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坑口,三坑两涧曾经的辉煌

 小陈茶事 2024-01-29 发布于福建

《1》

大坑口是武夷岩茶核心山场之一。

它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在去大红袍景点的必经之路上。

如果是开车从北次人进入景区,会遇到一个分叉口,一条通往牛栏坑,另一条,则通向大坑口。

大坑口的起点,是一座三门四柱的石牌坊,巍峨,雄壮,被经年累月风化之后,又充满了古旧的气息。

从这处牌坊开始,便进入了大坑口地界。

这里,当中是一条大路,供景区车辆通行,两侧则全是茶园,石块垒起来的,古老的长满青苔的,盆栽式茶园。

有水仙,有肉桂,还有奇种。

沿着当中的大路开五六分钟,经过大红袍景区入口,路便开始向山上盘旋。

此时,可见右手边巍然耸立着一尊弥勒佛石像,它的头顶崖壁上刻有宝相庄严金光闪闪的“佛”字,据说是康熙爷御笔所书。

这里,便是大坑口的终点。

整片大坑口地势宽大,是盆地式地形,也是武夷山正岩三坑两涧里“坑”这种山场形态的代表之一。

它的名气,虽逊于牛栏坑、慧苑坑,但在正岩里,名号依旧响当当。

此坑出品的岩茶,品质亦是卓而不凡的。

《2》

第一次看到大坑口的时候,觉得它的整体样貌有些奇怪。

哪里怪呢?

老感觉它不是个坑。

“坑”这种地形,在武夷山是极为普遍,前有牛栏坑,后有慧苑坑,都是产好茶的地方。

以牛栏坑为例,一条沟壑缓缓向上,中间略平,两边是峭立的山壁,每个横切面来看,都是一个“凹”字。

从理论上来讲,同属于“坑”这种地形的大坑口,也应该是如此形态。

然而,并不然。

现在的大坑口,当中一条公路从腹地穿堂而过,这就意味着曾经那些靠近右面山体种植的茶地,被推平,建成了公路。

是以大坑口的横切面,也从“凹”形变成了怪异的“L”型。

不再是完整的盆地造型,大坑口的茶地变成了从连接公路开始,呈一片略低于路面又相对平坦的开阔地、然后沿着山体倾斜着向上的形状

这般的沿山而建,必定要充分发挥祖辈们劳动开拓的智慧。

尤其是遇到山体相对垂直的悬崖绝壁,开山者们要凿阶而上,为了防止水土流失,还要砌石筑墙,移土来植树。

千万别小看这一面面垒起来的石墙,稳固水土的同时,还留了缝隙,以疏通暴雨天气带来的土层积水。

可谓,攻守兼具。

沧海桑田,沐风栉雨之后,这些用来筑墙的大石块长满了青苔,布满了岁月的痕迹。

高高低低的石墙围着茶树,让大坑口沿坡的茶地看起来像一丛丛的大型盆栽。

《3》

提到大坑口,便不得不提到它与倒水坑的“三坑两涧”之争。

很多年前,我对大坑口有些误会。

自从武夷岩茶的“山场说”火起来,街知巷闻听闻的版本都是“牛栏坑、慧苑坑、倒水坑、流香涧和悟源涧”。

这便是大多数人认为的正确答案,连茶圈内的人也不能免俗。

后来有一次,尚在报社实习的村姑陈和师傅一起被邀请参加某电视台举办的茶艺师评选活动,其中有个评委与参赛者的问答环节。

问题就是,“三坑两涧”指的是什么?

选手皆答:“牛栏坑、慧苑坑、倒水坑、流香涧、悟源涧”。

结果,全部被评委打了零分,评委给出的正解是:“牛栏坑、慧苑坑、大坑口、流香涧、悟源涧”。

听到“大坑口”出现在三坑两涧里时,现场哗然一片。

评委没有给出解释,大家即便不解,也只能接受。我在惊讶之余,迅速查了三坑两涧的百科辞条,发现“大坑口”并没有在列。

节目结束后,有小道消息称,这个评委携带私心,故意把“倒水坑”换成“大坑口”。

这种八卦,自然听过就算,不必认真。

直到某天,翻看了已故茶人林馥泉先生的《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

这是一本极权威的茶界刊物。

书中这样记载,“......产茶最盛而品质较佳者有三坑,号武夷产茶三大坑,即慧苑坑、牛栏坑及大坑口是也。”

下面也有提到倒水坑,“慧苑坑所属岩厂自坑口计起有……倒水坑之天井厂亦系此坑之支流。”

由此可以得到结论,三坑的最早版本,是指慧苑坑、牛栏坑和大坑口,而倒水坑则属于慧苑坑的分支。

看看吧,人家评委说得没错,传统的三坑里是有“大坑口”的一席之地的。

据说,是修了那条横穿大坑口的公路之后,在民间,倒水坑便取代了大坑口,成为了“三坑两涧”的新成员。

《4》

有了“三坑”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林馥泉先生的“盖章”,大坑口的正岩核心山场地位,是跑不了了。

平心而论,它作为最早种植肉桂的核心山场之一,由其出品的肉桂,是可与“牛栏坑、慧苑坑”齐名的存在。

从地理位置来看,阳光斜射进大坑口,经过茂盛植被的遮挡和过滤,光照显得散漫,强度被分解减弱。

由落坑处和倾斜山体形成半包围状,像缺了一半的脸盆,没有被封闭,形成自我的小气候环境,又预留出与外界交流的空间。

既是典型的坑涧地势,同时也具备独特的个性风格。

这般的得天独厚,想不出产好岩茶,都难。

是故,大坑口肉桂气韵独特,入口时颇有冲撞力,桂皮香凝结出的辛辣感气场强大,落于汤底而浮于舌面的香气幽远鲜活,喉底回转的坑涧气息如仙人踏风而来。

在树龄上,大坑口的肉桂大多数在上世纪80年代栽种,至今有30至40年的树龄。

在正岩肉桂当中,算是老前辈级别了。

老肉桂树龄产生的价值,便是时间沉淀和物质积累。

它让老肉桂茶保持其辛辣烈性的风格的同时,也能拥有水仙那般醇厚缠绵的汤感。

由此,山场优势与树龄累积的双重加持,让大坑口肉桂在一众高级的坑涧肉桂中,刷出了自己独特的存在。

《5》

当初,大坑口能被林馥泉等老一辈的茶界专家选出,成为“三坑”之一,显然具备足够的实力。

要知道,集体赛事的始发队伍,定然是顶配。

麻将搭子还是原配的好。

当下,牛肉马肉烈火烹油,在牛栏坑、慧苑坑被无数人踏遍的时候,大坑口避开俗世尘埃,独美于一隅,安静地酿造着大自然的精华。

而我们,亦只有在开车去马头岩,途经时牌坊时,会伸手指着那片茶山说——快看,那就是大坑口!

车外树影婆娑,绝尘而去。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绝代有佳人,遗世而独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