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桂枝汤学经方的辩证用药思维

 德寿堂图书馆 2024-01-08 发布于黑龙江

先来看桂枝汤的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灸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12个。这个药方,看起来平淡无奇,你现在去药房抓药,大多数抓药的人都是不会知道这个药方是桂枝汤,只是心里不太高兴,一副药也就两块多钱,赚不了多少,所以不怎么待见。

根据考古,汉代的一两,等于现在15.625克。所以现在很多搞经方的,都在说现在的经方效果不好,是因为用量太轻。尤其是李可一派的,很多药用量都是非常的大。还有一个观点,就是现在的中药都是人工种植的,有效成分含量少,所以更要加大用量。

说经方用量大的,研究不深。汉代的煎药方法跟现在不同,张仲景大多数药都是一煎三服,现在的煎药是一煎一服。就拿桂枝汤来说,这一副药,是分三次服用的,也就是相当于 才用桂枝一两,合现在的量就是15克的样子,按现在的一煎一服来说,也差不多是这个量。

我的习惯,根据人的体量,一两按3克折算的,也非常接近经方的用量了,这也符合中国药典的标准。

至于人工种植,其实古代很多药也是靠人工种植。那时候是没有农药化肥,用的是粪之类的有机肥。不管怎么样,就是人工种植的,以前的中医咋没见说人工种植的药效不好呢。至于农药化肥,除了增加残留之外,也没有很大罪。

所以说,用经方,关键还是得辩证要准,注意煎法用法,效果还是相当好的。

很多搞经方的,都是按时方派的思维在用经方,比如加减,毫无法度。如果我们能深入去研究一下经方的加减,你就会发现很多人的加减简直就是在糟蹋经方。废话不多说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桂枝汤到底牛逼在什么地方。

桂芍甘枣姜,就五味药,真的是平淡无奇,简单到很多人都觉得这个方到底能不能治病啊。

我们先来看桂枝汤里包含了多少个经方,为了让更多人明白,有些方的用量变化、作用暂时不作解释。桂枝和炙甘草,叫桂枝甘草汤,治出汗过多导致的心悸。芍药和炙甘草,叫芍药甘草汤,治小腿抽筋的,其实不仅治这个,还可以治其他地方的抽筋,比如手或肚子。红枣和生姜,虽然不是经方,但我相信现在很多女性都知道这个组合。

现在再来说桂枝汤的加法。加肉桂,叫桂枝加桂汤,治气上冲。加芍药,叫桂枝加芍药汤,治胃脘痛。加葛根,叫桂枝加葛根汤,治肩颈疼痛等。加大黄,叫桂枝加大黄汤,治腹实痛。加附子,加桂枝加附子汤,治怕冷及遂漏不止。这些都是比较简单的加法,只加一味药,治症完全不同的,就有不少。所以说,现在很多医生,治个感冒,非要在桂枝汤里加上一些自以为是药,比如苏叶防风之类的,把经方弄得面目全非,失去了原来的方义,当然效果也就无法保证了。

更复杂的加法,可以加厚朴杏子,可以倍芍药加饴糖,可以倍芍药加饴糖再加黄芪或当归,可以加龙骨牡蛎,可以加芍药生姜。这些加法,也都是有法度的,不是乱加的。

还有就是减法,可以去桂枝,可以去芍药,可以去甘草。去完了,可以再加一两味药,比如去桂加白术茯苓,去芍药加茯苓等等。

就这么简单的一个桂枝汤,竟然有如此多的变化,没有想到吧?把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掌握了,日常见到的病,治个三分之一还是不成问题的。

通过这个,你也能明白,经方是怎么用药的。我经常跟人说,我就是用经方的原方原量,不作加减,很多人就跳起来了,你这样也能治病?在他的理解中,原方原量就是不用辩证,不用思考,去套方。

而我的理解,病情的变化,大多数可能出现的变证,张仲景已经替我们想好了解决方法了,我们只需要根据变化选择相应的方剂就好了,没有必要去画蛇添足了。

还有,就是合方。很多人特别喜欢合方。打个比方,又有太阳表证,又有少阳证,很多人可能就桂枝汤合小柴胡之类的。其实张仲景已经帮我们合好了,那就是柴胡桂枝汤。

类似的合方张仲景已经给了我们一大把,基本上够用了,在自己还不懂经方精髓的情况下,不要乱合方。对于病情复杂的疾病,我的做法,是不同的方剂轮服,比如一天一个方或早晚不同方,这样做,也可以明确方剂的效果,以便采取下一步措施。

袁遇秋,中医医师。多年来博览群书,衷中参西,精益求精。

为了让更多人更好地学会中医,讲授中医四大经典(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针灸、中药、方剂等课程,注重临床实效,力求通俗实用。长年招收学生,有意请加微信:10092275咨询。想学习伤寒论经方的请回复“经方”,想学习中药的请回复“中药”,想试听课程内容的,可回复“试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