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青诗学院茂荣辞赋讲座 辞赋第4讲

 耕读洛阳 2024-01-26 发布于河南

赋句中的虚词

长青辞赋:钟茂荣

大家好,我们前两节课学习了赋句的类型,赋句有壮、紧、长、隔、漫、发、送合织成,不可偏舍。其中的壮句,紧句,长句和隔句就都是属于骈句的范畴,是以骈对的形式出现的;漫句没有骈对要求,而发和送是发语词,是文言句首常见的语言现象。骈句中,壮句、紧句和长句又叫单句对,隔句又叫复句对,或者分句对。

1、壮句:三字单句对。

2、紧句:四字单句对,紧句是四六常式之一。

3、长句:为一对五至十几字的单句对。

4、隔句:是相隔一句对仗,因此又叫“隔句对”。这是赋句的基本句式之一。它和对联中两分句的联相似,也有人称为“分句对”或“复句对”。隔句分为六类,分别是:轻、重、疏、密、平、杂。

(1)轻隔:前四字,后六字。

(2)重隔:前六字,后四字。与轻隔颠倒。

(3)疏隔:前三字,后五至八字。

(4)密隔:前五字至八字,后六字至九字。

(5)平隔:四个分句字数相等。前后或四或五字至七字,这是遵循古人在赋文中平隔用法的频率而定的。

(6)杂隔:前四字,后五、七、八字不限;或后四字,前五、七、八字不限。

5、漫句,即散句,不需要对偶的句子,少则三四字,多则二三句。

6、发送:发,又叫“发语词”,发语词是文言句首常见的语言现象,它经常放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古代称之为“发语词”,现代有的语法书称之为“提顿语气词”。

送,又称“送语”,“者也”、“而已”、“哉”之类也。

复习课就简单点,这节课我们的任务是学习赋句中的虚词,在学习虚词前,我们来看看《漢語大詞典》对虚词的解释。

虚词:(1).空话;假话。(2).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但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参见“虚字”。

虚字(1).即虚词。指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而具有一定语法意义的词。如介词、连词、助词。《朱子语类》卷六七:“且如解《易》,只是添虚字去迎过意来,便得。今人解《易》,迺去添他实字,却是借他做己意説了。”

宋楼昉《过庭录》:“文字之妙,只在几箇助辞虚字上……助乱虚字,是过接斡旋千转万化处。”杜甫《峡口》诗清仇兆鳌题解:“诗句中用虚字,贵乎逸而有致。谢朓诗'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不如老杜'去矣英雄事,荒哉割据心’。”

(2)  .无用的赘字。南朝梁锺嵘《诗品·总论》:“近任昉、王元长等,辞不贵奇,竞须新事,尔来作者,寖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参见“虚语”。

虚语:(1).假话;空话。

(2).不用典故的语句。南朝梁锺嵘《诗品·总论》:“近任昉、王元长等,辞不贵奇,竞须新事,尔来作者,寖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

当我们知道了《漢語大詞典》对虚词的解释后,在这里首先要说明一点,我们所讲的是古汉语虚词的用法,它和现在虚词的用法有不同之处,请不要用现在虚词的用法去解释古汉语虚词的用法。不然会走入迷魂阵的。

下面我们开始对古汉语虚词的用法做个交流。

一、常见的八个虚词的用法

虚词与实词相对,指的是汉语词汇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同时虚词也无法独立成句。虚词一般包含介词连接词助词语气词副词等。

虚词的特点是

⑴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

⑵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

⑶不能重叠。这些与虚词无词汇意义有关。

虚词最主要的功用是在句中起语法作用。可以使文言各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复句中各分句之间的关系突出地显示出来。有些虚词还可以成为语序的特殊调动和实词词性变化的标志,当它们用在具体的文章里面时,它们可以和别的词一起充当句子成分,起着指代、修饰、和限制等作用。总之,虚词在语言中起到经络的作用,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虚词使用是否恰当,对整个句子的结构和意义有很大的影响。

赋句中,一般四字以上就需要加虚词,这点是区别于诗词的重要因素,也是初学者经常会忘记的一点,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

例:思煦妪(xù yù)之义,穷造化/之精。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圣人以不宰/成能,日月以无私可久。

见乎天则一人有庆,比於玉则百度惟贞。

这里的“之”“於(于)”“以”“而”“则”就是虚词,

常见的文言虚词:        其且        焉也        与则        

其中最常用的八个虚词:而、且、其、之、则、于、乎、以,我们下面会逐步介绍这八个虚词的用法。

虚词在对仗上比较宽松,在对应位置上的平仄要求不计。究其根源,就是因为虚词虽然在联句中起到的作用不少,但它始终是为主体服务,为了明确它在句中的主次地位,有意地忽略它的声律、对仗要求,目的就是为了突出主体。

