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眼理清赋句句式与使用

 新用户8869pUEc 2024-01-09 发布于北京

一、赋句的句式类型分为:壮、紧、长、隔、漫、发、送。

❶壮、紧、长、隔句,需对偶(即骈句)。

❷漫句也叫散句,不对偶。

❸发、送,是发语词,是文言句首常见的语言现象。

●骈句中,壮句、紧句和长句又叫单句对,隔句又叫复句对,或者分句对

二、赋句各句式的使用方法:

❶壮句,就是三字单句对。需符合平仄,不可三平、三仄。壮句在骈、赋文的使用中用在全文关键处,加提引起,全篇不可多用、连用壮句,全文使用一个或二个为佳。

❷紧句,就是四个字的对偶句。需符合平仄。2字为一节奏。用在赋文的开篇或段落的开头,可加、可不加提引起。紧句最多连用2个,不可连用过多。

❸长句,是一对五至十几字的单句对。

长句常用于关键部分的前奏与铺垫,一般不在开篇时使用。长句有五、六、七字的,八、九字的,不要相连使用,应与其它句式交替使用。长句通常在5-9字之间。要强调的是,我们不提倡9个字以上的长句,但是看到别人有超过的,不要说人家是错的。

❹隔句,就是相隔一句对仗,因此又叫“隔句对”。它和对联中两分句的联相似,也有人称为“分句对”或“复句对”。隔句由四个句子构成,中间用“;”号隔开。隔句分为隔句走马蹄律,即四个句子的句脚韵为“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隔句连用要由不同类的隔句交杂使用方可,如:杂隔、平隔,或: 轻隔、重隔……,隔句的连用也是最多连用2个为佳,多了不可取。

♦隔句分为六类:轻、重、疏、密、平、杂。

①轻隔:前四字,后六字。

②重隔:前六字,后四字。与轻隔颠倒。

③疏隔:前三字,后五至八字。

④密隔:前五字至八字,后六字至九字。

⑤平隔:四个分句字数相等。前后或四或五字至七字。

⑥杂隔:前四字,后五、七、八字不限;或后四字,前五、七、八字不限。

▲这六种隔句,是写赋必备和经常要用到的,但使用时务必隔开,就使用频率来讲,轻、重为最杂次之疏、密次之平为下

■除以上六大类之外,另外还有两分句以上的隔句,属于“非常式”的范畴,我们就把这类隔句统称为“非常式隔句”。◆例如: 圭,锐也,睿作思而百志灵;镇,安也,安于道而万物宁。

——《镇圭赋》元稹(唐)

■非常式隔句,由于这类隔句用得不多,不属于主流,我们在自己创作的时候,尽量不要使用这种非常式隔句。

❺漫句,即散句不需要对偶的句子,少则三四字,多则二三句。漫句的使用,既可发感慨,亦可执笔点睛;骈文或骈律赋中,一般用于文章开头和结尾,中间部分不必用;【漫句不要使用在文章中间,放在每段的首句和尾句最好。】唐宋人用“漫”,尚用“古偶”之法,更见苍劲;【古偶句指的是相同序位上有相同的字】。◆例如:因五行以修五事,由五常以厚五德,正五刑以去五虐,繁五稼以除五贼。

♦这样的“古偶”手法,杂之一些工整的骈句,读来确实气象不同。需要说明的是,古偶句,因为不符合后来骈句的严格要求,辞赋界把它划为散句!

❻发,又叫“发语词”,发语词是文言句首常见的语言现象,它经常放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古代称之为“发语词”,现代有的语法书称之为“提顿语气词”。发语包括三种:原始、提引、起寓。

①原始,如:原夫、若夫、观夫、稽其、伊昔、其始也。

“原始”,探索事物起源,原始发项。如:“吾尝文战将北,羁游极西”,这里的“吾尝”就是发送类中的“原始”。

②提引,如:洎及、然则、矧夫、于是、已而、是故、借如、乃知。

“提引”,承上启下之意。即所谓属事比辞,皆有次第,提引在中。提引,可以是段落与段落之间的“提引”,也可以是句与句之间的“提引”。如: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是以/灵符/必集,休祜/可包。

