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连汤治疗神经性呕吐验案

 灵兰小草 2024-02-11 发布于山西


  医案:孙某某,女,42岁,反复呕吐1年余。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呕吐胃内容物,呕吐物初为食物,后为痰涎,每3~4日呕吐1次,经治疗可缓解,但不治疗则呕吐。曾多次在某医院住院及门诊诊治,查纤维胃镜,B超(肝胆脾),钡餐,头颅CT等均无异常,诊断为“神经性呕吐”,每次发作均以50GS20ml vitB60.1静推或静滴方可控制,但过数天后复又发作,如此反复,几近年余,病者痛苦不堪,乃求诊于中医。

  脉症:呕吐胃内容物或痰涎,甚则饮水即吐,或呕吐绿色胆液,胃脘疼痛,食后腹胀,大便稀溏,日行1~2次,厌油,精神差,小便清,心烦难寐,口干不欲饮,无畏寒发热,舌质淡红苔黄白腻,脉弦数。

  诊断:上热下寒,胃失和降。

  治则:清上温下,和中降逆。方用黄连汤加味:

  川黄连6g,干姜6g,法夏12g,炙甘草6g,党参15g,桂枝6g,大枣5枚,瓜蒌壳10g,白术10g,栀子6g。

  服上方3剂后,呕吐止,再进5剂,诸症悉除,继服上方加减15剂,随访1年未曾复发。

  按:

《伤寒论》173条谓:“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本案以呕吐为主症,兼心烦难寐,口干苔黄,脉数,是为热邪在上,胃气不降,上逆而作呕吐;胃脘疼痛,大便稀溏,厌油,舌淡苔白腻、脉弦,是为寒邪在腹,脾气受损,寒凝气滞,经脉不和,故腹中疼痛;黄连汤清上温下,和胃降逆,用之本案,颇为合拍。本方寒热并用,以黄连之苦寒,清在上之热;干姜之辛热,温在下之寒;桂枝辛温,宣通上下;党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恢复中州升降之机;半夏降逆和胃而止呕。胃气一和,则呕吐腹痛自除。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去黄芩之意,在于远寒,加桂枝之旨,使其温通上下而降冲逆。盖半夏泻心汤偏于苦降,而本方偏重于辛开,但亦不离和解之法。正如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少阳方总论》谓:“黄连泻心胸之热,姜桂去胃中之寒,甘枣缓腹中之痛,半夏除呕,人参补虚,虽无寒热往来于外,而有寒热相搏于中,所以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仍不离少阳和解之治法耳。此证在太阴、少阳之间,此方兼泻心、理中之剂。”以此思之,颇得黄连汤证治之真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