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献综述的特点 ◆ 研究对象是文献资料:文献综述的研究对象是已发表的文献资料,作者通过分析和评价这些资料,形成自己的见解。 ◆ 信息量大、内容全面:文献综述涉及的内容广泛,是对某一主题或领域的全面扫描,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分析。 ◆ 引文多、参考性强:为了确保综述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作者会在文中引用大量的文献,这些引文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三)文献综述的作用 ◆ 更新专业知识:文献综述能提供某一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技术进展和学术观点,有助于研究者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 选择科研方向:通过对新成果、新观点的综合分析和评述,文献综述能帮助科研人员发现和选取新的科研课题,避免重复研究。 ◆ 查阅相关资料:综述提供了某一领域的全面概述,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导航图,帮助研究者快速找到所需资料和研究方向。 三、文献的收集与整理 ◆ 知识性:文献的核心是其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无论是学术论文、历史资料、小说诗歌,还是技术报告,它们都包含着一定的知识,为读者提供信息和见解。 ◆ 记录性:文献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如写作、印刷、录制等,将知识记录下来的产物。这种记录形式使得文献可以跨越时空,长久保存和传播。 ◆ 物质性:文献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如纸张、胶卷、磁盘、光盘等。这些载体形式决定了文献的保存和传播方式。 ![]() ◆ 印刷型文献:以纸张为载体的出版物,是传统的知识、信息记录方式。其优点在于便于阅读和广泛流传,但体积大、占用空间多,且不易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检索。 ◆ 机读型文献:通过计算机阅读的文献,存储在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上。这类文献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便于检索和获取,但需要特定的设备和软件。 ◆ 视听型文献:利用声像技术保存的文献,如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等。这类文献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但在检索和传播上可能存在限制。 ◆ 缩微型文献:以感光材料为载体,通过摄影技术缩小文献体积的文献。其特点是体积小、容量大、成本低,但阅读不太方便,需要借助阅读机。 ![]() ◆ 图书:系统地论述一个专题或学科的基本资料,是经过整理和组织的知识单元。包括教科书、参考书、专著、工具书等。图书内容成熟、系统化,是深入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 ◆ 报刊:连续性出版物,定期或不定期发行。与图书相比,报刊内容更为新颖、涉及面广,能及时反映科研动态和学科发展水平。包括报纸、杂志、学报等。 ◆ 资料:非正式出版物或特种文献,如专利文献、会议录、科技报告等。这类文献通常具有特定的目的和用途,对于特定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 ◆ 零次文献:未形成正式载体的文献,如书信、手稿、笔记等。这类文献具有很高的原始性和真实性,但对于研究来说可能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 一次文献:首次发表的正式载体文献,如期刊论文、专利文献、学位论文等。这类文献是研究的基础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信息含量。 ◆ 二次文献: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的产物,如目录、索引、文摘等。二次文献具有系统性、汇集性和可检索性,是快速获取相关文献的重要工具。 ◆ 三次文献:在前面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整理得到的文献,如综述、年鉴、字典等。这类文献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信息,有助于研究者把握学科发展动态和趋势。 ![]() ![]() ◆ 手工检索:适用于较小的文献集合,效率相对较低。 ◆ 联机检索:速度较快,但费用较高。 ◆ 光盘检索:适用于有限范围的检索,检索范围受限。 ◆ 网络检索:信息量大,但信息质量参差不齐。 ◆ 根据检索需求和资源掌握情况来选择。 ◆ 手工检索工具如书目、印刷型索引、文摘、综述等。 ◆ 光盘版文献数据库如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等。 ◆ 联机文献数据库。 ◆ 网络资源如各图书馆的书目检索系统、数字图书馆、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数据库等。 ◆ 倒查法:从近期到远期进行检索。 ◆ 顺查法:从远期到近期进行检索,主要用于确切起始年代的文献查找。 ◆ 抽查法:选择课题内容最活跃、成果最多的时期做重点查找。 ◆ 常用法与追溯法:前者是直接使用常用途径检索,后者利用引文索引或综述等文后所附的参考书目信息追溯查找原文。 ◆ 综合法:结合常用法和追溯法。 ◆ 主要检索途径有分类、主题词、著者、机构、刊名、关键词、摘要等。 ◆ 检索词选择至关重要,要在课题分析基础上提取,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 当只有一个提问词时,计算机自动比对文档记录。 ◆ 当有多个提问词时,需使用布尔逻辑法、加权法和截词法进行逻辑组合,如AORB(逻辑加)、A*B(逻辑乘)和A-B(逻辑非)。 附检索案例: 一、确定研究问题与目标 (一)前言 ◆ 概念与定义阐述:明确相关概念和定义,为后续的综述提供一个清晰的背景和框架。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后续内容,并对综述有一个明确的期望。 ◆ 研究历史回顾:简要概述相关主题或领域的研究历史,从最早的研究开始,直到最近的发展。这有助于展示该主题的演变过程,以及当前研究在历史背景下的位置。 ◆ 研究现状概述:描述当前关于该主题或领域的研究状况,包括主流观点、主要研究成果、以及仍未解决的问题等。 ◆ 综述范围界定:明确综述的范围和边界,指出将涵盖哪些内容,以及哪些内容将被排除在外。这有助于确保综述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 争论与焦点问题:指出当前研究中的争论点或尚未解决的问题,强调综述的目的和目标,即希望通过综述解决的问题或争议。 ◆ 写作目的声明:阐述写作此综述的目的,是提供背景资料、解决争议、还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等。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综述的价值和意义。 ◆ 结构严谨:确保内容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 语言简练:避免冗长和复杂的句子,尽量使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观点。 ◆ 文献引用准确:确保引用的文献来源准确无误,避免出现错误或遗漏。 ◆ 分析深入:对文献进行深入分析,避免表面化的描述和评价。 ◆ 客观公正:在评价文献时,应尽量客观公正,避免主观偏见。 在撰写结论部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总结全面:对全文内容进行简要的总结,概括出主要观点和结论,避免遗漏重要信息。 ◆ 突出重点:强调综述中的重点内容和结论,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该主题的重要性和意义。 ◆ 指出问题与不足:明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和思路。 ◆ 提出个人见解:如果有研究的作者对综述的主题有深入的研究,可以在结论部分提出自己的见解,增强综述的可信度和价值。 ◆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基于综述的内容和结论,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预测和展望,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 顺序编码制:参考文献的编排格式一般采用顺序编码制,即按照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并在引用处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 ◆ 格式要求:不同的文献类型有不同的著录格式要求。例如,对于专著,需要注明标引顺序号、著者、书名、版本、其他责任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等;对于期刊中的文章,需要注明标引顺序号、作者、题名、其他责任者、刊名、年份、卷期等。 ◆ 准确性:确保参考文献的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要仔细核对引用的文献信息,包括作者、题名、刊物名称、出版年份等,以避免引用错误或遗漏。 ◆ 筛选原则:选择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和最新性的文献作为参考文献,有助于提高综述的质量和可信度。同时,应尽量选择经过同行评审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文献。 ◆ 标注方式:在正文中引用参考文献时,应注明具体的引用方式和标注码,例如直接引用、间接引用等。标注方式需按照学术规范和期刊要求进行操作。 ◆ 避免抄袭:在撰写文献综述时,要避免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所有的引用和参考文献都应标明出处,以示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和认可。 (五)注意事项 ◆ 搜集文献要全面:为了确保综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需要尽可能多地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尤其是近几年的文章。直接引用的文献数量也需要达到一定的数量,以提高综述的说服力。 ◆ 引用文献要有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选择引用文献时,需要特别注意其代表性和可靠性。最好选择来自先进国家、权威机构、核心期刊或专业学术性期刊的文献,以确保所引用的资料具有较高的质量和科学性。 ◆ 引用文献要忠实:综述是对已有文献的综合分析和重新组织,而不是原创性的研究。因此,作者在撰写综述时,必须忠实于文献内容,不得篡改或歪曲文献内容。 ◆ 要有综有述:综述不仅仅是简单罗列和堆积文献内容,而是需要对文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综合,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并使内容条理化和系统化。 ◆ 参考文献不能省略:尽管有些科研论文可以省略参考文献,但文献综述却绝对不能省略。因为参考文献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对于综述的质量和完整性至关重要。 ![]() ![]() ![]() ![]() ![]() ![]() |
|
来自: leeechen6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