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辞赋写作第三讲

 残剑悲歌 2015-03-30

                                             辞赋写作第三讲

「骈文」属于「非韵文」的一种,不需要押韵。「骈赋」是韵文的一种,要押韵。

赋体的划分,分为「古赋(骚体赋、汉赋、散体赋)、骈赋、律赋、文赋。

律赋只是遵循声韵规律的一些平仄规定,如「节奏点」的平仄要相对,句中平仄要符合汉语言声律特点等等。而这些通用的规定,适用于所有需要骈偶的文体。律赋的「律」与律诗的「律」是有区别的。律赋定韵,定篇幅长短(通常300—400间)。

唐·王勃《寒梧栖凤赋》骈赋 题韵字(也就是限韵字)是「孤清夜月」
 凤兮凤兮,来何所图?出应明主,言栖高梧。梧则峄阳之珍木,凤则丹穴之灵雏。理符有契,谁言则孤?游必有方,哂南飞之惊鹊;音能中吕,嗟入夜之啼鸟。况其灵光萧散,节物凄清,疏叶半殒,高歌和鸣。之鸟也,将托其宿止;之人也,焉知乎此情?月照孤影,风传暮声。将振耀其五色,似箫韶之九成。

  九成则那,率舞而下。怀彼众会,罔知淳化。虽璧沼可饮,更能适于醴泉;虽琼林可栖,复相巡于竹榭。念是欲往,敢忘昼夜?苟安安而能迁,我则思其不暇。故当披拂寒梧,翻然一发,自此西序,言投北阙。若用之衔诏,冀宣命于轩阶;若使之游池,庶承恩于岁月。可谓择木而俟处,卜居而后歇。岂徒比迹于四灵,常栖栖而没没?


骈赋,骈文,律赋的基本句式是四言与六言(简称4,6),及后衍生出来的如「三五七八九言句」等等,皆是4,6为基础。在使用「5,7」言时,只是在「4,6」句的基础上增加虚词而得5,7言。至此,骈律赋骈文所使用的对偶句,与诗的对偶句,在阅读节奏上,亦然泾渭分明,各成体系。

使用在骈文与赋上的句式,具体归纳为:壮、紧、长、隔、漫、发送,六大类。

壮:三字成句相对偶者。例句:
1.「由是变黛色,涵碧虚」——王起《墨池赋》
2,「尔其顺元辰,体干德。」——陆贽《冬至日陪位听太和乐赋》
3,「所以殄凶器,降嘉生」——裴度《铸剑戟为农器赋》
4,「士有阅简策,尚专精」——蒋防《荧光照字赋》
5,「乃举多士,命有司」——白居易《赋赋》
注:“壮”是“有紧促文气,欲勃发而出者用之”。壮句的使用,通常需辅以引发、承接及过渡词语。如「由是、尔其、所以、士有、乃」即是此类。按旧塾的说法,「壮句」气紧促,若赋,则落韵密,宜在关窍处,忌多。也就是说,常在需要简短有力的说明或肯定时,常用「壮」句。

紧:四字成句相对偶者。例句:
1,「德动天鉴,祥开日华」——李程 《曰五色赋》
2,「书编百氏,病载千名」——陆龟蒙《中酒赋》
3,「空极宵梦,宁逢晓妆」——黄滔《明皇回驾经马嵬赋》
注:所谓「紧」,亦是与「壮」相对而言。「紧句」是4,6例程之一,使用非常普遍。「紧句」在一篇骈律赋或骈文中,既可用与开篇发端,亦可以使用于任何段落,无定式。唯连用过多而易见「呆滞」气。

长:五至九字成句相对偶者。例句:
1,「偶圣则呈祥,逢昏则显咎」——郑锡 《日中有王字赋》
2,「倬元圣而纬天,烁灵符之在日」——郑锡 《日中有王字赋》
3,「丽碧霄以增媚,捧金乌而徐飞」——滕迈 《庆云抱日赋》
4,「阁道蛇横于曲渚,骊珠蚌剖乎浅濑」——路肇《天河赋》
5,「奔注肯随于川渎,高明自贯于日星」——路肇《天河赋》
6,「当翠辇黄屋之方行,见金枝玉叶之可数」——元稹《郊天日五色祥云赋》
7,「羽盖凝而轩皇暂驻,风马驾而王母欲前」——元稹《郊天日五色祥云赋》
8,「上下逦迤而九疑失翠,旁侧参差而五岭迷烟」——王棨《芙蓉峰赋》
注:长句通常在5-9字之间,这是唐宋人经过长期总结而来的经验之谈。一句之中,若长过于九字,则难通读。这是符合汉语发音特点及大多数汉人的「蕴气」多寡的。若需要表达更深的意思而必须增加长度时,通常就变为使用「隔句」了。当然,事无绝对,唐宋赋亦有「长句」超过9字而到10字或11字的,如元稹「苟顺夫人理之父子君臣,安知夫云物之赤黄苍黑」这样的长骈句,但这样的句子通常需要更多的虚词来调和「蕴气」,如这句的「夫」与「之」。终究,这样长的骈句不是主流。到九字即止,是大多数赋家在使用「长句」时遵守的一个底线。所以此处不以「特殊」为准。

