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包拯(包公)小记

 胡宝林 2024-01-30 发布于陕西

    北宋包拯小记

包拯字希仁,北宋政治家,安徽合肥人。今存有《包孝肃公奏议》,这套奏议包括包拯所有的奏折陈表和建议,呈现了包拯的政治主张和治世态度。他反对增加农民负担和精兵简政的建议,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后世称他为“包公”。

宋仁宗天圣五年,包拯考中进士,朝廷任命他为建昌县知县(今江西省永修县)。包拯因父母年迈,上书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朝廷照顾他,重新任命他在和州做监税(今安徽和县)。包拯父母不同意他离开合肥,包拯就向朝廷辞去官职,回到家赡养父母。多年之后,包拯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就在其墓旁筑起草庐,守丧三年。包拯在父母前尽孝及守丧长达十年。

仁宗景祐四年,包拯守丧期满,赴汴京朝中听选,朝廷任命他为天长县知县。

包拯在天长县任职时,有农夫报案:他家的耕牛,舌头被歹人割去了。包拯受理此案时,他不动声色,先让农夫把牛杀了卖牛肉,随后观察发生的情况。接着就有人到县衙举报农夫私杀耕牛。包拯升堂后,直问:你为何割某人家牛舌?又来告他私杀耕牛?这歹人被问的大吃一惊,吓得赶紧认罪。

包拯审案有明察秋毫的美誉。

包拯嫉恶如仇,对恶人恶事不会迂回。他在任开封府尹时,有人犯法,被判杖脊之刑。犯人就行贿于行刑府吏,府吏就教犯人如何应对包拯。最后如府吏所料,应该杖脊一百,只杖脊了三十。包拯并不知道犯人与府吏有交易。可见小人作奸是很难防备的。

包拯为官清廉,他曾任广东端州任知府。端州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端砚。前几任知府都以朝廷名义多订制许多端砚,然后以自己的名义送给达官显贵。包拯却不是这样,他只订制进贡给朝廷数量端砚,从不多订。后来,当他离开端州时,没有带回一方端砚。

包拯任职御史台时,将唐朝魏征的三封奏疏呈进给仁宗皇帝,请仁宗作为治国借鉴。

包拯还上奏书,请仁宗皇帝早立太子。奏书中说:太子是天下根本,根本不立,会遗患无穷。

仁宗皇帝无子,看了包拯奏书,心中有愠。召见包拯,问他:你认为立谁为太子?

包拯躬身回答:陛下问臣立谁为太子,是对臣有所怀疑,认为臣有私心。臣就要七十岁了,也没有子嗣。臣不是为自己子孙做打算的人。请陛下裁察。

仁宗听了包拯回答,默然许久,说:此事会认真考量的。

仁宗嘉祐六年,包拯升任枢密副使。

仁宗嘉祐七年,包拯去世,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

包拯曾被授天章阁待制和龙图阁直学士等名誉头衔,故后世也称包拯“包待制”“包龙图”。

后来流传许多包公包青天的故事,或见于戏剧,或见于小说演义,大都是附会。

胡适之先生也纳闷,说:古来那么多断决狱讼的故事,为什么就选中了宋朝的包拯?

2024.1.3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