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识张公巷窑

 楚地吾桐 2024-01-07 发布于湖北

在我案头上摆放有一本最新出版的关于“张公巷窑址”的考古报告,该书是目前关于张公巷窑青瓷考古研究的最为权威的一本著作。该书是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依据2000年至2012年考古发掘实物,通过考证研究编辑而成,考据真实、数据详实、图片丰富,既能满足专业研究人员深入研究所需又能满足民间广大收藏爱好者阅读。该书著录有海量的彩图,计有146页约750多幅彩图,图文并茂使这种专业性极强的考古研究报告阅读起来轻松愉悦。

图片

图1.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汝州张公巷窑遗址——2000年~2012年考古发掘报告》封面。(下面简称“考古报告”)

图片
图2.该书内的彩页,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2021年3月我写过一篇《初识张公巷窑》的文章,介绍过张公巷窑青瓷的一些常识。张公巷窑青瓷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也就是近20多年的事。该窑口目前并未发现有历史文献的记载,也未有各大博物馆收藏、展出张公巷窑青瓷的实物。尽管大英博物馆收藏有一件“亚历山大”青瓷碗残修件,上海博物馆收藏有四块青釉残片,但当时认为要么是“汝窑”,要么是“北宋官窑”。

“张公巷窑”考古发掘报告的公开出版发行,一定会使热爱收藏的爱好者对这个窑口有更多、更清晰的了解。由此我写了《再识张公巷窑》。
张公巷窑窑址的考古发掘为历史上悬而未决的一些北方青瓷找到了答案,同时也拓宽了认识北宋时期汝州辖区烧制青瓷窑口的视野。

图片

图3.“张公巷窑址”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图4.“张公巷窑址”考古发掘现场,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图片

图5.“张公巷窑址”考古发掘出土瓷片堆积层,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图片
图6.张公巷窑发掘现场窑址和出土青釉残片,图片来自网络。

“北宋官窑”至今仍是一个谜。南宋·顾文荐在《负暄杂录》一书中写道:“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袭徽宗旧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釉)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侔矣。”
对《负暄杂录》中记载的“京师自置窑烧造”存在两种看法:第一种认为是在都城汴梁(开封)办窑场烧宫廷御用瓷器,京师指的是开封。但开封地理环境特殊,数百年来黄河泛滥,灾荒频繁,地貌变化很大,宋文化层深埋地下达六七米,当年烧瓷器的窑场遗址,至今没有发现窑址。
第二种认为是为满足宫廷需要烧造御用瓷,官方投资的官窑窑场地点设在在京畿地区,或附近瓷区。北宋时期,开封周边地区发展起来许多窑场,有的水平较高,1987年发现的宝丰县清凉寺汝窑遗址就被认为是烧造御用汝官瓷的窑址,所以北宋官窑是极有可能在开封周围京畿区域各县的。
从张公巷窑址的考古发掘看《负暄杂录》中有关“北宋官窑”的问题并未解决。

图片

图7.收藏在大英博物馆著名的“亚历山大”青瓷碗。

图片

图8.“亚历山大”青瓷碗的侧面。

图片

图9.“亚历山大”青瓷碗的底足俯视图。

图片

图10.“亚力山大”青瓷碗正面俯视图,由7块碎片修复而成。

图片

图11.“亚历山大”青瓷碗的外壁与底足,(以上五图来自网络)。

1.谜一样的“亚历山大”碗

威廉·克里夫利·亚历山大是19-20世纪英国著名收藏家,现存大英博物馆著名的青瓷“亚历山大碗”是因其名“亚历山大”而闻名世界。这只斗笠粉青釉碗是件残器修复件,亚历山大1920年捐献给大英博物馆的,此前,大英一直把它作为北宋汝窑青瓷碗看待。