「长句」能够以细腻的笔调去描写一些景物与感想,所以是赋文家非常重视的一种句式,常用于关键部分的前奏与铺垫。但是一般不在开篇使用。

隔:含分句相对偶者,中唐后将「隔」句细分为「轻隔、重隔、疏隔、密隔、平隔、杂隔」六种。(其变体大致有“平三隔,平四隔,大葫芦隔,双葫芦隔,三杂隔,四杂隔”等等。按《梅山塾教抄》的说法,“此等变体,落韵至疏,置赋身可缓文罡之气,亦别有韵致,唯不堪常用”。)
例句:

轻隔:上4字,下6字(按现在的说法是前一分句4字,后一分句6字。因古时为「竖排」版式,故称为上下,以下皆同)。
1,「度木随形,俾不欺于曲直;运斤取法,必先正于圆方」——欧阳修《大匠诲人以规矩赋》
2,「有模有范,俾从教之克精;中矩中规,贵任材而必当」(当,此处为妥当之意,为仄声。归『漾』韵)——欧阳修《大匠诲人以规矩赋》
3,「不贵其丰,乃或荐之以水。不可以黩,斯用致之于天」——韩愈《明水赋》

重隔:与轻隔颠倒,上6字,下4字。
1,「霏微墀庑之间,瑶台月晓;彷佛草茅之上,玉树花攒」——林滋《小雪赋》
2,或策蹇以长愁,临川自叹;或扬鞭而半醉,绕岸闲行。——王棨《曲江池赋》

疏隔:上三字,下不限多少字。
1,「耸其身,形蜿蜿而莫犯;举其首,势矫矫而靡亢」——白居易《汉高祖斩白蛇赋》
密隔:上句5字以上,下句6字以上。
1,「征老聃之说,柔弱胜于刚强。验夫子之文,积善由乎驯致」——赵蕃《溜穿石赋》
2,「若用之交战,则摧敌而先鸣;若用之草圣,则擅场而独步」——白居易《鸡距笔赋》

平隔:上下字数不限,但要字数相同
1,「沉其质兮,五材或阙;耀其光兮,六府以修」——柳宗元《披沙拣金赋》
2,「进紫光而旁射,期游刃以剸犀;烘赤气而上冲,愿成形于斩马」——白行简《金跃求为镆铘赋》

杂隔:上四字,下五、七、八字不限;或下四字,上亦五、七、八字不限(既不符合「轻」隔、「重」隔、「疏」隔的归在此类谓「杂隔」)。
1,「空庭欲曙,通宵之瑞露盈盘;幽径无风,一片之春冰在地」——浩虚舟《盆池赋》
2,「腾辉于鸳鹭之行,若离若合;委照于熊罴之旅,或友或群」——王起《庭燎赋》

注:以上皆可简称为「隔句对」(亦有人称为「分句对」或「复句对」)。「隔句对」常是一篇骈文或骈律赋的重点。由于他有阅读至「分句」停顿的特点,故极易调动文章气氛。加上字数较多,容纳性大,无论是写景抒情皆可出文采。除以上六大类之外,另外还有两分句以上的隔句,如白居易的「其工者,究精微,穷旨趣,何惭《两京》于班固?其妙者,抽秘思,骋妍词,岂谢《三都》于左思?」这一类的隔句使用较少,属于「非常式」的范畴,这里不做探讨。但可以看的出来的是,明清发展比较成熟的中长对联的句式,与这样的隔句对有明显继承关系。

漫:既散句,不需要对偶的句子。例句:
1,「悠矣久矣,配吾君之永宁」——路肇《天河赋》
2,「直端门而未出,天锡予以灵瑞。是何祥而何吉?」——元稹《郊天日五色祥云赋》

