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刘必勃?谈谈周勃的历史定位

 奇阶读史 2024-02-01 发布于山东
大家都听说过“汗流浃背”这个词吧?其实,就算对这个词不熟悉,也都亲身体验过这个词的含义。

但是,你知道这个词的来历吗?查考资料,这个词最早来自于历史上的一段故事。

话说汉文帝当上皇帝以后,对于国家的政务也比较熟悉了,就把右丞相周勃叫过来,问他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国家一年要审断多少案件?”周勃一听,就低下了头,说:“不知道。”

接下来,汉文帝问第二个问题:“国家一年的收入和支出是多少?”周勃一听,还是不知道,就急出了一身汗,甚至汗水把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

这是《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所记载的周勃晚年的一段窘态,但实际上,不管是司马迁也好,后世的历史学家也好,对周勃的评价可高了。

唐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史记索引》的作者司马贞对周勃有着高度的评价:“绛侯佐汉,质厚敦笃。始击砀东,亦围尸北。所攻必取,所讨咸克。陈豨伏诛,臧荼破国。事居送往,推功伏德。”

作为汉帝国开国之君的刘邦,对周勃也有着很高的评价,说将来安定刘氏江山的,就是周勃:“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我们知道,后来汉初丞相的人选,就是按照这个遗诏走的;刘邦去世十五年以后,安定刘氏江山的也确实就是周勃。

那么问题来了,刘邦有这么好的眼力,这么精准的预测?他能掐会算?历史上被人传为美谈的“安刘必勃”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细细分析一下。    

周勃画像

1、周勃其人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对周勃的出身有很简单地介绍,说他是沛县人,先人是卷县(今天的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西北)的,后来迁居到沛县。

很可能,周勃一家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被迫从卷县迁移到沛县的。

司马迁说他是靠编制养蚕的器具来维持生活,也时常在人家的丧事上吹箫,他还有一样本事,就是能拉强弓,于是成了孔武有力的勇士。    

看得出来,周勃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呀!

后来不知什么缘故,周勃也不编蚕箔了,也不吹箫了,而是参加了刘邦的起义军:“高祖之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下方与。

周勃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中的评价是这样的:“勃为人木彊敦厚

就是说,周勃为人质朴刚强、老实忠厚。

《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对周勃的评价是:“周勃重厚少文

就是说,周勃为人持重敦厚,但缺少文化修养。

网上有些人说,周勃人非常狠,因为他在诛杀少帝和诸吕的时候,干净利索,毫不拖泥带水;也有人说,周勃非常会拉关系,汉文帝在入主长安之前,他就想跟汉文帝套近乎,等等。

我倒是觉得,那些都是他在岁月磨砺下逼出来的生存之道,不是他生命的本色。

他生命的本色就是太史公说的“木彊敦厚”、“重厚少文”,就是说,周勃是个厚道人。    

周勃剧照

2、周勃的贡献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的前半部分是讲周勃,在周勃部分中,大部分的内容是讲他的战功。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是这样描述周勃战功的:

“以中涓从起沛,至霸上,为侯。定三秦,食邑,为将军。入汉,定陇西,击项羽,守峣关,定泗水、东海。八千一百户。”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咱们就算对一些历史知识不熟悉,单看“八千一百户”也足够亮眼的吧?

要知道,跟随刘邦打天下的武将中,封赏最多的是曹参:一万零六百户,而《史记▪曹相国世家》告诉我们,曹参之所以封赏多,是因为他有一段时间做韩信副手的缘故。    

如果,他没有机会做韩信副手呢?还能获得这么大的封赏吗?绝无可能。

相比之下,周勃并没有跟随韩信的经历,就凭借着自己跟随刘邦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赫赫战功,竟获得八千一百户的封赏,位列武将的第二位,实在厉害!

刘邦的连襟樊哙,乃是汉初有名的冲锋将军,封赏也不过五千户,比起周勃的八千一百户足足差三千一百户!

跟新中国大帅做一个比较,周勃的位置,就类似彭老总的位置。厉害吧!