虚词是区别于诗味,词味,体现赋味的重要因素。

辞赋骈句多有虚词,这是辞赋句式的特点之一。有虚词的句子在吟诵时,极易调动与控制吟诵感情,声韵上亦有抑扬婉转。虚词使用得好坏常直接决定骈句的成败。要做到熟练无碍,既可以得到虚词的音韵效果,又使句子中词组其意通达,表意准确。

虚词是语言发展演变中最有特色、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成分。

在《古汉语虚词通释》一书中收录了549个。我们不是专门研究虚词的,所以,我们只讲在赋文中常用的几个,如果大家对虚词有兴趣,可以到网上下载《古汉语虚词词典》。

比较常见的虚词有:之、而、于、乎、乃、其、且、若、所、为、何、焉、也、以、因、与、则、者。

虚词的用法很多,下面我们简单介绍其中的八个。

1、“于”字的主要用法

“于”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介词,作动词用的时候,是实词,作介词用的时候是虚词。今天我们讲的是虚词,所以作动词的用法,先不讲。

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如:

射于家圃。——·欧阳修《归田录》,

又:葫芦置于地。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又:成于机杼。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于:介词,到。)——·姚鼐《登泰山记》

2)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如:

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何有于我。——《论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韩愈《师说》

言于李愬。——《资治通鉴·唐纪》

语于富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

3)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4)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如:

不拘于时。——·韩愈《师说》

苦于多疾。——·苏轼《教战守》

伤于缚者。——·方苞《狱中杂记》

择于自然。——·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又如:我限于水平,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5)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如:

甚于妇人。——《战国策·赵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同于真。——·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又同于幻。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又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6)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如:荣誉归于教练。

7)表示相对的位置。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

8)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如:

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

越于诸侯。——《国语·晋语》

又:以免于难。

可以免于难。

2、“之”字的主要用法

之,可作动词、代词、形容词和助词,其中动词、代词和形容词都是实词,不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我们只讲“之”作为虚词的用法。

1)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2)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3)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3、“而”字的主要用法

而,可作名词,连词,代词,动词,助词和语气词等。连词,助词和语气词是虚词,其他都是实词。我们今天讲的是虚词,用作连词。它是从古代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说》

2)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3)作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苏轼《石钟山记》

4)作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5)作连词,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作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柳宗元《捕蛇者说》   

7)作助词,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虢(guó ),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8)作助词,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9)作语气词,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10)作语气词,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4、“则”字主要的用法: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承接关系

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例句:对夏云而竞峭,映花岩则增媚。

2)表示并列关系

①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句:位卑则羞赧(nǎn),官盛则近谀。

②表示一种对比。译为“可”、“能”。

例如: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3)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①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也可转换成虚词“而”。

例句:振珠喉乃咏赋,挥玉笔则抒情。

②可译作“却”、“反而”;“却已经”、“却是”等。

例如:求牛则名马,求马则名牛。

③可译作“虽然”

例如:元帅此计好则好,则怕瞒不过诸葛孔明。——《隔江斗智》

4)表示假设,相当于“若”、“如果”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记·高祖本纪》

5、“且”字主要的用法

“且”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例句:

1)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尚且”、“况且”

如:金生且火死,菊绽而兰蔫。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三国志》

且人患志之不立。——《世说新语·自新》

余悲之,且曰…——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2)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而且”

如:翻雪浪于霜涛,拔重峰且叠嶂。

君子有酒,旨且多。——《诗·小雅》

行牧且荛。——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3)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假如”

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吕氏春秋》

且复妄言。——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又如:且如(假如;如果);且使(假使;倘若)

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项羽本纪》

为众人师且不敢。——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且继今以往。——[]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4)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如: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6、“乎”字的主要用法

1)用作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吗”、“呢”;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还可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表疑问或反诘,如:

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污其行乎。——《后汉书·列女传》问语气时,

②相当于“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可乎。——《列子·汤问》

不闻藏书者乎。——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学有难易乎。

③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

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左传》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恶能用之哉?——《史记》

有甚是者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天乎。——清·袁枚《祭妹文》

④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

⑤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得无苦贫乎。——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⑥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⑦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韩非子》

⑧表示肯定语气

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韩非子》

用在句中,表示稍作停顿,舒缓语气,引人注意下文。如:大家认识一致以后,于是乎就大干起来;不外乎两点,一是斗志,一是斗胆

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可译为“在”、“于”、“比”、“对”等,如: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乎:于)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在;后一个"":比。)

