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临摹到创作转换的7种方法和3个建议

 鸿墨轩3dec 2024-02-21 发布于内蒙古
2019-04-22 18:01·书艺课堂

文 | 书艺课堂 (ID: shuyiketang)

著名书法家邱振中先生在一次访谈中说过:“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既要有传统中核心的东西,又要有传统中没有的东西。——当然,要在作品中感受到'传统中核心的东西’和'传统中所没有的东西’,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在当下的学书现状中,许多学书者临摹数年、十余年甚至数十年,临摹技巧极为精熟,然一提到创作就发怵,一提笔写创作,水平就“飞流直下三千尺”,如决堤般全线崩塌。

这就涉及到临摹到创作的转换问题。虽然也有人提出,“书法不存在临创转换,这是当代出来的一个怪现象……”。但其实,书法从临摹到创作,是书法生命脱胎换骨般新的飞跃,它需要在传统的筋骨之间注入新的血脉。邱先生的这句话实际上就是对学书者从临摹到创作转换的极佳的导向和明亮的灯塔,即牢牢抓住'传统中核心的东西’进行入门和修习,以此去开拓'传统中所没有的东西’去蜕化与升华。这一修一升,正是临创转化的自然过渡。

王铎的书法日常就是“每日写一万字,自订字课,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五十年终日矻而不缀止。”这种临摹与创作之间毫无阻滞的状态是每一位书者所希冀达到、孜孜以求的,那么从临帖到创作的转换方法都有哪些呢?

▲ 王铎临《兰亭序》

▲ 王铎《致李年信札》

▲ 王铎《枯兰复花赋》

1 集字创作法

集古字创作的方法多用于初学者,属于半临摹半创作

临摹字帖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对碑帖、墨迹的临摹来掌握笔法、字法、章法。而集字创作的方法,将字从碑帖中挑出,打乱原迹顺序进行重组,一方面既可以检验我们对笔法、字法、章法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又通过集字创作的方式更加深刻地了解临摹的重要性,强化对于碑帖整体气息的把握。

集古字创作法可以使初学者较快地进入书法创作的状态,增强创作的信心、兴趣和积极性。

▲ 赵孟頫书体 集字创作

▲ 欧阳询楷书 集字创作

▲ 颜真卿楷书 集字创作

(注:现各大书画、美术出版社都有各种经典碑帖的集字收录和创作)

2 模仿组字法

这种方法具体来讲就是对范本中没有出现的字,按照原碑帖的风格特征,选取符合字法结构和章法规律的字或者偏旁或者局部,重新进行组合。

章法形式上,就直接参照原碑帖的某一局部即可,可以是两字的字组,也可以是三个或五个,也可以是一纵列。如果出现原碑帖中找不到合理的字组元素的情况时,也可以选取与范本风格相近的碑帖,从中选取合适的字加以模仿。

(注:章法布局可以直接参照经典作品的布局安排,如行书创作套用王羲之《丧乱帖》或王珣《伯远帖》,撇开字的内容和写法,参照此帖字的大小、墨色、字间距、行间距、空间布局、开合关系等。)

3 填补空白法

填补空白法,形象一点讲,类似于英语卷子中的“完形填空”:即按照从易到难的原则,依次遮住原作的某几个字,某一行或是某一个段落,然后进行补字、补行、补段的练习。开始阶段可以做补原作内容的练习,再高一个阶段可以做空白部分补任意内容的练习,补白以后要检查填补部分笔法、字组、行、段落等因素与原作的相似度。

▲ 米芾《苕溪诗帖》

▲ 米芾《蜀素帖》

(注:