除了攻城略地、上阵杀敌之功,周勃最大的功劳乃是安定社稷之功,这也是为何周勃被列在“世家”中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吕后实际掌权达十五年之久,惠帝在世的时候,吕后动作不大,但是当惠帝去世以后,吕后加快了动作,她开始打压刘氏诸侯王、分封吕氏诸侯王,把吕氏子孙都安排在朝廷的重要位置上。

吕后当政的晚期,刘氏子弟和很多的元老功臣已经忍无可忍。

吕后刚刚咽气一个月,齐王刘襄就起兵了。

朝中的大臣呢?以周勃、陈平为首,赶在齐王刘襄之前,把少帝和吕氏子孙全部诛杀,迎立代王刘恒做皇帝,就是大名鼎鼎的汉文帝。

周勃、陈平等人发动的这一场政变,实际上是“弑君”政变,因为他们把当时还做皇帝的少帝给除掉了,还杀了惠帝刘盈的所有儿子,但为什么周勃还稳稳地活到汉文帝十一年呢?

因为是他和陈平等人迎立了刘恒做皇帝,如果没有他的迎立,刘恒一辈子也就是个诸侯王罢了!

刘恒之所以留他不死,原因就在这里。

同时,因为政变只是杀了诸吕,并没有影响到其他大臣,也很少波及无辜,更没有连累百姓。    

所以,周勃安定社稷的能力还是很强的,他被列在“世家”之中,也是当之无愧的。

周勃剧照

3、安刘者勃也,可信吗?

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史记▪高祖本纪》

这是刘邦临终前和吕后之间的一段对话,可算是刘邦的政治遗嘱。

先是提到丞相人选的问题,最后提到周勃堪当大任,将来安定刘氏江山的就是周勃。

刚才我们分析过了,《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对周勃的评价“重厚少文”跟《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的评价木彊敦厚”基本一致。    

这就是说,刘邦对周勃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有一个问题,刘邦怎么知道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各能活多少年?

《史记》中并没有详细记载他们各自的年龄,连刘邦的实际年龄,我们都不知道。

但是,有一点是一定的:谁能活多久,只有天知道。

并且,大概率的,萧何、曹参、王陵都跟刘邦年龄相仿,并且,很可能,他们比刘邦年龄还大。

你怎么知道曹参不会死在萧何前面呢?

你怎么知道王陵不会死在曹参前面呢?

你怎么知道周勃能够活到最后呢?

所以,我觉得,虽然刘邦在识人用人上,有极高的天赋,但这一段话,并不是他的原话,而是后人加上的。

还有,刘邦告诉吕后“安刘氏者必勃也”,“安刘氏”就是说,刘氏在不安当中,谁会造成刘氏的不安呢?一定是非刘氏。

如果刘氏诸侯叛乱的话,周勃的作用应该是“定社稷”而非“安刘氏”。

所以,刘邦指的是,一定会有异姓对刘氏江山造成冲击,那么,这个异姓是谁呢?

异姓诸侯王吗?当淮南王黥布被除掉以后,异姓诸侯王只有吴臣一个了,并且吴臣的长沙国乖得很,自废武功好几次,从来没有要出头的表现,所以,他的嫌疑完全排除。    

排除异姓诸侯王,剩下的就是功臣元老集团和外戚集团了。

功臣元老集团,以萧何、曹参、周勃等人为代表;外戚集团,以吕家子弟为代表。

那么,是不是功臣元老集团会造反,周勃作为刘氏江山的维护者,平定了叛乱?

还是吕家子弟造反,周勃平定了叛乱?

其实,从后期历史发展来看,吕家子弟并没有造反,反倒是功臣元老集团发动了政变。

但是,你要考虑说话者和听话者心里的想法。

刘邦作为说话者,他的想法是:“老婆,要重用这几个人,安定咱们刘家的江山。”

吕后作为听话者,她会想:“周勃这么厉害,是老头子预备的一个定江山利器,他会听我的吗?留下他对我有什么好处吗?”

杀伐果断的吕后对韩信、彭越这样的超级大腕都毫不畏惧,当机立断诛杀他们,对周勃会手下留情吗?

