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的衰老从肾虚开始,一个中成药,把精血全都补到根上!

 清林福苑 2024-01-11 发布于安徽
中医认为,肾是先天的根本,主要负责储藏精气。随着年龄的增长,肾气逐渐衰退,肾气不足,就不能化生肾精。肾开窍于耳,其华在发,在体合骨,所以,你会发现,人一旦衰老,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听力减退,头发变白,腰腿骨骼变弱。

Image

1

衰老,是人类无法逃避的话题。

古代的帝王,为了寻求长生不老,炼制仙丹,结果,大多因为吞食了含汞的药物而死。

其实,从来没有真正的长生之术。

人类之所以会衰老,在中医的理论中,主要是因为肝肾精血的不足。

中医认为,肾是先天的根本,主要负责储藏精气。随着年龄的增长,肾气逐渐衰退,肾气不足,就不能化生肾精。肾开窍于耳,其华在发,在体合骨,所以,你会发现,人一旦衰老,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听力减退,头发变白,腰腿骨骼变弱。

另外,中医还认为,精和血是同源的。而主要储存血液的脏腑是肝脏,肝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这就是说,肝血不足的人,眼睛看不清楚,筋骨不灵活,指甲干枯暗淡,这些特征也常见于老年人。

因此,想要抗击衰老,实际上就是要补充精血,把肝肾中日益消耗的精血补充起来才是正道。

有一种中成药,可以说是补充精血的良方,它就是血复生片。
2

血复生片: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墨旱莲、女贞子、川牛膝、天花粉、黄芪、猪脾粉、大黄、甘草。

这个方子虽然药材多,但是每一味药都有其独特的作用,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药效。

首先是当归、白芍、川芎、熟地。这四味药组成了著名的四物汤,以养血活血为主要功效,在中药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其中当归味甘性温,是补血的佼佼者,补血的同时,还能行血,一补一通,使得当归在补血的时候不会造成血瘀,是血中的圣品。

白芍的味道偏酸偏涩,和当归相比补血的效果稍差,但白芍也有其优点,它能收敛,可以把补进来的阴血牢牢地锁在体内,使得方子补而不滑。

而川芎,它的药性善于行走,古人说,川芎“上行头顶,下走血海,旁通四肢”。所以,川芎也被称为血中的气药。

至于熟地,和后面的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一起,如果再加上一味山茱萸,就是经典的六味地黄丸了。

你看,熟地黑乎乎的。中医说,黑色归肾。熟地就像是一块煤一样,直达我们的肾经,给肾提供了巨大的能量,把肾精补到了根本。
相反的是山药,山药色白,中医说,白色归肺。再加上山药的质地粘滑,最擅长补益肺阴。中医说,肺主金,肾主水,金生水,所以,山药既补了肺金,又滋了肾水,金水相生啊!

而茯苓、泽泻放在这里,是为了祛湿的。

湿气是津液代谢不良的产物,其性粘腻,容易阻碍气血的流通。

茯苓、泽泻通过利尿的作用,把体内的湿气从尿液中排出,给邪气留出了出路。

至于牡丹皮,其性苦寒,能清除体内的热气。


3

墨旱莲、女贞子的配合,也是一种常用的滋阴补液的方子——二至丸。

什么是二至?就是夏至和冬至。

意思是墨旱莲在夏天,叶子茂盛,叶黑汁多,所以夏至那天采摘最好;而女贞子在冬天,树木不枯,果实成熟,味道浓厚,所以冬至那天采摘最好。所以叫
二至丸”。
墨旱莲、女贞子都是滋补肾阴的好药。

肾在下焦,就像是植物的根一样,深深扎在土里,而滋阴的作用就像是给植物浇水一样,要让水渗透进去,植物才能更好地吸收。

所以,这里用了一味牛膝。

牛膝的药性是往下走的,而且,它还能带着其他药的药性一起往下走,把滋补的肝血肾精补到根部。

此外,这里还用了一味天花粉,以帮助当归、熟地等养阴的药材一起把身体需要的津液补充起来。

Image

4

说到这里,方子的脉络我们也基本上理清了,四物汤+六味地黄丸+二至丸,看起来都是养阴的药材,身体的阴液也补得差不多了。

但是,只有补阴,身体内的这些阴液就像是一池死水,只有给阴液中注入活力,才能变成源头活水。

黄芪放在这里,就是给整个方子注入了动力。

黄芪最擅长补气,有着补气之王的美誉。黄芪主入肺经,能大大补益肺气,而肺又主全身之气。所以,黄芪把肺气补足,让全身的气机都运行起来,气通了,才能推动血液的流通。

黄芪不仅入肺经,还入脾经,脾是气血生化的源头。黄芪把脾气补足,也是把生成气血的源泉给充实了。气血生化有源,自然能源源不断地为肝肾补充精血。

所以,这里用了猪脾粉,也是为了增强脾胃的功能。太平圣惠方里就记载了,说猪脾“治脾胃气虚,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方子里用了很多滋补的药材,容易滋腻伤胃,就容易堆积在脾胃之中,久而久之,就会生出热气。这个时候,用上一点大黄就很合适。大黄可以清理胃肠里的积滞和热气,并通过排便的方式将它们一起排出体外。

最后,用上了一味甘草,以协调各药的药性。

总而言之,这个血复生片,既能补气,又能补血,还能滋阴。气虚、血虚、或是阴虚的人都特别适合。不仅可以缓解衰老引起的各种不适,同时,一些老年人容易出汗的问题也很适合。

温馨提醒: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一切遵医嘱,切不可给自己妄下诊断。

传播中医文化,感受中医力量,感谢您的关注,点亮再看,让更多的人受益~

点个,一起为健康点赞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