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读《道德经》(70)——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在下不敏 2024-01-27 发布于四川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情而民自清。

大家好,本期我们来读《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我们先来看“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以正治国”,什么是“正”?合于大道生生不息之造化法则就称之为正。治国的根本是造福一方百姓,养百姓的生,而不是满足治理者的个人私欲,因此不能仅凭个人或少数人的贪嗔好恶来治理国家,而是要以如何造福一方百姓为宗旨,而这一宗旨它符合大道生生不息之造化法则,所以叫“以正治国”。

以奇用兵”,什么是“奇”?不固守某种形式的方法、手段等就是奇。只不过这个“奇”的目的并非是为了个人或少数人,而是为了保障国家的安全与平安,保障百姓的安居与乐业。

因此,无论是“以奇用兵”也好,还是以“以正治国”也好,其背后都有一个必须遵循的东西,那就是大道生生不息的造化法则。因为道才是造化一切的根本,有了道这个“根”,其所采用的形式无论是“正”还是“奇”,才可以反哺于道这个根,否则没有了“根”,也就没有了国可以治,没有了兵可以用。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朝代更替史,我们都能发现旧朝代的灭亡无不是因为君主、皇帝的昏庸,以及贪官污吏们的嗜欲太深,从而让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流离失所,因而导致国家发生动乱,最后直至灭亡。

当然老子这里的治国、用兵,只是借用,借用它们来阐释道之用。如此我们才知道,体道悟道的目的不在体道悟道本身,而在于如何在日常中去用。

道有体有用,体只可体悟而不可言说,其实也无需说,因为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说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古圣先们所著述的各类经典,其实都是在不同的面向中谈道之用。

正如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这里的法地、法天、法道不是指法道的体,道赋予了天地人与自己同样体,因此无需效法。而需要效法的是什么呢?是道之用。

而人看不懂道,也看不懂天,唯一能看懂的就是地,譬如地生养万物而“不有”、“不恃”、“不宰”,这种“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说的就是道之用,然后老子又给这样的道之用另取了一个名字——玄德。

因此,老子这里所说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其实是在说道之用,也就是德。

也就是说道用可以是正用,也可以是变化着用,至于什么时候正用,什么时候变化着用,则取决于当下的时与位的分别,而非人们贪嗔好恶的心。

所以老子接着说:以无事取天下”。

什么意思?

“无事”,不是说外面没有事,外面永远都有事,在外面有事的情况下,即各种顺逆,好或不好的境遇下,内心仍能守住道这个根本,而不是被贪嗔好恶牵着鼻子走,就叫作“无事”。

“取天下”,这是对古人而言,拿我们现代的普通人来类比的话,其实就是身体的健康,家庭的幸福,工作的顺利或者叫事业有成。

要达成“取天下”的目的,就要“无事”。

对我们现代人来说,要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有成,那就要做到放下贪嗔好恶的攀缘心,依循人、事、物本来的造化规则行事,如此就能“取天下”,即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有成。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意思说我如何知道是这样的呢?是通过对诸如以下这些现象的体会而来。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天下国家制定的条条框框越多,百姓的手脚也就越放不开,手脚越放不开,也就很难创造价值,所以就越来越贫穷。

一个国家的制度与法律一定是要服务于民生,而服务于民生的关键,就在于管理者作为是有为还是无为。

人多利器,国家滋昏”,“利”,刀口很快,“利器”,容易伤害人的东西。比如金钱、物质财富等,人们为了得利,或者你争我夺,或者尔虞我诈,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没有了,有的只有明争暗斗,明争暗斗越来越多,国家当然也就会越来越混乱(“滋”不断增益的意思)。

一个国家的安定,首先是人心的安定,而人心的安定又取决于人们内在贪嗔好恶的多少。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伎巧”本意指技术、技艺。在古代,耕田种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其它技术、技艺都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因此老子这里是说人们为了追逐奇物,都放弃耕田种地这个根本,而在“伎巧”上下功夫。

“奇物”之所以“滋起”,是因为“奇物”能给人们带来好的感受,为了追逐这种好的感受,人们情愿放弃耕田种地。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意思说“法令”越多,盗贼越多。对一个国家来说,失德的人越多,其国家的“法令”就越多,因为如果不多,不细,就会让犯罪分子有空子可钻。

可如果不从源头上去关注、引导人们往修德性的方向走,而仅仅靠法令来控制,那盗贼就会无休止地增长。因为法令再多、再细,也没办法保证做到滴水不漏。

也就是说,事情的根本不在外面的“法令”,而在于人心,在于人心的贪嗔好恶。

老子就是通过以上这些现象,体悟出了“无事取天下”的道理。

所以老子又言: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情而民自清。

这里的“无为”、“好静”、“无事”、“无欲”、“无情”说的都是一件事,即无为,不以自己的贪嗔好恶而为的意思。

“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自清”说的也是一件事,说的都是道之用,即大道生生不息之造化在没有人为的干扰下,自自然然地展开。

因此,这一段话其实是对究竟什么是“以无事取天下”的阐释。

好了,本期的分享就先到这里,我们下期再接着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