刘邦死后,周勃虽然在惠帝六年做了太尉,但他的领兵权却被吕后拿走了,周勃剩下的也就是一个名分罢了!

这样,周勃会跟吕后同心吗?当然不会。

不同心就是威胁,那么,吕后并没有在晚年打压周勃,临死前也没有除掉他,就证明,吕后并没有太把周勃当回事儿,她没想到周勃会在她死后有那么大的动作。

吕后作为优秀的政治家,不可能不拿刘邦一辈子的政治经验当回事。    

她之所以没办周勃,其实只有一个原因,周勃一直以来都是乖宝宝,至少,在吕后看来,老实人周勃是不会兴起什么风浪的。

而高祖遗诏,很可能就没有。

我们不再在这里花篇幅来论证这个问题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周勃下狱

4、周勃与汉文帝

汉文帝刘恒的母亲薄姬,本来是楚汉时期魏王豹的一个妃子,在魏王豹被刘邦打败以后,薄姬就被收入了刘邦的宫中,很长时间里,刘邦一直没有亲近薄姬,在管夫人和赵子儿的推荐下,刘邦出于可怜薄姬,跟薄姬发生一夜情,没想到就这一次,薄姬竟然怀孕了,之后就生下了刘恒,那年是公元前203年,就是汉朝建立的前一年。刘恒出生以后,薄姬就很少见到刘邦了。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邦在成功地平定了陈豨的叛乱以后,就封七岁的刘恒做代王。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驾崩。    

刘邦死了以后,吕后因为薄姬不大受宠的缘故,就让她随从儿子刘恒之国。

大家看一看,这一段史料告诉我们,刘恒之国以前,有七年的时间是在中央度过的,他跟吕后熟不熟?一定熟。

跟周勃认识不认识?很可能认识。

周勃对刘恒的母亲家室了解不了解?一定了解。

吕后之所以放薄姬跟儿子之国,乃是因为薄姬算不上她的情敌。

周勃之所以迎立代王刘恒做皇帝,乃是因为刘恒的母家人丁稀少,势力很小。

话说周勃在跟元老大臣们一起诛灭了诸吕以后,并没有如约迎立齐王刘襄做皇帝,而是向代王刘恒抛来了橄榄枝,为何?是因为刘泽的进言吗?

大臣议欲立齐王,而琅邪王及大臣曰:“齐王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又亲高帝子,于今见在,且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于是大臣乃谋迎立代王,而遣朱虚侯以诛吕氏事告齐王,令罢兵。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刘泽怎么说?他说,齐王的母家很厉害,如果立齐王做皇帝的话,恐怕是会重蹈吕氏当权的覆辙。而代王刘恒,是高帝现存年长的儿子,又是忠厚之人,可以立为皇帝。

刘泽的话,有没有道理?有。但他很多东西没有说。

要知道,已故齐王刘肥,有十三个儿子呢!

如果迎立刘襄做皇帝的话,他的兄弟子侄都得加官进爵,而官爵职位就这么多,刘襄的亲属都封官了,那功臣元老的位子就会少,这并不符合他们的利益。    

而刘恒当时有六个儿子,其中四人是代王后所生,而这个代王后,有很大可能是吕氏女子,其他二子是妃子窦漪房所生,后来我们知道,代王后和四个儿子在刘恒做了皇帝以后,都莫名其妙的“病死”了。

所以,当时,在功臣元老的眼中,代王实质上只有两个儿子。

还有薄太后的娘家并不兴旺,史书上记载,她母家封侯的只有一人,就是她的弟弟薄昭。

可见,从功臣元老的角度来讲,奉代王刘恒做皇帝,最符合他们的利益。

刘恒做了皇帝,就改封琅琊王刘泽做了燕王,回报了刘泽对他的推荐之恩。

周勃呢?汉文帝提拔他做右丞相(文官之首)、赏赐五千金黄金、食邑加封到一万户。

够慷慨了吧?但是你只看到了事情的表面。

汉文帝实际上对这一位推他做皇帝的大功臣又感恩、又极其恨恶。

感恩是因为,周勃作为当时功臣元老的代表,有着相当大的话语权,刘恒能做皇帝,周勃是有恩的;

那么恨恶是怎么回事呢?刘恒的代王后是怎么死的呢?肯定是逼死的。

刘恒跟这位王后生了四个儿子,可能还有女儿,如果不恩爱,能生这么多孩子吗?

