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4年九省联考小说阅读客观题详解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4-01-24 发布于甘肃


        2024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九省联考)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Ⅱ,改编自当代作家范小青(原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的短篇小说《牵手》。由于官方版答案选择题无解说,通过与原始文本对比,能够得出一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辨析客观题各选项正误的信息。

  两道客观题题目(试卷文本从略)如下: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明主动给电台的主持人打热线电话,不仅是为了发发牢骚,实际上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

B.知道曾明是个盲人后,刘主任并没有改变自己调解纠纷时的惯常做法,这说明刘主任对人一视同仁,维护他人尊严。

C.“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个问题的提出与引发的思考,构成了小说的基调与主题。

D.相比于盲人生活的不便,小说更侧重于描写他们精神上面临的困惑,也体现出对残疾人心理问题的理解与关注。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工人经常给电台打热线电话,写出了福利工厂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也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B.小说通过曾明与老陶口角这个偶发事件,具体展现了“在黑暗的世界中生存下去”的现实问题,由小及大,构思自然。

C.第一次见刘主任时,曾明“觉得周围有一种沉静压抑的气氛”,这写出了盲人心理上的敏感。

D.小说语言平实、质朴、简洁,这种语言风格体现着作者对盲人世界的认识,看似平淡,实则很有韵味。

  第6A项,“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找出易错高频词“已经”进行比对,很容易得出此项错误判断。

  按试卷改编文本,相关内容如下:

  晚上回家听电台节目,曾明打了一个热线电话,把事情说了,主持人告诉他,这算是一种病态心理,解除的最好办法,就是找人倾诉。

  可以得知曾明意识到心理问题是在给主持人打电话之后。

  小说原文如下(括号内文字改编时删去):

  晚上听电台节目的时候,曾明打了一个热线电话给(心理咨询)主持人,把事情说了,主持人告诉他,这算是一种病态心理,主持人说我觉得你解除病态心理的最好办法,就是找人倾诉,(你现在虽然和许多人说了这件事,但是你心里仍然憋着,你还没说够,到你说得够了,你的病态自然会消除。曾明觉得主持人这话说得颇有道理,他确实很想和人说说这件事情,但是在他的生活圈子里,在他周围的人中,已经没有人能够耐心地听他说。)

  通过对比,小说原文“心理咨询主持人”更能表明对“病态心理”判断的专业性,而曾明觉得“有道理”,也证实了他原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心里问题。

  第6B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解题时可以抓住“没有改变自己调解纠纷时的惯常做法”中的易错高频词(否定词)“没有”展开思考。

  按常理,调解纠纷应该围绕反应的问题展开对话,但在试卷改编文本中,刘主任听完曾明的倾诉后,并没有立即针对曾明与老陶闹矛盾这一事件展开心理疏导,而是问了几个问题,“你是盲人?“这么说来,你失明的时间不很长?”“你失明以后,做梦吗?”(问了两遍),又对“盲人做不做梦”发表了一番自己的看法。在面对曾明的反问“你怎么知道”时,刘主任才“回到了曾明的主题上”,对曾明进行正式开导,但在被曾明打断后,又问了曾明一个问题:“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接着下一个调解对象到来,两人结束谈话,刘主任送曾明出去。

  整个过程刘主任提问多,回答少,偏离了调解曾、陶矛盾的主题,显然不符合惯常做法。那么,刘主任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就涉及到心理调解的一种专门方法:注意转移法。

  注意转移法,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心理学上常见的情感情绪的辅导方法。转移注意法是指把注意力从自己的消极情绪转移到其他方面上。转移可分为注意转移和行动转移。其一,注意转移是指把注意力从消极情绪转移到其他方面上;其二,行动转移的情绪转化为行动的力量,把怒气等消极情绪转移到其他积极活动之中(见百度百科)

  很显然,刘主任向曾明提问,都与眼盲有关,是曾明最关心的问题,所以能有效转移曾明的注意力。小说原文如下:

  刘主任的那个问题,曾明是一直记着的,他也问过一些先天失明的盲人,问他们的感觉,但是他仍然不能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别。曾明在努力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有时候突然觉得自己一下子明白了这个问题的用意,也有的时候,觉得自己很糊涂,心里一片茫然。(此段改编文本删去)

  注意力转移之后,曾明便暂时放下与老陶的争执。“曾明继续到福利厂上班,大家和他仍像以前一样亲切,好像谁都不记得曾经有过一丝不愉快的事情。”随着时间流逝,二人的矛盾不解自消。可见,刘主任使用的是一种更高明的、具有针对性的调解方法。

  同时,由于都是盲人,同病相怜,刘主任对曾明表现出了更多的关心,这在改编文本中体现不明显,但在原始文本中,有如下描写(括号内文字改编文本删去):

