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评价引领高中学校办学质量提升——上海市杨浦区课程实施质量监测指标工具研制思路

 懒虫妹儿 2024-02-02 发布于重庆

引用本文请注明:

周梅. 以评价引领高中学校办学质量提升——上海市杨浦区课程实施质量监测指标工具研制思路 [J]. 基础教育课程, 2024, (01): 15-21.


为更好地运用评价引导、诊断、改进区域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状况,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学院与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中国教研网合作设计了普通高中课程实施质量监测项目,并研制了监测指标体系和工具。该工具研制遵循传承、引导、提升的基本原则,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研究法和团体研讨法,最终形成了包含6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以及若干监测点的评价工具,以期对区域课程实施质量进行评价和指导。


为了更好地运用评价引导、诊断、改进区域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以下简称“双新”)实施状况,高质量完成高中“双新”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建设任务,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学院与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中国教研网三方合作,于2020年11月启动了“高中课程实施质量监测”项目,共同研制课程实施质量监测指标和工具。通过开展课程实施质量监测,及时诊断各学校课程实施现状,了解不同维度课程实施水平,发现课程实施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促进学校自我反思和持续发展。

图片

一、梳理政策文献,明确高中课程实施质量监测的意义

图片

高中课程实施质量监测通过数据采集,持续不断地收集课程实施中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其作为教育决策管理的依据,是区域普通高中“双新”实施的有效保障,更是确保杨浦区作为“双新”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建设质量的重要手段。

图片

(一)有助于引导学校建构全面育人的课程规范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是“双新”实施的主要目标。这需要学校切实转变育人观念,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系统构建全面育人的新课程体系。课程实施质量监测有助于帮助学校反思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引导学校将德育、体育、艺术、劳动、实验教学(综合实践)等有机融入学校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的规范化实施与管理,从而建构形成“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的学校课程体系。

图片

(二)有助于引导教师切实推进学习方式变革

2020年区域“双新”基础调研显示,大部分高中教师对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方式,以及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的本质认识不够,也不清楚知识、能力维度的学习评价与素养导向的学习评价有何差别。课程实施质量监测有助于引导教师学习素养导向的教学与评价的关键技术和操作要领,帮助教师转变教学理念,落实“学”为中心,推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

图片

(三)有助于引导区校共建教师研训体系

“双新”实施对普通高中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需增强课程开发与整合能力,提升育德能力、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差异化和个别化指导的能力、指导学生规划生涯发展的能力等。调研发现,区域与学校研训路径比较单一,培训与教研缺乏深度耦合,不能满足学校、教师对“双新”实施的学习需求。课程实施质量监测有助于引导区校共建教师研训体系,开展分类分层教研,充分发挥骨干团队的作用,优化研训的路径与方式,增强研训实效。

图片

二、分析关键问题,研制高中课程实施质量监测指标与工具

图片

基于高中课程实施质量监测在杨浦区“双新”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建设中的特殊意义,高中课程实施质量监测项目组将监测指标和工具的研制作为重要研究任务,围绕一定的基本原则,系统运用教育科研方法,遵循规范的研究思路,最终形成结构化的高中课程实施质量监测指标和工具。

图片

(一)研制的原则

在研制高中课程实施质量监测指标和工具时,项目组遵循传承、引导、提升等基本原则。首先,充分吸收上海市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的先进经验;其次,根据“双新”要求更新关键评价标准,体现对课程实施的引导作用;再次,明确评价要素的质量要求,强化基于证据的意识;最后,着眼于对过程的诊断并强化增值评价,用评价手段促进过程的持续改进。

图片

(二)研制的基本方法

为提高高中课程实施质量监测工具的品质,项目组在研制监测指标和工具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一是文献研究法,通过广泛查阅文献,系统研究国内外关于课程、课程实施、课程实施质量监测的理论和方法,高中“双新”实施的背景、要求,以及上海市有关课程与教学的调研工具及研究报告等。二是访谈研究法,访谈课程专家、评价专家、高中校长、教学管理人员,深入了解高中课程实施现状和实施难点。三是团体研讨法,多次组织内部交流,研讨监测指标、工具和平台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逐步形成统一意见。

图片

(三)研制的基本路线

项目研制的基本路线如图1所示。

图片

首先,依据相关文件,采用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式明确一级和二级指标及其观测点,形成课程实施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再通过数据收集、分析、汇总、呈现等,逐步开发各监测点的监测工具。其次,采集文本档案、录像、案例与表单等与教学业务相关的资料,并与问卷、量表、测试相结合汇总数据。依托具有信息管理、数据收集、专家评价、数据分析、数据呈现等功能的信息化平台支持监测业务,以文本分析和现场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区域和学校课程实施质量监测。最后,采用自我评价与专家评价对比、个体情况与群体情况对比、历史状况与现实状况对比等方式,反馈监测的结果,提出改进建议,再综合开展聚类分析研究,逐步实现智能评价。

图片

(四)研制的过程

高中课程实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课程实施质量的监测既需要关注课程变革计划的实施水平,也需要考察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变革计划与实践情境的相互适应机制、教师与学生创生课程的过程等。但是,如果同时考虑这些方面,虽然可以体现评价的综合性,但评价要素过多,容易导致评价指标很难具体化,难以体现不同层面要素之间的联系。为此,项目组制定了整体思考、逐步推进的策略,将高中课程实施外显的、可监测的要素的评价作为现阶段监测工具研制的重点,再陆续考虑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等问题。

1.评价维度与评价内容的确定

高中课程实施主要回答“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相应地,对高中课程实施质量的评价,主要回答“有没有做”和“做得怎样”的问题。“有没有做”是课程实施的内容问题,“做得怎样”是课程实施的质量标准层面的问题。