就算刘恒再会演戏,他也不可能跟一个女人生这么多孩子。

而刘恒继位的时候,才二十三岁,所以,大概率的,刘恒很爱这个王后,但旦夕之间,王后被迫死掉,四个儿子也很快“病死”。

这让正值青壮年的刘恒陷于极其痛苦的境地。    

当然了,刘恒就算执意不做皇帝,他的王后和四个儿子也得死。

但周勃等人的“杀妻”、“杀子”之仇是刘恒一辈子也忘不了的。

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刘恒跟王后之间那些年快乐的时光,也没有记载王后临死前跟刘恒说的话,但刘恒是个正常人,有情有义的人,他对周勃后来的报复就是证明。

当刘恒坐稳了皇位之后,就开始向周勃发难,问他一些业务问题,周勃答不上来,急得汗流浃背。    

周勃也识趣,没多久就辞掉了右丞相的位置。

但汉文帝并没有收手,陈平去世以后,汉文帝不得不再次任命周勃做丞相,周勃上次的官瘾还没有做足,就憨憨的回来了,没多久,汉文帝就宣布列侯之国,并让周勃带头,无奈之下,周勃只得带头回了封地,从此离开政治舞台。

离开京城的周勃,没有了灵通的消息,完全不知道皇上那边的动向,甚至,有官员到他封地巡查的时候,他都身披铠甲,让家人全都手持兵器迎接。

就因为这个事,有人告周勃谋反,于是汉文帝抓捕周勃下狱,周勃在监狱中受尽狱卒的羞辱,后来在儿媳妇(汉文帝女儿)和薄太后的帮助下,才得以出狱,出狱以后,周勃感慨地说:“我曾经统兵百万,怎么会知道狱吏的尊贵啊!”

有一个问题,刘恒知道周勃有没有谋反?当然知道。

周勃回到封地以后,跟从前的元老大臣关系断开了,这才是汉文帝出口气的时候。

以汉文帝对周勃的恨恶,如果周勃真的谋反,他一家人早被屠杀了,汉文帝也绝不会放他出狱。

汉文帝就是在他没有造反能力的时候才办他的,一则羞辱周勃,让周勃知道,老子才是一国之君,你今后老老实实的就行。

如果周勃不识相,被弄死在狱里也完全可能。

二则,让功臣元老都看一看,你们的老大都这么孙了,你们还敢跟我嘚瑟?都给我乖乖的做孙子就行。

所以,汉文帝这是杀鸡儆猴。

汉文帝为了出这口气,等了好几年,现在气也出了,周勃也老实了,他们之间的恩怨才告一个段落,周勃也才得以安度晚年。    

结语:

以上我们分析了这么多,现在要做个总结了,那么应该给周勃一个怎样的评价呢?

就功臣元老集团而言,毫无疑问,周勃是大功臣一个,因为周勃作为他们的领头人,在吕后死后,带领他们诛杀诸吕,让他们继续享受“白马之盟”带给他们的权益。

就汉文帝而言,周勃的功过参半:没有周勃等人的迎立,刘恒一辈子也就是个诸侯王罢了;但是周勃等人掀起的宫廷政变:诛杀少主、诸吕,特别是逼死代王后和四个孩子,无疑让刘恒对周勃等人恨之入骨。

就大汉的江山社稷而言,周勃也是大功臣一个,因为周勃等人在吕后死后,以最小的流血伤亡保证了大汉江山的平稳延续,黎民百姓没有受到任何的伤害,这不是社稷之福吗?所以我同意司马迁给周勃的评价:

太史公曰:绛侯周勃始为布衣时,鄙朴人也,才能不过凡庸。及从高祖定天下,在将相位,诸吕欲作乱,勃匡国家难,复之乎正。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