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释读统一哲学 8—10

 徐树爱 2024-02-12 发布于湖南

2024-02-01 10:51

释读《物演通论》(8)
——1.3 大声说出 我爱真理

    弗洛伊德在自己的精神分析学论著中,有关人和人之间的心理感应,是小心翼翼的提出的。至今,这种心理感应现象已经得到充分的实验检测,得到了人们普遍的认可。不仅在亲情血统之间,包括知己朋友,甚至人与动物宠物之间也有这种心理感应。这种感应是超时空的,是即时感应,也有预知的感应现象存在。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心理学家或哲学家,既然发现了真理,就不必小心翼翼,应该大胆地说出来。
    王东岳先生在自然存在第三节里,初步说到自然存在与精神存在,与社会存在,应该是”一体三面”的。他也是小心翼翼地提出了这种发现,他说自然存在与精神存在“可能”是一体的。“因为一切精神现象应该也属于自然现象之一种。”然后,他还小心翼翼地加了括号,补充了一句:“当然,目前这还只是一个有待证明的假设。”
    我认为这种发现意义重大,这种三面一体的“统一哲学”标志着盲人摸象的时代就要结束,分庭抗礼,分流抗争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哲学,到了“分久必合”,偃旗息鼓,化干戈为玉帛的时候了。就如光的波粒二象性,哲学的唯物与唯心,主观唯心与客观唯心的壁垒,正被“统一哲学”打开。
    王东岳先生在这个章节里继续考察了黑格尔的《逻辑学》,继续推敲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逻辑与非逻辑的关系。他认为“必须从逻辑中的存在找出存在中的逻辑,即找出存在自身的逻各斯。逻辑何以会存在”。不是逻辑内容决定逻辑形式,也不是逻辑形式规定逻辑内容。就如存在与非存在的对峙,不是存在与自身包含的非存在因素的关系,也不是与逻辑思维主体的对峙关系,而是在主体与存在自身以外的非存在关系。正是这种非存在决定了存在。
    同理,正是逻辑内容逻辑形式和逻辑对应的存在之外的非存在,或非逻辑决定了逻辑的产生、存在和有效性。非逻辑或前逻辑的东西决定着逻辑学的存在。“此项起始于自然哲学的追问,有望对逻辑学、哲学乃至一切人文现象给出一个坚实的说明,虽然此项坚实的说明却反而终于给出了一个虚弱无比的说明者”。
    我觉得,王东岳先生的“统一哲学”不必要这样低调或怯懦,哲学应该自信地完成自己的事情。靠宗教意识和体证能把握的境界,科学实验是无法企及的。而哲学所能企及的境界,也是宗教和科学力所不及的。就如政治解决不了艺术作用能解决的问题。科学理性也解决不了宗教问题。哲学的问题还应哲学的自立自强解决属于自己的问题。
    学一学“哭泣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独立自由,爱真理胜于爱王位。学一学苏格拉底,坚持空仓自己,不懈地追求真理,做人类的一只无畏的牛虻。对真理的发现和热爱,应该大声说出来,哲学的思考或梦呓比艺术更要惊世骇俗,才不负自身的使命。

