。

于是,我也开始计划,或者就以这传统的“值日生”活动为契机,去尝试、去突破、去“革命”。

图片
图片

值日生活动的价值

首先,是价值了解。在以往开展值日生活动的时候,一般用一节儿歌《我做值日生》来引出。但是我觉得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对话,可能没有办法一下子调动孩子内心的内驱力,于是,我进行了一些不一样的尝试。

首先,我组织了集体谈话活动“什么是值日生?”,通过经验共享来和孩子初步建立有关值日生的经验。我还在教室的观点桌上投放了新的话题——“当值日生好,还是当值日生不好”(孩子可以把自己的学号投放到自己认同的相应的瓶子里面去,再和同伴说说看自己的理由)。不过,当我和孩子们共同去查看“观点桌”的投票情况时,发现只有个别孩子进行了投票,其他孩子都表示,“没有做过值日生,不知道好还是不好。”

于是,我临时地组织了一个值日生体验日,给孩子提供一些常规的值日生项目进行自主选择、体验。在体验日过后,孩子们明显对于值日生活动有了更多的发言愿望。

星星:“我体验的是送碗值日生,我觉得当值日生好。碗很重,都让项老师一个人拿,她会很辛苦的。”

一铭:“我喜欢当玩具值日生,再重的玩具我一个人都能搬得动。”

城城:“当值日生一点也不好,我看完洗手人都要累死了,选区域也是最后一个的,吃饭也是最后一个的。”

伊一:“我觉得当值日生有点难,因为分碗有点不好分。”

图片
图片

不同的孩子对值日生活动有了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而我也尊重孩子们的不同感受,给予孩子们自由选择“是否立即上岗”的权利。对于现在还不愿意做值日生的孩子,我允许他们慢慢来,相信其他孩子积极热烈的氛围,一定能在某个时刻打动到他们,并产生自发的为大家服务的愿望。

图片

值日生项目确定

在值日生项目确定的过程中,像书中提到的,我“允许进度慢一点,允许孩子的发言模糊一点,始终提醒自己,我站在教室,是和孩子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的。”

因为之前的值日生体验日活动,小朋友积累了一些活动项目的经验;同时,我鼓励孩子们体验小记者的角色,对楼上大班的哥哥姐姐进行了采访,了解更多有意思的值日生项目;日常中,我也时常在关注到班级一些日常现象后,提问孩子们“你们觉得这里/这时需不需要一个值日生来帮助/提醒大家呢?”以此来不断地丰富我们的值日生活动项目,也使我们的值日生活动项目更加契合班级的实际需要。

图片
图片

令我惊喜的是,在“进度慢一点”的情况下,孩子反而能更自发主动地去关注班级的真实需要,产生了切实为集体服务的心。比如,当孩子们看到教室里面垫子放回来的时候,小垫子有点乱糟糟时表示,“老师我有个主意,我觉得我们这边还需要一个垫子值日生,来提醒小朋友把垫子放整齐。”又比如,当班级因为没有进行正确的“垃圾分类”而失去“小白鸽勋章”时,孩子们共同提出,“我们加一个垃圾分类值日生吧!小朋友不知道的垃圾可以问垃圾分类值日生。”

后续的值日生实践和评价过程中,我也始终坚持“以听为中心”,不断地和孩子共同推进属于我们的极具班本化的实践体验。在这段时间,我明显地感觉,教室里时不时地有各种各样的真实的想法冒出;甚至有一些瞬间,我感觉到教室里是那么的和谐,每个人都是那样的自在,包括我自己......

03.

展望——共建润泽的教室

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

——《静悄悄的革命·润泽的教室》

当我回到书本中,我再次惊讶,那些我形容不出的、倍感轻松自在的瞬间,作者书里也给了我答案——那是一种润泽的环境与空间带来的体验。

在润泽的教室中——个体与个体的不断地相互碰撞(孩子们能在互相交流中共同建立对值日生活动的初步认识);教师不仅听那些与自己考虑一致的学习意见(当有“不喜欢做值日生”的声音出现时,自然地接受,并和孩子共同发现“不喜欢”的真正的原因。)教师与每个学生的思考或情感相互呼应、相互应答(教师倾听孩子的值日生体验感受,关注过程中孩子遇到的各种问题,协助其共同解决).....回顾值日生工作,我也惊喜地发现,生活中的成长正在悄然发生,我们也收获一个个倍感润泽的瞬间。

图片

不认识数字的量体温值日生

班里两位量体温值日生有一个共同的挑战——量了体温,但上面的数字不认识,然后每次都是量完把体温计递到老师面前,请求老师的帮助。

于是,我们提供了一些策略,比方说在教室益智区提供一些点数对应的数学材料,鼓励他们进行游戏,并关注他们在过程当中的发展。同时我们也通过环境暗示——在午睡室的柱子旁边贴了一个点数对应的图示。当值日生发现这个数字不认识的时候,他可以借助图示,慢慢地积累点数,识数的经验。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也会有意识地鼓励其更多地认一认、写一写各种数字......慢慢地,体温值日生就能独立上岗,顺利地认读体温表上出现的数字了。

图片

被投诉的吃饭值日生

吃饭值日生工作责任感很好,总是第一时间上岗及时地进行提醒工作——哪边有小朋友光顾着聊天了,或者没有专心吃饭了,她就走到人家旁边进行提醒。可是,刚刚上岗时,值日生的讲话态度比较凌厉——“不要再说话了,我叫你不要再说话,听到没有?”结果,在班级“值日生讨论会”上,吃饭值日生就收到了很多小朋友的投诉——值日生太凶啦!

对于这位工作风格备受争议的小朋友,我们借助绘本故事《好好说话》《魔语》等,使其了解友好沟通的重要性和一些交往的小技巧。同时,我们也及时地捕捉值日生在日常中与人友好沟通交往的“哇时刻”,及时肯定鼓励,促进其友好交往能力的发展。

图片

忙不过来的搬玩具值日生

一开始班级的玩具值日生只有一两个小朋友,每一次搬玩具需要等待很久,值日生会议上,班级同伴表示每次等玩具值日生搬玩具都要很长时间;而搬玩具值日生则委屈地表示人太少了,玩具太多了,根本就来不及去搬。

这个小风波恰好引发了我们对整个值日生活动的思考,于是当即进行了一个班级探讨活动——你觉得哪些值日生活动是适合一个人做的,哪些活动是需要人多一点的?

孩子们表示——垫子值日生不需要太多,因为整理垫子的地方小小的,而且一个人提醒就够了。但是搬玩具值日生就需要多一点,因为人多力量大,可以很快地把玩具搬到,大家不需要等待很久。结合孩子们的讨论结果,我们对人数要求上有特别需要的一些项目做了新调整,慢慢地,值日生安排显得愈加合理,孩子们的工作也更加高效起来。

图片

很幸运,我愿意在被经典“击中”的瞬间,在实践中做出调整。而实践也用那些倍觉轻松自在的真实的情感体验回应了我。我实在愿意,继续在经典的不断“击中”中,不断地反思、突破、创新.......将那些“润泽”的瞬间,不断地延长,乃至真正成为教室中的常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