足以/光昭/千古,照临/下土。

●这里的“而或”“然则”“是以”“足以”就是提引词。

③起寓,如:嗟乎、至矣哉、大矣哉。

“起寓”,开启下文,总结上文,直抒胸臆,起寓发头、尾。如:“悲夫!艳逸无穷,欢娱有极”,这里的“悲夫”属于发送大类中的“起寓”,是开始发感之意。

♦发送语没有固定的词汇。要根据文章的内容来自行发挥,决不能死往上按,也不能频繁使用,频繁使用会有画蛇添足之感。尤其不能一个提引多次使用,或者类似的发语在一个部位几次使用。

❼送,又称“送语”,“者也”“而已”“哉”之类也。◆如:“岂如扣角匡坐,且悲歌于白水;寻山小住,止危途于翠屏而已哉”,这里的“而已哉”即为“送”语。

送语主要用在文章末尾,起感叹作用,主要使用在文赋中。一般律赋、骈赋、骈文不用。

❽提引词的用法:

①大凡壮句,其前面通常需辅以提引词。

②提引词用于整句开头,也就是用在骈句上句的开头。提引词不需要对偶,所以骈句下句前不再加任何提引词。鉴于此,我们在判断句式时,应将提引词剔出后再论,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

③一字的“提引”多用于发篇或句与句之间承接,二三四字及以上的“提引”既用于段落与段落之间,亦可用于句与句之间,无定式。段落与段落之间,也就是另起段落的开头。

④换段、换内容、换韵一般都要用提引词,以提醒读者的注意。【提引词起到的就是一个起承转合的作用。】

⑤在同一赋中,提引词一般不能重复使用。

♦提引词的特点:

❶提引词均为一些文言语气词,或是由介、助、连、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而组成。

❷提引词从一字到三四字的都有,当然,四字以上的也偶可见之,只是比较少。

❸提引词在骈句中的使用致使阅读节奏与诗不同,要单独划分节奏。“提引词”的大量使用,更是赋文与诗又一明显区别。

♦常用的提引词: 观乎,惟乎,原夫,若夫,窃惟,窃闻,闻夫, 惟昔,昔者,盖夫,自昔,惟。是故,至如,至乃,至其,于是,是则,斯则,此乃,诚乃......

九、虚词及其用法。

♦虚词与实词相对,指的是汉语词汇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同时虚词也无法独立成句。虚词一般包含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副词等。

♦虚词的特点是:

❶一是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

❷二是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❸三是不能重叠。这些与虚词无词汇意义有关。

❹虚词最主要的功用是在句中起语法作用。

❺赋句中,一般四字以上就需要加虚词。

例:思/煦妪/之义,穷/造化/之精。

变方流于/斜汉,叠圆影于/遥天。

圣人/以不宰/成能,日月/以无私/可久。

见乎天/则/一人/有庆,比于玉/则/百度/惟贞。

●这里的“之”“于”“以”“则”就是虚词,“/”符号表示在阅读时需要暂时停顿的地方。

■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 则、若、之、兮、莫等等,其中最常用的八个虚词就是:而、且、其、之、则、于、乎、以,我们会在今天学习中介绍它们的用法。

❻虚词在对仗上比较宽松,在对应位置上的平仄要求也被列为可不予计算。

♦常见的八个虚词: 于,之,而,则,且,乎,乃,以

十、骈句与骈句的节奏划分:

❶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骈句就是偶句。

❷♦诗的吟诵节奏是不变的,七律就是2-2-3,五律就是2-3,诗句最后一个音节是3个字,而赋句最后一个音节大多都是2或4个字,尾部节奏是3字的,只在七字句中有特例。

❸♦骈句节奏的划分补充内容:

1、领字为一个独立的节奏:

例:①瞻/雪瀑之/参差,睹/冰峰之/错落。本句的“瞻”“睹”是领字。

②送目/有/池塘/之景,凝情/忘/草树/之姿。本句的“有”“忘”是领字。

2、虚词的节奏划分:

●虚词在骈句中平仄是可计可不计的,所以,要不要单独划分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主要有几种。

①虚词在倒数第二个字的位置的时候,一般虚词跟后面的那个字组成一个音节;虚词在顺数第二个字的位置的时候,一般虚词跟前面的那个字组成一个音节。

例:放之/可包/海岳,收之/能满/怀襟。

亦气/而孕,亦卵/而生。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②虚词处在其它位置的时候,一般跟其它字词或前或后,一起划分音节,也可以单独划分音节,不作统一要求。

例:谦柔/胜于/刚强。积善/由乎/驯致。

以上例句中的“于”就是虚词。

3、提引词单独划分为一个节奏。

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这里的“而或”是提引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