吾尝疑乎是。——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对。引进动作产生的对象。

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吕览·用众》在。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春秋何以始乎隐?——《公羊·哀十四年》从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今虽死乎此。——·柳宗元《捕蛇者说》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②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如: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③表“由于”、“在于”、“因为”等,如: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庄子·人间世》

不动乎众人之非誉,不治观者之耳目。——《荀子·正名》

④按照;根据。介绍动作、行为遵循的准则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礼记》

7、“乃”字的主要用法

1)用作副词,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也就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如:

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春秋经·定公十五年》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聊斋志异·狼三则》

屠乃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于是;就)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于是;就)

婉贞挥刀奋斫…敌乃纷退。——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于是;就)

又如:乃遂(就,于是);乃其(于是,就)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却每天寻找可买的合适的土地房屋。)——汉·刘向《列女传》(却)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如: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又如:真乃英雄好汉;失败乃成功之母;乃是(却是)

4)用作连词,起转折作用,可是,然而等,如:

时夫仆具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徐霞客游记》

5)用作代词,可译为“你的”、“你”、“这样”等,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8、“以”字的主要用法

1)作介词表示与工具有关。可译为:“拿”、“用”、“凭着”

如: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

如: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3)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于”,如: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柳宗元《断刑论》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4)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可译为:“从”、“自”、“由”等,如: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潜夫论》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史记》

(5)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如: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6)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而”等,如:

夷以近。——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载以来。——清·周容《芋老人传》

一鸡瞥来,径进以啄。——《聊斋志异·促织》

乃、以,还有很多用法,今天就与大家交流这些,其他用法可以自己去查看。

关于虚词部分讲到这里了。讲义仅仅是领一个路子,上面说过要查虚词词典,或者搜韵,很多经典的句子是可以化为我用的。

二、虚词使用训练法

骈句虚词练习,主要分换字法和组篇法。

    1、换字法

即将前人之句以虚词换虚词,最好一题之中要替换一个虚词,条件是替换之后的语意依旧畅通。

1:非烟捧于圆象,蔚矣锦章;余霞散于重轮,焕然绮丽。

替换为:非烟捧于()圆象,蔚矣锦章;余霞散于()重轮,焕然绮丽。

括号内的字为替换字

2:禀以阳精,体乾爻于君位;昭夫土德,表王气于皇家。(爻:yáo

替换为:禀以阳精,体乾爻于()君位;昭夫土德,表王气于()皇家。

3:丽碧霞以增媚,捧金乌以徐飞。

替换为:丽碧霞以()增媚,捧金乌以()徐飞。

4巫山赫其无畴兮,道互折而曾累。

替换为:巫山赫其无畴兮,道互折而()曾累。

2、组篇法。

具体方法就是用上面列出的常用虚词,加上一些临时随兴而得的诗词,编撰成短篇骈文或一些有意义关联的骈句,理论上讲做得越多越好,每次练习应最少不低于两骈,并尽量争取即兴而得的实词尽量用于其中。这个练习就跟我们第2讲的作业有些类似。如我们要创作一篇春赋,那么咱们就要搜集与这个主题有关的物象,把花、草之类的实词做成骈珠,最后加上提引词、虚词组合成一篇赋文。

这里重复提醒:关于虚词也要灵活运用,初学的时候,很容易犯的一个错就是只会用字是什么意思?最常用的就两个: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2、相当于现代的代词。如果一篇赋文的虚词只有“之”字,是不是很单调?因此,我们在虚词的运用上要多多参照虚词字典,多参与早读,仔细体会虚词的使用,我们的赋文一定要在常用的虚词中变换使用。

至此,赋句的介绍基本上结束了,下面我们要交流骈句的领字。

三、骈句的领字

关于领字大家都不陌生吧,但在学骈句的领字前,我们有必要先回顾联班学习的领字。

1.  什么领字?领字是指在一个联句里面起到统领作用的字(词)。什么叫统作用呢?