该“亚历山大”青瓷碗,大英博物馆专家用x射线能量分析仪电子扫描显微镜对其检测,报告中说亚历山大碗:“胎体成分明显表明,它属于中国北方瓷器,而不是南方或高丽瓷器。”(注.1)“该碗与汝窑有着相同的工艺和成分特征,尤其在胎体烧成不足、玻璃质感不强,胎体与釉中氧化铝含量极高,以及釉中氧化镁含量等方面都是一样的。”(注.2)报告的结论认为“虽然目前尚不能证明这件亚历山大碗就是汝窑产品,但它在工艺上同汝窑的密切关系是显而易见的。”(注.3)该碗“似乎就有一些可能:这种'亚历山大’碗也许是产于河南的其它什么地方,大概是在北宋末年,也可能是1111年到1125年的开封地区,而且更可能是一个北宋官窑瓷器。”(注4)陆明华的结论是:“总之,大英博物馆的'亚历山大’碗属于是十分典型的北宋时期北方瓷窑烧造的产品。它的产地很有可能是现在掩埋在河南开封地区的北宋官窑。”(注.5)在张公巷窑未发现之时,这几乎称为“开封北宋官窑”的定论。

张公巷窑的考古发现,确认亚历山大碗为张公巷窑产品,而不是深埋在开封地下六米的所谓“北宋官窑”。据说“亚历山大碗”是世界上发现张公巷窑青瓷“唯一”的完整的传世品(修复器,但不缺肉)。

(注1.2.3.4.5.来自《南宋官窑文集之“两宋官窑有关问题研究”》作者:陆明华)

图片

图12.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四块青釉瓷片。

图片
​图13.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四块青釉瓷片。
图片
​图14.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四块青釉瓷片。
图片

图15.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四块青釉瓷片。
以上4张图片来自(《南宋官窑文集》之“两宋官窑有关问题研究”作者陆明华)。

2.上博收藏的四块青釉瓷片的困惑

这四块青釉瓷片是上个世纪50年代由上海古玩鉴赏家叶月轩和叶叔重兄弟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在此对叶氏兄弟的事多说几句,叶月轩与叶叔重是昆仲,同为法国巴黎吴卢公司吴启周的外甥。曾先后受命做该公司的事务,所做之事均为大手笔,二人与开封商家多有来往,这四片青瓷为叶氏兄弟所有,得之于开封一家较大的古董店。除他们外,当时其他人手上亦有此类瓷片,就都认为是北宋汝窑瓷片。解放后,陈万里先生也曾得到同样类型的青釉瓷片。

对这四块粉青釉瓷片,上博汪正庆先生专门做了研究分析,这四块粉青釉瓷片属于宋代粉青釉中最为漂亮的那种色调,胎釉结合度极好,从断面看,胎呈灰白色,与汝窑香灰胎近似,但比汝窑的香灰胎更白些、胎质更坚密些。上博收藏的这四块宋代粉青釉瓷片与“亚历山大”碗釉色和胎质相似度极高,但是什么窑口也是不能确定。2000至2012年在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青瓷残片中发现了与上述青釉瓷片完全相同的标本,可以确定上博的四块粉青瓷片就是张公巷窑的青瓷产品,也就解开了上博收藏的这四块青瓷残片的困惑。

图片

图16.张公巷窑址出土的青瓷残片,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

图17.折肩盘口瓶修复件,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3.张公巷窑址的发现和发掘简介

2000年春,汝州市区张公巷附近的居民高中强家翻修房子时被发现了张公巷窑址。当时在挖地基的现场发现有几十片典型的如盘式、桶式、漏斗式等窑具。2000年春和2001年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配合城区民房改建工程进行考古发掘,经初步探查,窑址中心区域面积约3600平方米。2001年10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汝州年会暨汝瓷国际学术研究会在汝州召开,专家们根据对宝丰清凉寺和汝州文庙、张公巷出土瓷片的对比和科学测试,初步断定汝州可作为汝官瓷新窑器目标考察发掘地,怀疑张公巷遗址即是多年来一直在苦苦寻找的北宋“官窑”遗址。2012年8至1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张公巷窑址进行第四次考古发掘。2017年8月5日,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汝州市文物局配合组成专业考古发掘队,对张公巷瓷窑遗址开展第5次主动性、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张公巷窑生产的精美瓷片、可复原的瓷器和窑具等。(对张公巷窑址的发现和发掘情况要更多的了解,可以阅读《汝州张公巷窑遗址——2000年~2012年考古发掘报告》一书)。

