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伤寒论》(九)

 幽默的数据线 2024-02-06 发布于甘肃

吴述《伤寒杂病论》聚类法

图片
图片

先别阴阳~次辨何经~最后辨其证

一,先辨别阴阳

1,病发于阳,发热恶寒:太阳、少阳、阳明

2,病发于阴,无热恶寒:太阴、少阴、厥阴

二,次辨什么经络,最后辨其证

1,病发于阳,发热恶寒:太阳、少阳、阳明

①太阳经:脉象浮

症状:发热恶寒,头项强痛。

在经:麻黄汤(伤寒);桂枝汤(中风)。

在腑:五苓散(蓄水);桃承汤(蓄血)。

②少阳经:脉象弦

症状:寒热往来,口苦 咽干 目眩。

在经:四逆散

在腑:黄芩汤

经腑同病:小柴胡汤

③阳明经:脉大

症状:但热不寒,胃实。

在经:白虎汤

在腑:三承气汤

2,病发于阴,无热恶寒:太阴、少阴、厥阴

①太阴经:脉浮缓大

症状:手足自温,自利不渴,腹满而吐...

寒化:甘草干姜汤(肺)

                理中丸(脾)

热化:麦冬汤

②少阴经:脉微细

症状:四逆,自利而渴,但欲寐。

寒化:四逆汤;真武汤(饮)

热化:连胶汤;猪苓汤(饮)

③厥阴经:脉弦细欲绝

症状:厥逆,消渴,气上冲胸...

寒化: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里证)

热化:白头翁汤

寒热错杂:乌梅丸;温经汤。

     三阳腑实,三阴脏虚。

     三阳传变,三阴递进。

     宁失其方,勿失其经。

      三阳:在经 在腑;

      三阴:寒化 热化。

      少阳:多经腑同病,

      厥阴:多寒热错杂,

      三阳:自少阳截断,

      三阴:防少阴恶变。

图片

三,经典方详解

麻黄汤,桂枝汤,五苓散,桃仁承气汤,四逆散,黄芩汤,小柴胡汤,白虎汤,三承气汤,甘草干姜汤,理中丸,四逆汤,真武汤,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白头翁汤,乌梅丸,温经汤

①麻黄汤:

经典的太阳病方,传统的辛温解表方,具有发汗、还魂的功效。现代研究提示能解热、平喘、镇咳、兴奋中枢、增强腺体分泌、抗流感病毒等。适用于以无汗而喘或无汗身痛、脉浮有力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经典方证】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喘而胸满者。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但浮者。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

脉浮者。脉浮而数者。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

脉但浮,无余证者。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


【推荐处方】麻黄15g,桂枝10g,炙甘草5g,杏仁15g。以水1000mL,煮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方证提要】无汗发热,头身疼痛或喘,脉浮紧者。

【加减与合方】
(1)肌肉痛、浮肿者,加白术20g。
(2)关节痛时,再加制附子15g。
(3)汗多、怕热,加生石膏30g。
(4)脉弱者,加黄芪20g。
(5)无汗、皮肤痒,合桂枝汤。

②桂枝汤

经典的太阳病方,传统的调和营卫方,具有平冲气、止自汗、除虚热的功效。现代研究提示能解热、抗炎、镇静、镇痛、抗疲劳等,对血压和心率、胃肠运动、免疫功能、汗腺分泌均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适用于以自汗出、脉弱等为特征的疾病和虚弱体质的调理。

【经典配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经典方证】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下之后,其气上冲者。

外证未解,脉浮弱者。

​病常自汗出者。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

病人烦热……脉浮虚者。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

【推荐处方】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生姜15g,红枣20g。以水1000mL,煮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药后喝一碗热稀粥,并注意避风保暖。汤液呈淡褐色,味辛、甜。

【方证提要】气上冲、腹中痛、自汗、发热,脉浮弱者。

【加减与合方】
(1)腹痛便秘,本方倍白芍,名桂枝加芍药汤。
(2)胸满腹胀、咳喘、痰多者,加厚朴15g,杏仁15g。
(3)便秘腹痛,加大黄10g。
(4)自汗盗汗、黄汗浮肿、小便不利者,加黄芪15g。
(5)汗多、食欲不振、脉沉迟者,加人参10g。
(6)头晕、项背拘急或腹泻者,加葛根30g。
(7)胸腹部的搏动感明显者,加龙骨15g,牡蛎15g。
(8)荨麻疹,皮肤干燥者,合麻黄汤。