2.  对联中,常有一些自对的句子,如:茶烟梧月,竹雨松风。云舒云卷;花落花开。这些自对的句子,可以单独使用,但当它们要用到结构比较复杂的联句里面的时候,就需要有一个引领,比如说,刚才的两个自对句放在一起要成为一幅对联,该如何处理呢,就需要领字来调节。

此地有茶烟梧月;何人听竹雨松风。(联句)

这样就把景物与人物(人品)联系在一起,而"此处有"和"何人听"就被称为领字了。

   2.领字的来源

 对联最早从那里来,我们不必作这类对我们无甚帮助的争论。       

 早期的作品(如宋代)有很明显的骈赋痕迹,大量使用虚词,也就是"之乎者也"类的,到了明朝,便大量的转入与律诗句式相仿的五七言句,清朝时期,长联的数量开始多了起来,对联的形式和手法也逐步走向多元化和广容性了。      

 而领字的最早普遍使用,是在元曲里面。如:

〔蟾宫曲·问人间谁是英雄〕

阿鲁威〔元代〕

人间谁是英雄?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领字:问、有)

元曲又称词余,其发展是来源于词,但随便翻一翻元曲,你会发现,除了一些很短的小令彼此间是相同之外,大部分同曲牌的作品,其字数都会是不一样的,这与词的字数有比较严格的规定有所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呢?这是领字的存在产生的影响。又如:

〔折桂令·中秋〕

张养浩〔元代〕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秋空银汉无波,常夜清光更多,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这里的洗、比、尽就属于句前领字。      

 而对联由骈赋得四、八言联,自诗得五七言联,因词得长短句,在继续发展的时候,就把领字也融到自身的应用上面去了。

还有一些联句,在语气上极口语化,这也和戏曲入联关系密切。      

 欲想详细了解领字的联友,可以查找一下元曲的资料看看,当然,元曲也并非首首都有领字的(很熟识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就不带领字),这就要大家加以分析和判别了。 

   3.领字的运用      

 领字在联句中的运用没有一个量的规定和标准,大观楼长联中:"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一个"看"字便引领以下的四句,又"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这里有两处带领字,"趁"字,领"蟹屿螺洲","梳裹就"三字,领"风鬟雾鬓",后面的"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其用法一致。      

 于是,我们可以下一个结论,领字的多寡,是要结合联句本身的要求来定的,这个要求,主要是来自句式变化的考虑,这里不便展开太多的讨论。长联中的领字起到引领承接的作用而大量被使用,那么,在短联中有没有这样的体现呢?可以说,领字在短联中的应用比例比较少,但也不能否认其存在。

4.领字的使用要求       

 领字有什么使用要求呢?有人认为,领字必须是虚的,如"莫辜负"、"都付与"这一类的,才能称作领字。我们知道领字的作用就是要引领下文,若结合元曲、赋文来看,就如"洗"、"比"。需要指出的是,实词虚用,要注意用得其所。 

 对领字我们已作回顾,那么具体到骈句的领字,接下来是我们要交流另一个知识点,骈句的领字。

5.骈句的领字

所谓领字,就是指在句子的开头或句中,有一个、两个或三个字在语气上起停顿作用、但又不点断句子,在句义上有统领作用的字。领字一般为动词,其中去声字占大多数。去声和动词运用于辞赋创作中,能取得良好的声音效果。动词能增强句子的灵动感,而去声激厉劲足,其腔高,这也是合乐的需要。

如:/睇眄//中天,/娱游//暇日。

/帝子之/长洲,/天人之/旧馆。

/先帝之/成业,/本朝之/厚恩。

这三句中,“穷”“极”“临”“得”“奉”“荷”是领字。用在句子的前面统领两个分句,这是句前领字

又如:台隍//夷夏/之交,宾主//东南/之美。

楚歌//取乐/之方,鲁酒//忘忧/之用。《哀江南赋序》

萦枝//盈尺/之象,带月//如圭/之质。

这三句中的“枕”、“尽”、“非”、“无”、“分”、“误”是句中领字(也有人称为句腰字)。句中领字只领本分句的下半句,这种句式主要用于七字句,在赋文中应用的非常广泛。

本讲提纲:

一、常见的八个虚词的用法

二、虚词训练法

三、骈句的领字

18期第4讲作业

http://bbs./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441

1、什么叫虚词?什么叫骈句的领字?领字有什么特点?

2、请自己找一首唐诗,加上适当的虚词,用“组编法”连成几个有意思关联的骈句。

要求:紧句+长句+轻隔或重隔

示例:

