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读《道德经》(69)—— 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在下不敏 2024-01-20 发布于四川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大家好,本期我们读《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我们先来看“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在上一章中的阅读分享中,我们已经谈过什么是“知”,而这里的“知”与上章所谈的“知”,它们的内在含义完全相同,即不是通过脑袋思维、思考的知,而是通过内心感受体悟的知。

那既然这个“知”是指内在的觉知,就一定不是指知外在的物,而是指知身中的某个东西。而身中的什么东西最值得我们去知呢?那就只有我们的本性了,也就是我们身中的道,那股生生不息之气。

因此老子这里所说的“知”和“言”是指知道和言道。知道者即体道、悟道之人,一个体道、悟道者不言道,为什么?因为道没办法用语言来形容。

就像我们自己内在有某种感受,而这种感受又是他人从未体验过的,因此我们根本没办法把这样的感受说给他人听,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告诉对方说:你要知道这样的感受,你只有通过一些什么什么样的方法来获得。

所以真正体道、悟道之人所讲,都不是道本身,而是在告诉人们体道、悟道的方法。

比如佛家有八万四千法,其中没有一个法是在讲人身或宇宙的真相,而是视众生根器的不同,教人要么用究竟法,要么用方便法来体悟人身宇宙的实相。

而道家的《道德经》就是一部教人体悟人身宇宙真相的究竟法,其五千言所讲的内容概括起来只有二个字——无为。即所有的言语都是告诉我们究竟什么是无为,怎样才能无为。而无为并非道,而是达道的必经之路。

明白了“知者不言”的内涵,“言者不知”也就明白了,也就是说凡事能够用言语表达清楚的东西,那一定就不是道,所以如果有人对我们说他讲的就是道,就是人身宇宙的真相,那我们就知道,这个人一定还没有真正的体道、悟道。

那如何去体道、悟道呢?老子接着告诉我们说:

塞其兑,闭其门。

“兑”,说的意思,因此很容易将这句话理解为不说话,把眼睛、耳朵都关闭起来。有很多修炼家,跑到深山老林中修炼,就是为了不说不看不听地进行修炼,可真正能够有所成就的却并不多见。

可见修道、悟道的障碍并非是嘴巴、眼睛、耳朵等感官本身。嘴巴、眼睛、耳朵等这些感官既然能一直存在到现在,那它一定是因为有用,否则早就被演化掉了。

因此,要“塞”和“闭”的其实并非感官本身,而是我们贪嗔好恶的心,就像《论语》中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说不以感官来满足我们贪嗔好恶的欲望,其实就是塞其兑,闭其门的意思。

我们感官存在的目的,本来是为了用来长养身中的那股气,比如看好的书,听好的乐,说好的话,所谓好,就是有助于长养而非溃散内在生机的东西,所以“非礼”的礼不是指礼节礼貌礼仪等,而是指长养自己和他人内在生机所必须遵循的规则。

因此,塞其兑,闭其门”是要我们在日常生活的这个道场中去正用我们的感官,而不能错用,否则我们的内在生机就没办法得到长养。若是里面的生机已不足了,我们又如何能体悟到祂呢?
挫其锐,解其纷
既然老子这里是在讲如何体道、悟道,那这个“锐”和“纷”说的就不是身外之事,而是在说身内之事。
“锐”,尖尖的,很锋利,具有伤害性。在我们身中,什么东西具有伤害性,那就是我们有为的心,要这个感受,不要那个感受,通过各种方法来抓取好的感受,抗拒不好的感受。而这样的有为,直接溃散我们内在的那股生机,因此必须要拿掉它,所以老子说“挫其锐”。
“纷”,纷扰,乱而无序。我们的有为是怎么溃散内在生机的?是以人为造作胸中一气的方式来干扰、障碍生生不息的本性造化,从而扰乱内在生机的有序长养。
因此,只要能拿掉我们的有为,不再人为造作胸中一气,生生不息的本性造化也就得以回归,内在生机又可以有序长养,所以叫“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
“光”,光明、光亮,总之能带给人好的感受。
“尘”尘土尘垢、尘埃,带给人的感受都是不好的。因此,老子这里用光来代表好的感受,用尘来代表不好的感受。
好的感受不助长、不抓取,不好的感受不抗拒、不逃避,接纳所有的感受,来就让它来,走就任它走,就是和其光,同其尘”的意思。

是谓玄同
“玄”,深不可见叫玄。在《道德经》中特指道的深不可见。
好的与不好的都是一样对待,没有任何的分别取舍就是同。
我们以为的好的感受,不好的感受,其本质没什么不同,都是大道在我们身中的造化所带来的气机起伏时的感受,没有任何好或不好的意义,而体道、悟道之人正是在自己的身中体悟到了这一点,因而放下了人为的分别取舍,因此来到了和光同尘的境界,这一境界老子就称它为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意思说所以对体道、悟道之人而言,没有亲,也没有疏;没有利,也没有害;没有贵,也没有贱。
为什么?
因为对所谓亲疏、利害、贵贱等的分别其实是建立在内在的感受上。
当我对某个人的感觉很好的时候,外面就会表现出亲近,若感觉不好,甚至是厌恶,那外面必然会表现出疏远。
当我觉得某事、某物能给我带来好的感受时,我就会认为这是利或贵,反之则认为是害或贱。
而一个达至和光同尘境界的人,对感受已经没有了任何的分别取舍,因此他们的外在也就自然而然地没有亲疏、利害、贵贱等的分别。

故为天下贵
贵放在这里应该有二层意思,一是指能达到和光同尘的境界的人太少,所以这样的人十分珍贵。二是对天下而言,具有和光同尘境界人的位分越高,天下的纷争就越少,若天子、诸侯能具有这样的境界,天下不就能够太平了吗,因此对天下来说,这样的人就是天下太平的贵人。
这其实就是在呼吁人们要一心向道,为了天下的太平和人类的幸福。


好了,本期的分享就先到这里,我们下期再接着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