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脊兽:独特的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

 泽霖文史 2024-02-13 发布于北京
脊兽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们被精心雕刻并放置在房屋、宫殿等建筑物的房脊上,赋予了建筑物独特的艺术韵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建筑中屋脊两端的鸱吻

古建筑中脊兽的历史发展

脊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建筑上已经开始出现鸱吻,位于房屋正脊的两端。最初,它们被称为鸱尾,“鸱”是一种鸟,“尾”是指尾巴状。随着时间的推移,宋代建筑逐渐定型,《营造法式》开始规定脊兽的出现。明以前,除了皇家建筑之外,其他部分建筑也可以使用龙纹。然而,明代以后,除了皇家宫殿、园林建筑和敕建的寺庙建筑之外,就不允许使用诸如龙、凤等脊兽了。从此,龙、凤等脊兽成为皇家建筑的专属装饰。到了清代,脊兽作为官式建筑上的装饰和制度最终成熟、定型。
脊兽
不同的建筑等级,脊兽的数量并不相同,以奇数为主,最高的数量是九,因为九是阳数的极数。在明清时期,皇家建筑上的脊兽数量最多是9个,比如故宫的乾清宫、保和殿等。然而,有一个特例,那就是故宫的太和殿。太和殿的脊兽比乾清宫多了一个,在最后加了一个脊兽——行什,共十个,这与通常理解的阳数的极数并不一致,表示“十全十美,至高无上”的意思。这不仅展示了太和殿的特殊地位和独特风格,也进一步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太和殿的脊兽

故宫太和殿脊兽的由来、名称及顺序

以太和殿为例。太和殿又称“金銮殿、至尊金殿、金銮宝殿”,矗立在紫禁城中央,是紫禁城中最大的殿宇。太和殿是中国现存规制最高的古代宫殿建筑,是皇帝举行重大朝典之地,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太和殿的屋脊上,安设着十个脊兽,这些脊兽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太和殿的脊兽最早出现在明朝。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工艺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脊兽作为一种建筑装饰,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宫殿、寺庙等大型建筑上。太和殿作为明朝的皇宫,自然也少不了这些独特的建筑装饰。
排在脊兽前面的骑凤仙人
在清朝时,太和殿的脊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清朝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建筑艺术和工艺在继承明朝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在这个时期,太和殿的脊兽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在造型和工艺上也更加精致和丰富。
太和殿的脊兽从“骑凤仙人”身后,依次往上分别是龙、凤、狮子、海马、天马、押鱼、獬豸、狻猊、斗牛和行什等十种形象。需要注意的是,排在第一位的那个形象是“骑凤仙人”,也叫“琉璃仙人”“仙人骑兽”。无论叫什么,总之它是不算入脊兽中的。

故宫脊兽的文化内涵

太和殿的脊兽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龙和凤这两种神话动物。龙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和权威,而凤则代表着美好的吉祥和和平。在太和殿的脊兽中,龙和凤的形象被大量使用,寓意着皇家的至高无上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此外,狮子被视为勇猛威武的象征,可以驱邪避灾;天马则代表着皇帝的威严和权力;海马则寓意着皇家的富贵和荣耀;押鱼则是海中神兽,能兴云作雨;獬豸是一种神兽,能辨别是非曲直;狻猊原为狮子汉语的古称,后来在明代变成神话角色,龙生九子的其中之一:形如狮,喜烟而好坐,所以一般会在香炉上出现,随之吞云吐雾;斗牛则是传说中的虬龙,是一种吉祥物;行什是一种像仙鹤的神兽,能引来凤凰。
可见,这些精致的脊兽在中国古建筑中,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展现着中国文化独有的魅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