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晕,柴陈泽泻汤案。

 tnj660630 2024-01-15 发布于江苏

刘某某,男,41岁。2023年11月27日初诊。反复头晕2月余,无一过性黑蒙,与体位无关,伴恶心,无呕吐,颈项不适,耳鸣,大便既往长期不成形,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舌苔白,右脉弦,左脉细。既往有高血压病史,颈椎病病史。

中医诊断:眩晕。

证属:风痰上扰。

治则:祛风化痰,平肝降逆。

拟方:柴陈泽泻汤加减。

处方:柴胡10g,姜半夏15g,党参20g,大枣20g,干姜10g,炙甘草6g,陈皮15g,茯苓15g,苍术10g,泽泻30g,天麻20g,钩藤15g,后下,菊花10g,葛根30g,7剂,水煎服。

一周后复诊:药后头晕、头胀明显好转,大便成型。效不更方,守方7剂,诸症消失。

体会:眩晕是常见病、多发病,有的是缠绵痼疾,根治不易。张仲景论眩,多从少阳相火上炎,痰饮上逆立论,主用小柴胡汤、苓桂术甘汤、泽泻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颇与真性眩晕的某些特征相契合。柴陈泽泻汤是已故乐山名医江尔逊老先生自创的方剂,由小柴胡汤、泽泻汤、二陈汤三方化裁而来,主要由柴胡、黄芩、陈皮、法半夏、泽泻、钩藤、菊花、白术、甘草、党参、大枣、生姜、天麻、茯苓等药物构成,是其治疗眩晕的经验方。江老认为眩晕本病广涉肝胆、三焦、脾胃、肾等诸多脏腑,且发作突然、来势急迫。原非风、火、痰、虚单独为患,多为木郁犯土,脾运维艰,津液不得布散,凝聚而成痰饮,痰饮停留,阻遏气机,气化失调,三焦壅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或子盗母气,由肝及肾,肾虚精亏,或土虚不能制水,肾水上泛,一旦火动风生,必夹痰饮上逆而扰清窍。方中小柴胡汤旋转少阳枢机,透达郁火,升清降浊,二陈汤化痰降逆,泽泻汤涤饮利水。方中尚寓有小半夏加茯苓汤,亦可降逆化痰,涤饮止呕,又寓有六君子汤,运脾和胃以治本。加天麻、钩藤、菊花者,旨在柔润以熄肝风。已江老临床验证数百例,一般服2~4剂便能迅速息止眩晕,不失一首高效验方,值得推广使用。在舌脉的表现上,据江老临床观察,少阳火升、痰饮上逆的眩晕,其舌脉均无定体。舌苔腻,固痰饮之征,而不腻或竟无苔者,未必不是痰饮。江老曾治不少眩患者,舌淡红,苔薄白或无苔,补气血无效,滋阴潜阳亦不效,用涤痰逐、祛清火反收捷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