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书》智慧真的很高深吗?为什么大多数人不能领会全部

 大智若愚wxy 2024-01-14 发布于重庆
《素书》智慧真的很高深吗?为什么大多数人不能领会全部

宋代张商英在给《素书》做序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而子房者,岂能尽知其《书》哉!凡子房之所以为子房者,仅能用其一二耳。”这句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即使是张良那样的天才也不能完全领略《素书》的所有精华,张良就用了《素书》中十之一二的智谋就成就了他汉初三杰的美名。事实真的如此吗?我觉得这是张商英的误解。比起《鬼谷子》中的谋略智慧,《素书》中的谋略智慧要好理解得多,但是虽然《素书》中的智慧好理解,看着比较平淡无奇。但是《素书》中的智慧确是藏大巧于拙,功效大而持续,且没有副作用、没有破解办法,还能赢得别人的敬佩,因为他用的都是阳谋。这也正是《素书》的伟大之处。我这么说有什么根据呢?

《素书》智慧真的很高深吗?为什么大多数人不能领会全部

首先,我们看看黄石公传授张良《素书》之前做的事。他先是把自己的鞋扔桥下,还很不客气的让张良这个素不相识的人去给他捡回来,要是一般的年轻人肯定会认为这个老头有神经病,不会理他,但是张良没有,张良恭敬的帮他捡回来了,可是这老头还让张良给他穿上,张良不但没有生气,还恭恭敬敬的给他穿上了,穿完了老头连个客气话都没说,掉头走了,要是换了一般人早就急眼了,张良却没有和这个老头一般见识。黄石公看张良没有和他计较,才约他五天后在桥上见,结果五天以后的天刚发亮,张良急忙赶到桥上,哪知那老人已站立桥上多时了还责怪张良来晚了,你说气人不?然后又约了五天后再见结果尽管张良鸡鸣时就赶到桥上,可是又来迟了。但是张良还没生气,又和老头约了五天后,这次张良不敢怠慢,在半夜时分就赶到桥上,张良等了好一会老人才到。这时老头才开心的说了一句“孺子可教也”。然后把《素书》传给了张良。大家想想看,黄石公为什么要这么大费周折的考验张良的德行,而没有考察张良的智慧呢?其实我觉得很简单就是因为《素书》智慧的使用要建立在德行的基础上。德行不够的人施展不了《素书》中的智慧。

第二、我们看看在张良墓中挖出的密戒“不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我们也可以看出,张良密戒中首先就强调了这本书指适合那些“道”、“神”、“圣”、“贤”的人。而没有说不是绝顶聪明的就学不会。密戒中的“道”、“神”、“圣”、“贤”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品行高深。聪明的人很多,但是像张良那样品行高深的却比较难找,所以张良才选择了把《素书》陪葬。

第三、张良虽是汉初三杰之一。然而,在同一时期,陈平的功劳丝毫不亚于张良,为什么陈平的历史地位比之张良却差之甚远呢?仔细研究就会发现:

张良采用的基本都是以“阳谋”为主,无论是拒封六国,约法三章还是下邑布局等,都是以战略性思维设计,考虑的长远的布局。这就是古人说的“道”。

陈平所采用的基本都是以“阴谋”为主,比如离间项羽范增,智擒韩信,解白登之围等,他更注重战术性的成功,考虑的是眼前的事情如何去解决。这就是所谓的“术”。

《素书》智慧真的很高深吗?为什么大多数人不能领会全部

从以上三点可以得出:《素书》不是高深得非天才学不会。而是因为修习《素书》中的智慧需要深厚的德行作为根基,没有这一根基是驾驭不了《素书》中的智慧的。通过我的研究发现:《素书》中的智慧一旦施展出来就无计可破。都是踏踏实实的硬实力。就像俗话说的那样在硬实力面前,一切技巧和阴谋诡计都是渣渣。这样的例子有但很少,比如华为反抗美国科技封锁的事件就是妥妥的《素书》智慧的一种。这种智慧是无法破解的。相对于其他计谋是遥遥领先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