注:漫句的使用,即可发感慨,亦可执笔点睛。而唐宋人用「漫」,尚用「古偶」之法,更见苍劲。如元稹的「帝用愀然曰:予何力?泽未周于四海,云胡为而五色。来尔群后,举尔众职。因五行以修五事,由五常以厚五德,正五刑以去五虐,繁五稼以除五贼。苟顺夫人理之父子君臣,安知夫云物之赤黄苍黑。进我辇路,就我陶匏。虽有光华之万状,不若丰穰于四郊。」这样的前秦「古偶」手法,杂之一些工整的骈句,读来确实气象不同。此段可谓骈句与散句结合之典范。所谓「高古」之气,此既是也。

发、送(含原始、提引、起寓):即用于开篇与转承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连、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从一字到三四字不等。一字多用在发篇或句与句之间承连,二三四字的「提引」既用于段落与段落之间,亦可用于句与句之间,无定式。例句:
1,「是则谢氏林亭,尽在回眸之内;梁王池馆,无非跬步之中。」——「是则」即为句与句之间的提引类。「发送」不需要对偶,故判断句式应加以剔出后再论。
2,「安得不燎熏炉,命芳酒」——「安得不」亦为以上之类。
3,「或有惜佳节,纵良游」——「或有」为段落与段落之间的「提引」
4,「悲夫!艳逸无穷,欢娱有极。」——「悲夫」属于发、送大类中的「起寓」,即开始发感之意。
5,「吾尝文战将北,羁游极西」——「吾尝」为发、送大类中的「原始」,即开始之意。

「发送」这类的词汇非常丰富,如:「若夫」、「观夫」、「稽夫」、「伊昔」、 「且夫」、「然后」、「然则」、「岂徒」、「借如」、「则曰」、 「矧夫」(况且,且)、「于是」、「已而」、 「故是」、「是故」、「故得」、「是以」、「尔乃」、「乃知」、「是从」、「观夫」之类, 「观其」、「稽其」 「嗟乎」、「至矣哉」、「大矢哉」之类等等。
注:「发送」明显借鉴于先秦散章。虚词在对偶句中的使用至使阅读节奏与诗不同,加上「发送」的大量使用,亦是赋文与诗的重大区别。而后世的对联(长联类)惯用的所谓「衬领」,则承袭于赋与骈文的「发送」类。至于词曲类的「领句」类,亦与之有关系。「发送」用好,可使通篇赋灵气逼人,无论是段与段之间,或是句与句之间皆毫无滞碍。而诗,特别是近体诗,因缺乏这类的提示词,「转承启合」上全靠「意象」,故即便是老手,亦难保不起争议。而骈律赋与骈文,虽也立足于「对偶」上,但毕竟是讲究「物、理、情」的文章类,不以自我意象的营构为主要手段。故而条理清晰,构建分明是骈律赋与骈文必须具备的。而这,是不能离开「发送」类的。

见过一些作惯了近体诗而改作赋的人,常以作诗的视角去构建赋文。一些长年养成的习惯使其不擅于使用「发送」类,至多使用一些如「若夫」「至若」之类的段与段之间的「原始」,而忽视了句与句之间「提引」。这样出来的赋文便难有「灵活之气」,如同「为偶而偶」。要很好地在赋文中使用「发送」类,直溯先秦古章是最好的办法。

小结:句式是构成一篇骈律赋与骈文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至后则受益无穷。而赋的句式既有借鉴了「诗」与「骚」的地方,亦有借鉴了古散文的地方,白居易所谓的赋是「杂用其体」,亦确然如此。

辞亦指楚辞,说宽一些,也可包涵一些其他的韵文类。早期辞的特点是用「兮」来调和整句或上下句的语调,因为那会没有用平仄控制音调的说法,而「兮」这个音,可根据发音的「长短缓急」对于整句读音起到一定的控制与调和作用,并且有「合辙」的效果。而与「兮」相配合的,多是「之而以」这些转折承连虚词,但整句气氛关键还是在「兮」上。

到六朝,四声出现,韵书出现。所以在理论上来说,可以靠运用「平仄」不同的字来控制调和语调气氛,所以「兮」字渐渐少用了,比如那时期的「归去来兮辞」。但「之而以」这些用在一句中转折承连的虚字,却保存了下来。

但广义上的「辞」却是一种比较模糊的文体了,抒情发感描物景的韵文似乎都可冠为「辞」名。与骈律赋相比,辞的对偶要求要低很多,讲究流畅与高古。相同点是都有韵。并且两者都可转韵,不像近体诗要一韵到底。而骚赋是直接传承于楚辞的,其「兮」字是必用的。