【注意事项】

(1)服用桂枝汤后,一般要喝热粥,并要温覆取汗,避风保暖,饮食宜清淡。

(2)肥胖之人,或发热恶寒无汗者,或发热、烦躁、口渴引饮、舌红、苔干或黄腻者,或吐血衄血、凝血机制障碍者,或心动过速者,当忌用或慎用。

图片

③五苓散

经典的利水方,传统的通阳化气、健脾利水方,具有止口渴、利小便、止吐、止泻、止汗、定眩、治头痛等功效。现代研究提示能保肝、降脂、抑制乙醇性脂肪肝形成、利尿、调节水电解质代谢、缓解颅内高压等。适用于以口渴、吐水、腹泻、汗出而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经典方证】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

伤寒,汗出而渴者。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

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

【推荐处方】猪苓20g,泽泻30g,白术20g,茯苓20g,桂枝15g或肉桂10g。以水1100mL,煮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也可制成散剂,每服5g,日2~3次,用米汤调服或热开水冲服。

【方证提要】口渴而小便不利,或水入则吐,或汗出,或呕吐,或口燥,烦,或悸动,或癫眩,或下利者。

【加减与合方】

(1)低热、淋巴结肿大、胸闷恶心、食欲不振者,合小柴胡汤。

(2)腹胀、嗳气、咽喉异物感、舌苔厚腻者,合半夏厚朴汤。

(3)暑天多汗、头痛烦渴、小便涩者,加滑石15g,寒水石15g,生石膏20g,炙甘草5g,名桂苓甘露饮。

(4)腰腿疼痛、血压高者,加怀牛膝30g。

(5)黄疸或胆红素偏高者,加茵陈30g。

④桃核承气汤
经典的蓄血病方,传统的泻下逐瘀方,具有治狂乱、下瘀血、通大便等功效。现代研究提示能降低血黏度、抗凝血、改善微循环、降血脂、降血糖、抗缺氧、解热、泻下等。适用于以少腹急结、其人如狂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芒硝二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经典方证】其人如狂……但少腹急结者。


【推荐处方】桃仁15g,制大黄15g,桂枝15g,炙甘草5g,芒硝10g。以水1000mL,煮取汤液300mL,冲入芒硝,分2~3次温服。


【方证提要】少腹急结,其人烦躁不安,便秘,或月经不调者。

【加减与合方】

(1)失眠、抑郁,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2)肌肤甲错,疾病慢性化者,合桂枝茯苓丸。

【注意事项】

(1)药后或月经来潮,或出现便血、尿血,为疾病向愈的征兆。

(2)仲景条文提出“先食温服”,以使药力直达病所,迅速发挥逐瘀下行之力。临床使用时,多嘱咐病人在饭前1小时空腹服药。

(3)体质虚弱者慎用。

图片

⑤四逆散

经典的止痛方,传统的疏肝理气方,具有治四肢冷、缓急止痛、除胀、解郁的功效。现代研究提示能解除心理压力导致的躯体症状,能抗抑郁、催眠、调整胃肠道功能、保肝、抗炎、调节免疫、升压、改善微循环等。适用于以胸胁苦满、四肢冷、腹痛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柴胡、芍药、枳实(破,水渍,炙干)、甘草(炙)。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经典方证】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

【推荐处方】柴胡15g,白芍15g,枳壳15g,炙甘草5~15g。以水1000mL,煮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可将上药按等分研细末,米粥或酸奶或红酒等调服,每服5g,日2次。

【方证提要】四肢冰凉、胸胁苦满、腹中痛、脉弦者。

【加减与合方】

(1)咽喉异物感、腹胀者,合半夏厚朴汤。

(2)泌尿道结石伴有症状者,合猪苓汤。

(3)顽固性的头痛、失眠、胸痛、呃逆、磨牙、便秘、舌紫黯者,加当归10g,川芎15g,桃仁10g,红花5g。

【注意事项】

(1)本方过量长期使用可出现疲乏无力感。

(2)部分患者服药后有轻度腹泻。

(3)四肢冷、面色白、精神萎靡、脉沉者慎用。

⑥黄芩汤

经典的热利方,传统的清里热方,具有除烦热、止腹痛、止血、治热痹的功效。现代研究提示能解痉止痛、抑菌、抗炎、调节肠道菌群及调节免疫等。适用于以腹痛、下利、出血而脉数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经典方证】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


【推荐处方】黄芩15g,白芍10g,生甘草10g,红枣20g。以水1000mL,煮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方证提要】腹泻而舌红脉数者。