  刘主任说:“好,你小心点儿,来,牵着我的手,我领你出去。”就有一只热乎乎的手伸过来,触到曾明的手,曾明牵住那只手,(那只手将他带出屋子,穿过走廊,又走过一段十字路口。)一路过来,刘主任没有和曾明说话,曾明再一次感受到在刘主任办公室里感觉到的那种沉静压抑。最后刘主任停了下来,曾明也立定了,刘主任帮曾明认定了方向,曾明谢过刘主任,朝着认定了的方向,慢慢地向前走,……)

  刘主任送曾明这么远,这么细心,肯定不是对所有调解对象“一视同仁”的。

  第6C项“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个问题的提出与引发的思考,也可以从“注意转移法”的角度去理解,“构成了小说的基调与主题”说法错误。

  第6D项,“更侧重于描写他们精神上面临的困惑,也体现出对残疾人心理问题的理解与关注”,“更”字虽然也是易错高频词,但结合文本分析,小说笔墨较少涉及“盲人生活的不便”,主要情节是刘主任疏导曾明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显然属于“精神困惑”,所以D项正确。

  另外,D项说的也是小说主题,正可以与C项“基调与主题”对照,进一步印证C项的错误。

  第7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此题若纯粹从文本解读的角度去判断,较难选出正确答案,但如果从逻辑思维角度去判断,则比较容易选出D项。“认识”是“人脑对世界的客观反映”,可以通过语言来传达,属于“语言”的“内容”范畴,但“风格”属于“语言”的“形式”范畴,“语言风格体现着对盲人世界的认识”,等于说“形式体现着内容”,同一内容可以由不同形式体现,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从这一点上看,D项表述明显不合逻辑。至于D项对小说语言风格的概括,“平实、质朴、简洁”“看似平淡,实则很有韵味”则是无误的。

  第7题其它各项表述正确,也可以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第7A项,“工人经常给电台打热线电话”说明管理不是很死,这当然是“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当然,严格来讲,此处应表述为“工人上班时经常给电台打热线电话”,去掉“上班时”这个条件,“工人大热线电话”并不一定能反映工作环境轻松。工作环境轻松,还可以从干活简单、不计件算工资等方面看出。

小说原文体现工作环境轻松的还有:

  在福利厂做活,其实也只是一种意思罢了,说消闲也好,说解闷也好,别人也不指望他们能创造些什么,所以对于大家的要求是很低的,低到几乎没有,每天拧多少个螺丝,上几小时的班,都没有明确的要求,工厂发给大家的工资也都一律对待,当然那也只能是意思意思,也没有人指望着靠这几个钱发了财或者办了什么大事。(此段改编删去)

  而曾明与刘主任的相识,正是通过电台主持人的介绍,所以“打热线电话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说法正确。

  第7B项,“曾明与老陶口角”是日常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却暴露了曾明身为盲人的敏感、过分好强等心理问题,由此引出刘主任的调解,产生困惑与化解困惑的都是盲人,街道办的单位性质也放大了人物的社会影响,从而将小说主题深化到探讨残疾人心理的精神层面,所以说“以小见大”。口角虽然是偶发事件,但引发口角的原因与人物身份、工作环境密切相关,并不显得突兀,所以说“构思自然”。

  第7C项,“沉静压抑的气氛”在改编文本中出现两次。

  第一次是曾明刚见刘主任时:

  曾明就把事情说了,说罢却有好一阵没有听到刘主任的声音,只觉得周围有一种沉静压抑的气氛,曾明还以为刘主任出去了呢,忍不住问道:“你在吗?”

  第二次是刘主任送曾明出办公室:

  一路过来,刘主任没有和曾明说话,曾明再一次感受到在刘主任办公室里感觉到的那种沉静压抑。

  小说原文还有:

  曾明心下有些奇怪,但并没有往深里想,只是点头道:“是的,得了一种奇怪的眼病,医不好。”仍然感觉那种气氛的存在(此句改编删去)

  刘主任又不说话。曾明听到屋子外走廊里人声嘈杂,辨愈发感到这屋里的寂静,曾明几乎能够听到刘主任的心跳,终于,刘主任开口了,在曾明的感觉中,刘主任的声音好像离得很远,和刚才说话的那个地方完全不是一回事了,曾明仔细听着刘主任的声音,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此段改编删去)

  曾明感受到的沉静压抑都是在刘主任不说话时,曾明看不到别人的动作、表情,只能靠听,听不到对方说话就觉得不安,觉得难堪,两人对话偶尔出现的沉默,给他的感觉是等了“好一阵”的“终于”开口。当时他不知道刘主任也是盲人,甚至或许会猜测对方是在轻视自己,因此觉得“刘主任的声音离得远”“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这些都是属于盲人特有的敏感。

  关于第7题小说手法和语言风格的理解,还可以参见作者本人接受采访时的自述。

  “小说理念,美学趣味,主要是以小说大,淡中有味。至于到底大不大,到底有没有味,那就不一定了。有时候我自己觉得我这是淡中有味的,而别人觉得你这是淡而无味。所以,以小说大,淡中有味,是我的追求。”

  ——《何子英、范小青:我的叙事风格源于我们纷繁错综的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