图片

图18.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残片,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

图19.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残片,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

图20.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残片,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

图21.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残片,图片来自网络。

4.张公巷窑的命名也是很特别的

宋代按当时的地名命名窑址是一种通用的默认的命名法。瓷窑以其所属州县命名,如浙江余姚上林湖的瓷窑因它地属越州而称越窑,内丘瓷窑因它地属邢州而称为邢窑,其他如定窑、龙泉窑、耀州窑等也是按宋代当时的地名命名的。因此,以其当时窑址所属州县命名,清凉寺窑、张公巷窑都属汝州,从广义上讲都叫汝窑。当然,尊重历史约定汝窑是特指清凉寺窑,这是狭义的汝窑概念。但在同属一州不同区域的窑口,如同属汝州的窑口,窑址在清凉寺的可称“清凉寺”窑,窑址在张公巷的可称“张公巷”窑;但是“汝窑”在历史上约定俗成而说“汝窑”都知道特指为清凉寺窑烧制“汝官窑”的区域,而张公巷窑在使用时不会单独称“汝窑”。

图片

图22.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图片

图23.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张公巷窑命名有点特别,虽然也是按地名命名的,只不过并非按照北宋时的地名命名窑址。张公巷窑是因明代万历丁丑科进士、汝州籍名吏张维新居住于此巷,且经常出入过往而得名,而今张公巷瓷窑遗址所处位置正好就在张公巷街一带。即今河南省汝州市老城区东南部、中大街北侧的张公巷东西两侧,故名曰“张公巷窑址”。那么,北宋时张公巷窑址所在地叫什么地名有待于本地专家们的考证。 

图片

图24.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残片,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

图25.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残片,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

图26.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残片,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

图27.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残片,图片来自网络。

5.张公巷窑出土瓷器有什么特点?

从历次发掘出土的瓷器、瓷片等情况看,张公巷窑瓷器釉色种类丰富,有青釉、白釉、黑釉、豆青釉等。

图片

图28.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图片

图29.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张公巷窑青瓷器在其胎、釉、器型、工艺等方面与清凉寺汝窑青瓷相比,都表现出较大的特殊性。“2000年~2012年考古发掘报告”的序言中指出:“以薄胎薄釉为主,釉面玻璃质感较强,釉色分卵青、淡青、灰青、青绿等;胎色有粉白和灰白,胎质细腻坚实。盘口细颈瓶、鹅颈鼓腹瓶、堆塑莲纹熏炉、套盒、盏托等不少器型,与汝窑同类瓷器均有一定的差异;而花口折腹圈足盘、葵口折沿平底盘、椭圆圈足洗、四方平底盘和敞口小壶等器型,则为汝窑所不见。张公巷窑青瓷器以素面为主,有花纹装饰的较少,器表常满布细碎开片。”

从出土的器形来说,有葵口回字文大龙盘、八方盘、折腰盘、盘龙香薰、八卦炉、镂空“金木水火士”字样的双龙钮器盖等。有花口折腹圈足盘、花口板沿平底盘、盘口细颈瓶、鹅颈鼓腹瓶、盏、盏托、堆塑熏炉、套盒和器盖等较少见品种。

从烧制的温度看,张公巷窑烧制温度为1250度——1300度,磁化程度极高。在遗址发现了深度两米多的木炭坑及煤拌炭的混合物,说明当时张公巷窑烧窑所用的燃料不只是柴和煤,而且还有优质木炭或煤与炭掺和燃料,从而来提高烧窑温度。