【加减与合方】

(1)呕吐者,加姜半夏15g,生姜20g。

(2)月经量少、皮肤干黄者,加当归10g。

(3)出血量大者,加生地30g。

(4)关节肿痛,或皮肤脓水淋漓,或带下黄者,加黄柏10g。

(5)大便干结、腹痛、苔黄厚者,加大黄10g。

(6)心烦不眠,或腹泻者,加黄连5g。

(7)发热不退,或过敏,或怕冷者,加柴胡15g。

(8)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热咳喘者,合小柴胡汤。

(9)肌肤甲错、漏下色黯者,合桂枝茯苓丸。

(10)出血量大、紫癜,或皮损色红者,合犀角地黄汤。

(11)胸胁苦满、抑郁怕冷者,合四逆散。

【注意事项】精神倦怠,脉沉缓者慎用。

图片

⑦小柴胡汤

经典的少阳病方,传统的和解方,具有治往来寒热、除胸胁苦满、提意欲、止呕吐等功效。现代研究提示能解热、抗炎、调节免疫、诱导干扰素生成、改善记忆、调节压力等。适用于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经典方证】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

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

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

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

呕而发热者。

诸黄,腹痛而呕者。

产妇郁冒……大便坚,呕不能食。

妇人在草褥,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


【推荐处方】柴胡20~40g,黄芩15g,姜半夏15g,党参15g或人参5g,炙甘草5~15g,生姜15g,红枣20g。以水1100mL,煮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感冒发烧者,柴胡应取大量,并可根据病情日服4次,以得汗为度;恶心呕吐者,服药量不宜过大。


【方证提要】往来寒热,或疾病休作有时,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或发黄,或腹痛,或咳,或心下悸,或渴,或郁冒者。

【加减与合方】

(1)咽喉或食道异物感,痰多或多涎者,合半夏厚朴汤。

(2)口干眼干、渴不多饮、小便不利、腹泻者,合五苓散。

(3)面色萎黄、腹痛、月经量少,合当归芍药散。

(4)发烧迁延不愈,自汗者,合桂枝汤。

(5)咳嗽痰黏,伴胸胁苦满及心下压痛者,合小陷胸汤。

(6)烦热而关节疼痛者,合栀子柏皮汤。

(7)淋巴结肿大及淋巴细胞增多者,加连翘30g。

(8)咳喘病迁延不愈,咯少量白黏痰者,加干姜10g,五味子10g。

(9)咽喉疼痛者,加桔梗10g。

(10)皮肤过敏、身痒、目痒、头痛者,加荆芥15g,防风15g。

⑧白虎汤

经典的阳明病方,传统的清气分热方,具有清热、解肌、除烦、止渴、止汗的功效。现代研究提示能解热、抗炎、镇静、降糖等。适用于以恶热、自汗、大渴、脉滑而厥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石膏一斤(碎),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经典方证】伤寒,脉浮滑。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

伤寒,脉滑而厥者。


【推荐处方】生石膏30~120g,知母30~60g,生甘草10g,粳米50~100g。以水1100mL,先煎石膏30分钟,入他药,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40分钟,以米熟汤成为度。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方证提要】恶热、自汗出、脉浮滑者

【加减与合方】

(1)消瘦、口渴、食欲不振者,加人参10g。

(2)关节疼痛、汗出、怕风者,加桂枝15g[47]。

(3)关节疼痛,口中黏,舌苔厚腻者,加苍术15g。

(4)甲亢、肺炎、感冒等见多汗、脉滑者,合小柴胡汤。

(5)流感、肺炎等见项背强、烦躁者,合葛根汤。

(6)脑干脑炎、脊髓炎等见多汗、脉滑者,合续命汤。

(7)糖尿病、皮肤病、夏天感冒见腹泻、多汗、口渴者,合五苓散。

(8)银屑病、猩红热、发斑见舌红、皮肤红者,合犀角地黄汤。

(9)温热病神昏、苔厚黄者,合大承气汤、黄连解毒汤。

【注意事项】

(1)白虎汤证有不同的类型,临床不应被“白虎汤四大”(大热、大渴、汗大出、脉洪大)所局限。四大证不必悉具,但见一证便是。

(2)皮肤黯黑者、黄肿者、满面红光者慎用。脉沉细,口不干渴,恶寒无汗者,忌用。

(3)本方中粳米不可缺。“米熟汤成”是煎煮时间的标准。黏稠的米汤有助于石膏微细颗粒悬浮,增加汤中无机元素的含量。

⑨三承气汤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病变中心是以胃为主,故治疗需要“调胃”;小承气汤证病变中心在小肠,故名“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证病变中心在大肠,故名“大承气汤”。

未完待续...

图片
本文为《黄煌经方使用手册》读书笔记摘抄,内容仅供养生参考,有病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