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第四讲

 老玉米棒 2024-02-01 发布于广东

方圆老师同步语音讲解





   【原文】子曰:道其不行矣夫。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讲解】上一讲子思老夫子引用孔老夫子的言论,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中庸之道,说明了中庸境界的极致,借孔老夫子之口说出了中庸之道的高明和在世间推行的难度。

图片

       这一讲还是引用孔老夫子的言论通过舜王治理百姓的方法,告诉我们中庸之不可持守之难

    孔老夫子说:舜王是有大智慧的人!他善于提问而且善于观察身边人说的话,隐恶扬善,掌握事物的正反两面,只用其中的一面来治理百姓。

    孔子用舜的行事来说明中庸之道的施行。就是善于倾听人们的意见,从最浅近的话语里细加分析,慎加取舍,把那些不好的极端的隐藏起来不发布,只讲出有利于民众的想法将那些好的给以发布宣传,是鼓励人们提供正确意见和想法所以,适当的取舍,有所补益,有所减损,适于中道才符合于百姓的需求。

图片

    孔老夫子说:人们都说我知道,却被驱赶掉入罗网、机关和陷阱之中,而不知道躲避。人们都说我知道,选择了中庸之道,但不能够持守住一个月。”“颜回的为人处事就不一样,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一点善行,就会老老实实持守,不会让它失去。颜回之所以成为孔老夫子的得意门生,是因为有悟性,而且是听话、照做、真干的人。

    孔老夫子的慨叹是实在的!人们不是真正懂得中庸之道,当然无法施行了。

    什么是中庸?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红不紫、不黑不白、恰如其分。这个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也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一以贯之推崇的,然而感觉过于玄妙,不好言说只能体会。

图片

     给大家讲老夫子学生的三个故事    

     一个是乖乖仔的故事。孔子的学生曾点、曾参是父子。有一天曾参在田地里干活,笨手笨脚地把禾苗锄掉了,曾点勃然大怒,拿起棍子狠揍曾参,曾参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也不躲,结果被打晕过去了。一会曾参醒过来,还恭恭敬敬的对父亲说:儿子不孝,惹你生气了。旁人看到了都夸曾参”—仁者孝为先,父亲把自己打成这个样子还不逃不反抗,多好的一个孩子!可这事传到老师孔夫子这里,夫子却生气了,不让曾参进门,不认他这个学生。孔夫子说:你父亲下狠手打你,有可能把你打死,如果把你打死,你父亲就会犯罪坐牢,即使不把你打死,打伤了他也会伤心,也是一个过错。他打你,你就应该躲避,这才是真正的孝。你以为不躲避就是孝,那反而是在怂恿你父亲犯错。就是最大的不孝。

图片

       一个是大大方方受礼的故事。

    孔子的学生子路,有一次遇见一个孩子溺水,便急忙投水相救,被救的孩子家长送了一头牛给子路,子路毫不推辞地收了下来。有人说,子路救了人还收礼,似乎不符合的道理。孔子听到了则很高兴,说子路做得对,从此鲁人必乐于拯救溺水之人了。得救的人有谢金,救人的人有回报,两全其美的事。   

       一个是救人不受礼的故事。

    鲁国的法例规定,如果有人肯出钱去赎回被邻国捉去作臣妾的百姓,政府都依例付给一笔奖金,作为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很富有,赎人却不愿接受奖金。孔子知道了就骂他说:你错了,君子作事可以移风易俗,成为大众的规范,怎么可以只为了自己高兴,为了博得虚荣,就随意去作呢?现在鲁国人少,大都是穷人。你这样无形中创下了先例,使大家都认为赎人接受赏金是一件丢脸的事,以后还有谁赎得起人,从此以后赎人回国的好风气,将慢慢消失了。子贡大概很委屈,不过仔细想想就是这个理。中庸之道,可见一斑。

图片

    为什么 实行 中庸之道难呢?,难在“永不偏离”这一点上,还有“大知”这一点也很难。“永不偏离”就是“不易”之道。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化,不断的在生灭,错综复杂永无休止,也就是一切都是“无常”的,但交互变幻中有其规律准则,那就是变现万象的本体,就是永恒的规律。这一点是中立不动的。不管社会怎样变迁,环境怎么变化,一生一世都坚守“中庸之道“,初时好像不难,时间长了就很难坚守这中立不动的一点。

图片

    另外,实行中庸之道还需要大知,非大知,不足以行中庸大道。这个大知,不是一般的,这个大知是知道天命的大智慧。上古圣君舜就具备了这种大知。不知天命,很难持守中庸之道会在不易和变易之间无所适从,只有明了了天地自然的法则,我们的智慧足以认知宇宙人生的真实相,才能够在大道至简的简易中守住那一点,最后得生命的自在解脱。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意思就是:孔老夫子说:普天下的国家可以均贫富,爵位和俸禄可以不要,锋利的刀刃可以用脚去踩踏。但中庸之道不可能做到啊!孔老夫子前面举的三个例子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但相比之下行中庸之道更难。

图片

    这一讲从头到尾都在讲中庸之道不可能推行啊!可见,儒家倡导的中庸之道,当我们以无上法去理解时,并非一般人理解的不左也不右那么简单。所以读经典,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每个人每个阶段解读都不一样,我们当下的境界在哪里悟性就在哪里悟性哪里理解点就到哪里对于每个当下来说并无对错。所谓圆人说法,无法不圆。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能各个阶段给予我们正确的指引,至于我们能否正解圣贤真意,证悟圣贤之境,就看自己信、愿、行,是否能坚持定守及做到笃行不二。

好了,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

感恩所有的家人们,

感恩古圣先贤的智慧引领,

感恩一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