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闻一多与端午考

 人和月 2024-02-13 发布于湖北

图片

端午,本名“端五”,亦名“端阳”、“重五”、“重午”。《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仲夏端五,端,初也。”唐以前,夏历每月初五皆可称端五,但作为民间节日,一般指五月初五即“重五”。

关于端午节,我们的同乡、学者(当然还是诗人、斗士)闻一多先生作过系统严密的考证,我们可以将他的《七十二》、《端午考》、《端节的历史教育》、《屈原问题》等几篇文章联系起来读,对准确地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风俗演变大有帮助。

先来谈谈五月初五即“重五”的数字意义。古代,一些数字衍生出许多先人在认识自然、宗教、政治社会上的特殊意义。在以十为足数的系统中,五是半数。在天干地支中,“午”、“戊”也都居中。金木水火土,五行成为人们最基本的自然概念。闻先生还从“五龙”之说考证了“五”的意义。他引用《鬼谷子阴符篇》:“盛德法五龙。”陶弘景注曰:“五龙,五行之龙。”这是从龙图腾崇拜和五龙治五方的传说而来的。五龙中,四条子龙(金木水火四行)各治东南西北一方,父龙(宫龙)居中央而为共主,“五”也就被赋予了帝王的神圣尊荣涵义。所以,初五日就成了敬畏龙的日子,而“重五”日则更是祭龙的盛大节日,也称为龙节。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民间有凭吊介子推、伍子胥、曹娥女、屈原四说。介子推不仕晋文公在首阳山抱木而被烧死,凭吊者以北人居多;伍子胥有大功于吴而却为吴王沉江,孝女曹娥盼父归七日不见乃投江,凭吊二者以吴越人居多;屈原则为旷世奇才和忠臣,凭吊者虽初以荆楚人居多而后延至整个中华民族。但这四说,都不是端午节的真正起源。闻先生认为,作为民间节日的端午,其起源应为春秋时期的越吴之地,后溯江而上延至荆楚流域,再北上至中原。春秋时期,越吴之地刚行开发,人们敬畏鱼虫水兽,断发纹身,舟造龙形,并向水中掷以虫食,祈福消灾。后来(秦汉以后),端午风俗传至荆楚之地则更为兴盛,人们认为端午之俗是为了凭吊屈原。有《续齐谐记》为证:“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常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仍以五彩丝约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彩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无论是介子推、曹娥女,还是伍子胥、屈原,四人皆是忠烈之人,尤以凭吊屈原之说最为普遍。把凭吊忠烈之说作为端午节的起源来看待,虽是误传,但闻先生认为,不失为人们以假而现真。端午之俗,虽始于人们为生存而与水患水怪抗争,但后来却升华为为了生命的尊严而敬仰。我们作这样的理解更为合理。

现在,端午节的民俗表现最突出的是吃粽子、赛龙舟、挂艾枝,皆为对古时端午节习俗的继承和发展。粽子常以菰叶包裹,并以五彩丝缠缚,外形有棱有角,而内芯却洁白高贵。五彩丝者,实始于古时对龙的图腾崇拜,先为断发纹身,后来发展为用衣着饰物代替,江南女子有臂缚五彩丝之俗,食物器用皆有体现。龙舟竞渡,水乡之民本有舟雕龙形之俗,竞渡之时,水手衣着饰物皆与龙有关,五色斑斓,鼓乐震天,欢呼雀跃,成为水乡民间将娱乐和竞技结合起来最为壮观的项目。至于门楣挂艾枝,表面上看是祈福消灾,实有夏至之时驱除蚊虫毒疫之功效。

端午节来临之时,我们检讨民俗文化,不难发现其中许多有其合理甚至优秀内核。国家已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优秀民族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日。其中的端午节,不仅已是全民族的传统节日,于我们这个荆楚之地、鱼米之乡来说,不啻为一个爱国爱乡教育的极好契机。同乡闻一多先生七十多年以前的研究,我们既感自豪和敬佩,但更多的是要承担起弘扬和兴盛端午节的文化责任。(仲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