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决问题的四个思维层次,你在哪一层?

 HNYZL 2024-01-08 发布于上海

图片

最近看了成甲的《好好思考》,对什么是思维模型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此前,在提升思考力的3个路径这篇文章里,我提到思维模型是对万事万物底层逻辑、规律等进行提炼,总结出来的思维框架,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思考和分析决策。

这个定义不能说不正确,但着实不够精确。

《好好思考》里对它的定义很简单,即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这也是查理·芒格对思维模型的理解。

《打开心智》里对其的定义是,一个人认知世界、思考问题的基本模式和习惯

相比起来,我自己的定义还是有些拗口,不如这些高手们的简洁易懂。

但同样是权威人士的定义,该以谁为准呢,这个问题我一度有点困惑,但后来大致想明白了。

其实它们说的都没错,只是前者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定义,后者是从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来定义。

出发点和思考视角不一样,给出的定义自然有所差别。

所以可以这么理解,思维模型既是人思考和认识世界的基本模式和习惯,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广义上来讲,但凡我们用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模式、方法、策略都算是思维模型。

只不过思维模型也是有层次之分的,越是有效的思维模型,越能洞察事物的本质规律,越能支撑更好的解决问题。

那么思维模型究竟分为几个层次?高层次的思维模型一定更加有效吗?该怎么判断自己需要怎样的思维模型?

今天这篇文章将围绕这些关键问题,带你一探思维模型的奥秘。

四阶思维模型

《好好思考》的作者成甲认为,思维模型分为四个层次,由浅到深分别是:经验技巧、方法流程、学科原理以及哲学视角四类,浅层的思维模型往往可以用由深层的思维模型解释或者支撑。

图片

经验技巧

经验技巧是源于生活和工作中的实践经历总结提炼,当我们说一个人在某方面经验很丰富,往往是说他做某件事经历比较多,相应的对其认识也会更深刻。

比如古时候人们通过长期观察日出日落、气候变化,发现了昼夜交替以及二十四节气的规律,摸索出“春耕秋收、冬吃萝卜夏吃姜”之类的生活经验。

经验技巧型策略往往是基于有限的小样本总结,也就是通过对现象的归纳,推导出今后发生类似现象的应对策略,一般不涉及对事物底层规律和逻辑的挖掘。

正因如此,其适用范围有限,通常无法应对复杂的问题场景。

图片

方法流程

方法流程是我们日常最广为接触的思维模型体系,即狭义的思维模型。

比如营销领域经典的4p模型,计划执行常用的PDCA模型,时间管理领域的四象限法则,以及组织表达常用的金字塔结构等等。

它们通常是把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标准化、流程化,形成的思考框架或者方法论。

相比于简单的经验技巧,这类模型一般是人们对更大样本的经验归纳总结,但其可复用性更高。

图片

学科原理

学科原理是各类学科中的重要原理,这也是查理·芒格所推崇的多元思维模型的重要基础。

无论是经验总结还是那些广为人知的方法流程型思维模型,其本质上都是对相应学科知识的抽象总结。

当我们能把表层的思维模型和底层相关联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对思维模型的理解就会更深刻。

毕竟学科原理都是千百年来经过科学家反复验证和完善,不仅较为可靠,也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底层原理。

比如数学中的勾股定律,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生物学的适者生存、物竞天择。

那些表层的思维模型,往往能用这些底层的学科知识来解释。

图片

哲学视角

哲学视角是不同学科思考问题的基本方式和思想,它也是最底层、最抽象的思维模型。

这个层次的思维模型,反映了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也决定了人们按照怎样的信念和原则行事,更是塑造个人心智的关键。

比如系统思维、批判性思维、演化思维、熵增思维等,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相同的问题,会找到不同视角下的解决策略,这些策略就是学科原理、方法流程、经验技巧的集合。

相比之下,哲学视角的思维模型是最能体现事物本质规律和逻辑的,也是最难学习与掌握的。

图片

模型怎么用?

虽然前面提到的四类思维模型一个比一个更接近问题的“本质”,但它们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而是各自都有适用的场景。

以职场为例,对于经常从事事务性、操作性工作的基层员工来说,就需要多掌握第一类思维模型。

比如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技巧、一些效率工具的使用,这都对解决具体的工作问题有很大帮助。

而对于基层或中层管理者来说,不仅要积累足够的经验技巧,还要掌握更多方法流程型思维模型。

遇到问题,能选择合适自己的思维框架去分析,并尽可能学习一些重要学科原理,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找到问题的原因。

最后,对于高管或企业家而言,解决具体的小问题,已经不是他们所要关心的。

这类人更需要从学科原理和哲学视角来思考问题,他们面对的多是宏观性、战略性问题,需要站在系统全局的视角,找到创新性的解决思路。

当然,对于希望保持成长,具备深度思考能力的人,无论身处什么阶层,都应该尽可能多的掌握不同思维模型——即多元思维模型。

这样才能够在面对问题时快速找到更有效的策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

那么怎样丰富自己的思维模型库呢?

成甲提出一个棱镜分解法,挖掘不同层次的思想:

图片
  • · 我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有哪些解决方法?

  • · 这些方法的底层原理是什么?

  • · 这些底层原理能否用更底层的学科知识解释?

  • · 这些学科知识有什么联系,它们背后的思维方式是什么?

  • · ......

思维的边界

最后,分享一点这篇文章创作背后的感受和想法。

严格来说,本文算是一篇阅读笔记,关于思维模型的四个分类是我在《好好思考》这本书里收获最大的内容。

在学习思考究竟什么是思维模型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之前对于某些问题的看法太过绝对,比如对思维模型的理解过于狭隘。

并且丝毫没有怀疑过自己此前的认识是否足够准确或完善,还是有点缺乏批判性思维。

罗翔老师说:一个知识越是贫乏的人,越是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自信与自豪感。知识越贫乏,所相信的东西就越绝对,因为他没有听过相对立的观点。

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想,自己看过那么多思维模型,它们到底应该怎么分类,各自有什么关系?

在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找到了一点答案,我所理解的思维模型,在四分类体系里其实只是其中一类——方法流程型。

这种感觉就像我原来身处地图里的某一个点,如今跳出二维平面,看到了地图的全貌,一下豁然开朗。

我想某种程度上,这就是那个“对立的观点”。

当然,我仍然不能把它当做唯一正确的答案,尽管它让我看到了地图的全貌,但也许它只是更大地图里的一块拼图呢?

尽信书不如无书,谨以此文提醒自己,保持思考,保持怀疑,保持谦卑,也与大家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