在内容要素层面,项目组根据课程实施的要求以及监测“立足学校课程教学的自我完善”的价值取向,选取了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考试评价3个核心要素,以及教师研训、教学环境、学校管理3个支撑要素,共划分了6个评价维度(一级指标)。围绕相应的一级指标,挖掘可能需要具备的要素,比较各要素的重要性,分析要素间的相关性, 最终确定了评价维度下的具体评价内容(二级指标),形成课程实施质量监测指标体系(表1)。

图片

在质量标准层面,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和杨浦区课改基础,明确高中课程高质量实施应具备的基本特征。首先,课程实施必须符合国家课改理念和上海市整体要求,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其中符合上海市整体要求是限定性标准,符合国家课改理念是指导性标准。其次,课程实施必须符合杨浦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定位,能满足本区15所高中的实际需求,具有适切性和可行性。最后,课程实施应适当体现学校特色,具有独特性和实效性,有富有学校特色的课程建设、实施与管理措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2.评价指标的具体化

确定了6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后,项目组在专家指导下,针对每个评价指标,探寻体现课程高质量实施的可能落脚点,形成具体的监测点和评价内容。以“课程设置”指标为例,主要着眼课程设置的规范性、科学性、课程化分析等,共设置了4个二级指标、12个监测点,并明确了相应的关键、可测内容(表2),导向课程设置的多样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图片

3.监测工具的设计

评价内容要素的确立和具体评价标准的建立为评价工具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项目组根据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监测点及相应的评价内容,明确了表单、文本档案、视频等信息收集方式,融入操作性内容要素,得到相应的监测工具。如“教学实施”评价维度下的“单元教学设计”二级指标,根据监测点细化了信息收集内容,信息收集的方式为表单和文本档案(表3)。

图片

经过以上研制过程,最终形成4类表单、8类需提交的案例材料,其中,表单里共有219项内容由学校管理人员填写,106项内容由各学科教研组填写(图2)。

图片

图片

三、开展质量监测,引导学校课程教学自我完善

图片

项目组初步完成监测指标工具研制后,积极参与搭建具有信息收集、专家评价、数据分析、信息发布等基本功能的课程实施质量监测平台,并通过专题培训、数据分析,提升学校和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图片

(一)课程实施质量监测信息化平台的搭建

运用数字技术来监测课程实施质量,既可以降低监测成本、提高监测效率,又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横向比较评估、纵向发展评估,更大程度地发挥监测的保障作用。杨浦区开发了课程建设平台,用于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例如,在课程实施质量监测信息化平台的信息收集模块中,可以发挥平台任务分配、协同填报、监控进度、审核、抽检等功能,进一步提升填报的质量。

图片

(二)课程实施质量监测专题培训

课程实施质量监测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校课程教学的自我完善,而学校课程教学改进的最关键人物是教师。通过参与课程实施质量监测引导学校和教师提升对新课程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始终是本项目实施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杨浦区召开了“聚焦评价,规范管理,提升内涵”的高中课程实施质量保障会议,对全体高中校长、教学管理人员做了“着眼于建设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专题辅导,宣传用评价促进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宏观上讲解了监测指标和工具的理解与应用问题。之后,项目组线上对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教师进行了专题培训,具体介绍了表单设计意图和填报要求等监测实操相关事宜。项目组还在给学校提供的监测表单资料中,提供了国家课程方案说明和课程实施相关概念的说明,以利于学校和教师反复学习、研究。

图片

(三)课程实施质量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收集课程实施的过程性数据,本身也是引导学校和教师学习、反思、总结的过程。如在监测数据填报的过程中,有的学校发现自身在跨学科、研究性课程设置中不够规范,有的教师发现自己对作业和辅导的关注不够充分等,这些都在无形中改变着学校课程实施现状。

项目组对区域内15所学校的课程实施数据进行了细致分析,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如在学业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以及教师评价实施能力等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这些监测信息的获得将有助于区域改进课程实施方案,引导、激励学校多样化特色发展。

图片

(四)基于监测结果的学校改进行动

监测的目的在于促进学校的自我反思和改进,而不是给学校贴标签、分档次。项目组及时将表单中呈现的问题反馈给学校,并指导学校优化改进。如在高中教学工作会议上,邀请学业质量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程度较高的市重点学校分享经验,引导其他学校反思自身的管理问题,进而制定更加细致有效的管理制度;对研究性学习学分设置未达标的学校,教研室与其进行个别沟通,一对一指导学校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明确学习要求。

图片

(五)构建常态化的监测机制

通过对课程实施质量监测的过程与成效反思,我们深刻认识到课程实施过程性监测的重要性,认为有必要构建一个常态化的监测机制来引导、帮助区域更好地推进普通高中“双新”实施。例如,建立区域高中课程实施质量监测机制,每三年举行一次全覆盖的质量监测,掌握区域总体课程实施情况,梳理经验,诊断问题,为区域课改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建立区域优秀经验示范机制,将监测中发现的课程实施优秀经验通过经验交流、案例展示、课程建设等方式,推广辐射到“薄弱”学校,提升区域课程实施的整体水平;建立基于问题解决的专项行动研究机制,以课程实施质量监测项目研究为基础,联合课程教学专家研判问题的性质,预估问题解决的难度,预判问题解决的路径,快速组建团队开展专项研究,及时破解问题并指导学校实施。

开展高中课程实施质量监测项目研究,是我们深入推进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改革、建设普通高中“双新”实施国家级示范区的大胆尝试。我们相信,随着项目研究的持续推进,日后一定会有更加丰富的案例、举措、成果来支撑“双新”实施。

作者:周梅,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学院院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