2024-02-09 09:21

释读《物演通论》(9)
——1.4 相对性存在萌动新哲思

    王东岳先生这个章节开始了新哲学的萌芽,只在章节的最后,点到了“此乃存在的相对性之真谛,也是存在的统一性之根源。但不是存在的根源”。
    所以,这里还要提到“存在的根源”,或逻辑的开端,存在的开端。说到逻辑开端,黑格尔表述晦涩难懂,不如老子的来的简洁明快。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也就是说,这个“道”不是平常的“道”,不是孔子儒家的伦常之道,不是自然科学的物理之道,不等同于万物的规律。这个开端不是“常道”而是“非常道”,不是“存在”,而是“非存在”。正是非常道产生了常道,非存在产生了存在,非逻辑产生了逻辑。
    就以《道德经》的开端,即“非存在”作为新哲学的开端吧。 在“非存在”之后,我们再谈论“存在”,即王东岳先生的“相对性的存在”或“存在的相对性”。他把它称为“衍存”,在相对性存在这里,“存在只能相对于存在而存在”。它就是巴门尼德的“一”,“存在是一”。也就是老子的“道生一”的“一”。也是王东岳先生自然存在、精神存在,与社会存在相统一的基础,即新的统一哲学的基础。
    “一”中,萌动了王东岳先生的新的哲学思考,开始了大自然的生动活泼的生长历程。他说,这个“一”,即“相对性的存在”,“表达为在纵向上的层层相依和步步分化”,“存在相对于存在而衍存”,成为“自发存续或物存实现状态”。“只有存在的相对性或相对性的存在是绝对的”。
    王东岳先生说的“相对性的存在”,在黑格尔那里就是任何事物都是“中介物”,空间上,时间上,每一个点都是来源有自,都是由彼到此,由此到彼的。每一个点,都是相对的存在,都是中介物的结晶,又是另一个中介物的开始。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黑格尔举例说,他之所以今天站在了这讲台上,是因为昨天他从别处来到了柏林,一步一步来到了这里。他的每一步,都是有中介的,都是“中介物”。

2024-02-12 16:02

释读《物演通论》(10)
——1.5 宇宙构件及万物衍存

    对于宇宙统一性的思考,意味着人类已经挣脱生存功利的束缚,绽开了哲学思维之花。这是宇宙统一基础上衍存的必然结果。
    庄子说“通天下一气尔”。古希腊的哲人泰勒斯以为“水为万物之源”赫拉克利特以为万物是“火”的流变。柏拉图认为万物是“理念”的“分有”。亚里斯多德的“质料”与“形式”。直到科学时代开启了原子核能,直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霍金的理论物理,总以为以为宇宙有统一的基本“构件”。
    人类对宇宙“构件”或宇宙万物统一性的探究,一直以多种文化方式,巫术的宗教信仰的艺术的科学实验的,包括数学思维和哲学思维进行着。王东岳先生的《物演通论》,又在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上,启发我们继续思考和探究宇宙万物的统一性问题,万物衍存的进化或递减递弱问题。
    美国科学家诺尔曼因为发现了夸克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说:“夸克是所有物质最基本的基石,所有物体都是由夸克和电子组成,只不过数目有多有少。即使是美洲豹这种古已有之的力量和凶猛的特征,也还是一大堆夸克和电子”。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概念。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发现并提出了测不准原理。1964年,海尔曼提出夸克模型。然而,夸克也是多形态(六种形态)多种层级能级多种颜色的微观存在,其与胶子相互作用,和微观世界的四种力——所谓“色动力”要比“电磁力”复杂的多。

自然科学家以高等物理实验,沿着物质无限可分的导图,到了量子层面竟然是测不准原理产生。竟然是越来越接近混沌与空无,因为这里没有空间方位,没有时间,没有稳定准确的质量,甚至可以说,到了这个层面,物质竟然不存在了。入微的境界里,会让人越来越相信芥子可纳须弥山,无限多维的大千世界是可能存在的,而坚实的物质本来是空无的。寻找宇宙构件,力图一劳永逸,只是人类一厢情愿的妄想。
    有史以来,人类以艺术的想象来把握世界。以巫术和宗教的体证探究和想象来显示宇宙的真相。以哲学思维来抽象万物万象的普遍性。以无穷小的数学理性推理,追寻物质宏观世界围微观世界的极限。以物理实验和理论物理的想象来扫描判断宇宙宏观的形态和生灭过程,以持续的实验入微微观世界,不仅找不到可以安身立命的方舟,反而一再颠覆了人类生存的经验认知。
    当中国先哲和古希腊哲学家们设想宇宙万物的“基本粒子”,或“基本构件”时,在发现的“基本粒子”时,又很快发现它们的不同,或者说,宇宙的宏观世界,中观世界和微观世界,都是“毕同毕异”“方生方死”。“万物归一”和“万物一系”只是人类的概说和一厢情愿的思维方式的设定。
    在上述的认识基础上,加上王东岳先生的“粒子进化”“原子进化”“分子进化”和“生物进化”以及他的新的统一哲学的观点,对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衍存”的认识,在历史积淀的新高度上,才会出现别有洞天的新的认知境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