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注文本 因文设题——对九省联考语文试题第8小题的再思考

 一中大语文 2024-01-21 发布于福建

万众瞩目的九省联考已经落下帷幕。就语文学科而言,联考命题整体上趋于保守,但也有一些变化,特别是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目虽然不算新颖,但分值却由原来的16分变化为17分,增加的1分出现在第8小题,其题设如下:

小说直至最后才交待刘主任是个盲人,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5分)

从题设来看,该题难度并不大。从考查的知识点来看,似乎是在考查学生对小说鉴赏中伏笔与照应的理解,意图让学生找出小说中暗示刘主任是个盲人的伏笔。这样的题目在各地的模拟试题中非常常见,在课内小说的学习中也多次提到,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项链》等小说,在这些课文中,伏笔和照应都是教学设计中的重点,在小说的叙事中也的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生对这样的试题也非常熟悉,在答题的时候也就比较从容。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道题并没有要求学生答出伏笔,其关键在于从文本中找出可以暗示刘主任是个盲人的细节。因此该题目更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细节的阅读理解,这也印证了笔者对高考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重点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细读程度,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赏鉴的想法。在去年、今年的高考结束后,笔者都对试题中文学类文本做了深入的文本细读,在日常的教学中,也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学习文本细读的方法,并尝试在考试中加以运用。从这道试题透露出来的信息看,这样的做法是有一定价值的。

从题设来讲,这道题最大的创新之处并不是题设,而是这道题的分值。通常来看,不论是信息类文本阅读还是文学类文本阅读,其主观题的分值往往是偶数分(4分或者6分)。这样的分值设置往往可以给学生以暗示,这个题如果是4分的话,答案通常有两条;如果是6分的话,答案通常有三条。即便是参考答案多于两条或三条,也往往是任意答出两条或三条即可得满分。通常情况下,答案每条2分,偶尔会出现三条4分的情况(在阅卷时往往是答出一条得1分,答出两条得2分获3分,答出三条得4分),极少出现答案四条、每条1分等其他情况。于是,学生就形成了看分答题的情况,老师也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看分答题。那么,我们就可以想象考生在考场上看到这道题5分时的场景了:

这道题5分?!难道有5条?不会吧?!

这样的分值设置势必会引起考生的不适应,让考生无从去猜测这道题的答案究竟有几条,只好乖乖地去细读文本,从文本中一一发现相关的细节,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这样的改变可以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特别是引导学生和老师突破对“看分答题”的执念,从而回归到对文本的解读中来。笔者以为这样的改变是积极的。

文学鉴赏本是就是十分灵活的,题目的设置本就应该基于富有个性的文本、基于对文本的仔细研读和深入理解,而不应该拘泥于文学知识和题目分值的条条框框中。当然,这样的变化也透露出高考命题“因文设题”的特点来。因文设题,就是要引导学生回归富有个性的文本,回归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如果题设是基于个性的文本、基于对文本的个性解读,那么就算分值设置为3分、5分、7分甚至8分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而高考命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破套路,让只会刷题的同学无功而返,让语文素养高的同学拿到更高的分数,取得更好的成绩。

作为教师,必须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孩子们关注文本、多读多写,教会孩子们学会细读、擅于细读,踏踏实实地去提升孩子们的语文核心素养,这样才是语文教学的正途。

附:九省联考第8题参考答案及评分参考

参考答案:①刘主任说:“我在……”停顿一下,问道:“你是盲人?”②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头。刘主任又问一遍:“你失明以后,做梦吗?”③“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梦,这是事实呀。”④“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说,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⑤刘主任说:“我已经听到了你的脚步声。”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给满5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