图片

图30.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

图31.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

图32.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网络。

6.张公巷窑的烧制工艺

带圈足的器物以直圈足为主,碗、盘类器物一般用垫烧,部分采用裹足支烧法。从支钉来看,张公巷窑为小圆形支钉,支钉很白,支钉分别为三、四、五和六枚。四枚支钉支烧是张公巷窑的主要支烧工艺之一,这种支烧方法在清凉寺汝窑、东沟窑和同一时期窑口是不多见的。张公巷窑的支钉质地更加致密,更加坚实。另外在胎质上更细密,更坚实。

从出土的匣钵看,绝大部分外涂耐火泥,并且大部分匣钵内、外涂釉,并用瓷质匣钵。张公巷窑址出土的匣钵还有一部分在口沿和匣钵内外涂有化妆土,使匣钵的接口处更密闭,使瓷器在烧制过程中能更好的还原。

图片

图33.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窑具,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

图34.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窑具,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

图35.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网络。

7.张公巷窑的年代和性质判断

关于张公巷窑的烧造年代,目前有三种说法,北宋说占多数;其次,是金代说;个别学者认为张公巷窑的烧造年代是元代。

故宫博物院有一个“关于汝窑的研究报告”中谈到了汝窑与张公巷窑的关系:“对于2000年在河南省汝州市张公巷所发现瓷窑的年代,以往学者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张公巷窑即'北宋官窑’有人认为张公巷窑的年代是在金、元时期。

此次有学者请人使用热释光测年法对出土自宝丰县清凉寺村汝窑和汝州市张公巷窑的瓷片标本分别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前者的年代比后者早约30年。”热释光测年法确认张公巷窑晚于清凉寺汝官窑的时间。

图片

图36.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

图37.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

图38.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

图39.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

图40.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

图41.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

图42.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

图43.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

图44.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

图45.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

图46.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

图47.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网络。

张公巷窑是否就是《负暄杂录》中记载的“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的北宋官窑目前还无法确证,这有待于今后的新的考古发现。无论北宋说、金代说还是元代说,张公巷窑具有官窑的性质的意见是比较一致的。发掘报告序言中说:“依据张公巷窑址地处汝州州制所在地,生产的青瓷产品单一,精工制作,不尚装饰,等级较高,与已发现的汝窑、南宋官窑产品具有较大相似性,应是专为皇家生产的官窑。”

8.专家学者的观点形成了一致的看法吗?

至今并没有一致的看法,各位专家的认识还有很大的差距。

图片

图48.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

图49.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

图50.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

图51.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

图52.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网络。

耿宝昌(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从张公巷窑址出土的器物造型看,特别是折腰碗等继承了晚唐的风格,特别追求形式美,在当时是风行的,我判断应是北宋的,具有唐、宋窑的特征。要进一步弄清北宋官窑,找到完整的器物还要进一步发掘,进一步确定其年代。

孙新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通过对张公巷窑瓷器、清凉寺汝窑瓷器及与传世品的比较,赞同其为北宋官窑说,期待考古新发现予以确证。

郭木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张公巷窑址考古发掘队队长):张公巷青釉瓷的造型、釉色、烧造工艺等,显然承继了汝窑风格。我认为张公巷窑烧造青瓷的年代大致可以确定在北宋末至金代初年。

王莉英(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对于出土的北宋灰坑,里边瓷片这么单一,说明这个时期不是民窑,是一个专门烧制御用青瓷的窑。我认为张公巷窑在北宋末期,是官窑性质。

赵维娟(郑州大学物理系副教授):我们通过对汝州张公巷窑址出土的瓷片与宝丰清凉寺出土的瓷片的化学成分进行测试发现,张公巷瓷片胎质含氧化铝比清凉寺的高,氧化钙的含量相近,氧化铁张公巷的含量比清凉寺的低。用模糊聚类分析可以看到张公巷瓷片和清凉寺瓷片中胎质成分不一样,说明当时做胎用的原料不可能到太远的地方去运, 是就近采用。通过对釉样品的测试比较,张公巷出土瓷片中氧化硅的含量高于清凉寺的,因此张公巷的瓷片釉呈玻璃状。两者的含铁量大致相同,釉中清凉寺的氧化钙高于张公巷的。清凉寺瓷片中的氧化锰的含量高于张公巷的,因锰和铁都是重要的着色素,因此张公巷的瓷片釉色稍淡了一些。综合以上分析,清凉寺汝官窑和张公巷窑的瓷釉配方关系是相承的;清凉寺与张公巷两处烧瓷用胎原料产地不同;两者间釉的产地和配方不完全相同,张公巷的瓷比清凉寺的瓷更好。