喜见外弟又言别(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壮句:无不秋草黑,冷霜浓。

 紧句:少时离别,今日相逢。

 长句:问姓乃惊初见,称名且忆旧容。

 隔句:沧海茫茫,各西东而羁旅;远山叠叠,知离别而郁悰。

组篇:少时离别,今日相逢。问姓乃惊初见,称名且忆旧容。沧海茫茫,各西东而羁旅;秋山叠叠,知离别而郁悰(谓忧思积聚)。

3、骈句有领字,请从《腾王阁序》和《黄捧日赋》这两篇赋文中,各找出句前领字和句中领字各一例。

附:黄云捧日赋

  正月初吉,观大明之东吐,间瑞气而晓出。初混色於青山之上,犹谓护霜;渐凝华於黄道之中,分明捧日。与抱珥而偶,方守人为匹。原夫皇帝御紫宸,垂至仁,恩覃日域,泽被津,居其中得通理之体,察其外想维城之亲。然後蔚亭亭之彩,环杲杲之轮。左之右之,拥荣光於碧汉;或先或後,敷正色於青春。懿乎日者君之德,者臣之状,彼无私以临下,此竭诚而奉上。故得配阳精而为焕,符土德而标王。以此图国,国乃丰盈;以此示人,人知揖让。

既而呈彼瑞暾,曜於天门,似佐无为之化,如承煦妪之恩。自东徂西,异众星之拱极。陈力就列,同万品之尊元;其瑞如之何?以庆其主。其色如之何?非圣不睹。像伊皋之羽翼,同周召之夹辅。丽焉成象,非徒负舟之龙;照也腾文,尽若苴茅之土。萧索笼光,徘徊效祥,抱一轮而匪乌莫黑,散九野而何草不黄。是日也,乾坤交泰,霄汉荧煌。风以动之,谓奉中央之帝;人皆仰也,如披元吉之裳。识我者寡,遇我者众,思飘飘而有托,目眇眇而遥送。飞烟下接,乍回屏翳之姿;喜气上浮,疑绕羲和之控。信乎圣德所加,祯祥不遐,天道悦,人谋嘉。故得无心之,出山川而变色;有耀之瑞,应图牒而增华。

附:常用领字(资料来源:百度)   

一字  

看 望 听 想 读 览 喜 溯 怅 怕 任 待 问 凭 叹 嗟 念 试 应 将 须 对 莫 正 乍 总 奈 但 料 似 算 更 真 并 怎 方 尽 况 渐 倘 虽 彼       

二字   

迹将 却将 莫非 何须 只须 须知 须念 还须 即此 如此 居然 

自然 但看 但闻 但得 但愿 记得 不忘 恍如 不妨 何不 也算 

看来不觉 切莫岂料 总合 更兼 只要 只将 只是只期 只余 

若是 已是 不是 便是 又是 云呈 况是 哪怕 那堪 此日 当年 

尚待 依旧 自思 自愧且把 莫把 未省 休说 无怪 休辞 岂惟 

没道 未必 何必 何况 安得 纵使 试问 试看 敢向 不堪 犹觉 

却忆 未闻      

三字   

最难忘 最可怜 最无端 最堪怜 最妙处 最好是 只赢得 只落得 

只留得 只刑得 写不尽 望不断 流不尽 看不尽 禁不住 赏不尽 

全不念 君不见只不过 倒不如 哪管他 休沦他 谁管它 且任我   

才领得 好领取 莫辜负 都付与 且探寻 且看那请看那 放眼看 

扰想见 犹剩得 犹记得 再休提 再休说 再休管 无怪乎 又还是 

又何妨 无非是又谁料 又准知 又添得 又何必 又奚必 更能消   

消受得 更何须 何须问 况更有 更有些 应有些 正有待 待他年 

看今日 回溯那 更忆及 忆几番 听几番 怎脱去 怎抛却 怎识得 

便怎地 岂徒览切莫要 说什么 皆因是 可直作 看破那 

还须要未曾闻 唯此地 都幻作 尽收归 焉能免 要争个   

安排着 才觉出 有多少 休忘却

常用虚字对

但觉——何曾 只为——岂因 已是——况值

只知——谁道 何似——未忍 有愿——无缘

漫道——岂缘 似闻——恐是 莫道——只缘

几度——也曾 尚想——徒怜 岂闻——始信

忽逢——顿觉 但见——焉知 自是——何须

誓欲——休将 犹自——何曾 慢嗟——且喜

未必——难为 但得——何须 几处——谁家

几日——一番 幸有——不须 任是——也应

尚有——应怜 莫向——何妨 那知——从此

时有——更无 何处——此间 权借——欲凭

常用虚实对

A:先虚后实

一自——终教 一去——独留 一从——几度

任是——不随 徒令——终见 但得——即是

可知——足资 既定——笃信 谁将——铺就

似听——几度 幸有——但无 不因——那得

谁知——又到 莫道——自有 但期——愧然

安得——招来 但见——不知 肯于——不堪

昔曾——自可 纵是——从知 每羡——定看

莫为——合将 若非——会向 似闻——恐是

自顾——空知 试问——别意 安能——愿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