骚赋也罢,辞也好,追求「高古气」是最重要的,而华美与对仗皆为次要。




注意事项:
1.“赋”本来就有感叹的含义在里面。
2. 早期的骈赋在平仄上是很宽松的,主要是还是重在对偶上。
于律赋来说,为了更加追求声律谐协,多半都采用上平则下仄,上仄则下平的句式。
3. 写作时需注意讲究骈句的句脚对应、音节点对应、避免骈句尾部节奏区三仄三平、力求马蹄韵和不断转韵、力求平仄韵交替等。
4. 骈体赋对偶句中的音节点词汇应该上下联平仄对仗。
5. 骈句讲求:字数相同,结构相对,意思相关。
a. 骈赋,说直接些也就是以骈句组合而成的。首先要搞清楚骈句大致上有几类。“壮,紧,隔,长,漫”是其基本句法,然后辅助的有提引启始等。详细来说,三言相骈为壮,四言相骈为紧,5——9言相骈为长,分句相骈为隔。隔句又根据不同的分句形式分为“轻,重,平”隔等等。漫即散句。至于提引等等,即“若夫”“至若”等发语词。既是骈句,脚句平仄肯定是交错的。至于用韵,除小赋外,转韵更好。若能够平仄交替用韵又更佳。转韵最好是提段时转,若严格来说,要根据文章此段的语境来考虑用韵,此段写高昂之情,可选择“上,去”仄字韵,此段写婉约些的,或可以考虑平音韵。
b. 要区别骈句与诗句的节奏,要不然没有赋味。诗句拿7言说,通常是,43或223的节奏。赋句通常2字或者4字为节奏,无3字收尾的为节奏。是以5,7字的骈句其实是由4,6字加虚字变化而来。
c. 完美的骈句,除要求“并列”与“偏正”结构不能相骈之外,还要有词性变化上的考虑,这样才是好骈句。
6. 辞赋写作,可划分为“袭、用、承”三个层次,立篇创作,来区分三个形态特定概念类别,以调度文字。
 a. “袭”---中国辞赋的实际传播。“袭,学也。
b. “用”---中国辞赋的语体定位。就是辞赋以“对偶、用典、声律、辞藻、意境、言志、抒情、形式等特范的体式,张扬国学之本。
c.  “承”---中国辞赋当代创新。指有创造性意义的辞赋研究、辞赋见解、辞赋创作活动。



赋在平仄上的要求比近体诗宽多了。无非是在诵读的节奏点上有些要求,至于散句,赋体亦历来没有排斥过,连律赋体还要求必须要有些散句为“衬领结”之用呢。刻意去追求平仄肯定不应该,但是若刻意不去追求平仄,怕也不甚妥当。做文字功夫的人嘛,追求文字形式上的美感,也是应该的。何况赋,骈文这些,本来就是由散文升格上来的一种文体,若全然不顾,那莫若去写文言散文。
  从保留下来的,后人归于骈文,骈赋,律赋一类的作品来看,大部分(或者说每篇作品的大部分句子)还是遵循了平仄规定的,原因很简单,这个平仄规定不是根据某一个人的喜好而定制的,而是根据汉语发音特点,为便于诵读,为了诵读时有起伏抑扬感而逐步形成的。这样一个“规矩”其实是也没有什么坏处。更何况有了一些所谓的“定规”之后,也更加方便后来者参照比鉴,要不然就全成“唯心”的东西了,这于文学体裁的传播亦是不利的。打个比方,律诗若没有自唐代就基本定型的“规矩”,大家想怎么写诗就怎么写,那我想,诗恐怕就会陷入一种杂乱之中,而反难出现历代的这么多好作品了。


骈赋韵律之十项原则
       一篇比较规范的骈赋,在韵律方面应遵循以下“十项基本原则”:
五个“必须”:
    1、必须押韵。
    2、大多数句式必须是骈句。
    3、大多数骈句必须有骈文节奏。
    4、骈句句脚必须平仄对应。
    5、必须古今韵、平仄韵分用。即同一赋文内古韵今韵不混用,同一段落或同一层次内平声韵与仄声韵不混用。
四个“力求”:
    1、力求骈句各节奏点平仄对应。
    2、力求骈句各分句尾部节奏区没有三平尾、三仄尾。
    3、力求平仄韵交替使用,两者参半。
    4、力求隔句对用马蹄韵。

一个“灵活”:
    骈句中领字和虚字平仄可对可不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