秦大树(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根据考古的文化层我认为张公巷窑址出土的器物应为金元时期,尽管我站出来反对定张公巷窑是北宋官窑,但是根据有关文献考证,我还是要坚持是金元时期的窑址。

伊藤郁太郎(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馆长、日本著名古陶瓷专家):围绕张公巷最主要的是年代问题,通过看其造型、釉胎,进行成分分析,得出的结论不是随便简单地说是官窑的东西。在年代确定上有两条,一是传承问题,从清凉寺到张公巷再到南宋官窑,有其传承的关系。二是使用者的问题。其产地、场地不一样,从瓷片器型上看,作为官窑它能代表皇帝的审美品位,反映了新一代皇帝的审美观点,从釉色、胎土、造型气势上和徽宗皇帝审美品位是合拍的。2001年我看到时,就推断至少是金代以前的。如果说是官窑,只有北宋才有,不可能是金官窑,金皇帝没这个品位。张公巷是北宋官窑这个结论是非常非常肯定的。

图片图54.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图片

图55.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图片

图56.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图片
图57.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图片
图58.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图片
图59.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图片
图60.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图片
图61.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图片
图62.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图片
图63.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图片图64.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图片
图65.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图片图66.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图片
图67.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图片

图68.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图片
图69.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图片

图70.张公巷窑址考古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最后再说一点。
开篇谈到的“亚历山大”碗仍然是目前公认的、所见到的传世修复的较为完整的张公巷窑的青瓷碗,目前可确认为张公巷窑青瓷的还有上海博物馆收藏的4件粉青釉瓷盘残片,以及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残损“汝窑”瓷器中发现两盖和广东省博物馆所谓半件“汝窑瓷器”修复后的青釉椭圆形圈足盘。
2000年春季在汝州市老城区东南部、中大街北侧的张公巷东西两侧发现了窑址,这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居住区,要进行考古发掘难度极大,但是反而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窑址没有被扰动或盗挖,因此并没有大量的窑址出土的残器、瓷片流到市场上,也鲜有看到民间收藏有张公巷青瓷的残器、残片以及窑具,这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清凉寺汝窑窑址和景德镇窑窑址的情况不同。
另外,当今民间是否收藏有张公巷青瓷真品,不管是残器、残片或是极少见的完整器?我认为理论上说肯定有!既然考古发掘找到了张公巷窑址,也确认当年烧制了不少的青瓷器,可以肯定的是有数量不菲的产品或进入皇宫,或进入王公大臣、富商巨贾之家;或战乱兵祸,流失于野,埋于窖藏、坟墓、沉入水底…这些古人生产的陶瓷器物,当年生产有多少,现在仍然有多少,它们不会变成水,也不会还原为泥土,更不会成为空气蒸发掉!它们会静静地藏在某个地下或水中,只不过陶瓷易碎,它们或是以碎片的形态等待收藏爱好者找到它们,我们期待文化的碎片昭甦历史,而张公巷窑址发现的意义就在于此,所有考古的意义更在于此!

《汝州张公巷窑遗址——2000年制2012年考古发掘报告》一书已经由“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报告并没有最后确定为“北宋官窑”,但《负喧杂录》中所说的“北宋官窑”仍然有待于新的考古发现,我们期待解开“北宋官窑”迷局的那一时刻。

参考资料:
1.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汝州张公巷窑遗址——2000年~2012年考古发掘报告》
2.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南宋官窑文集:“两宋官窑有关问题研究——作者陆明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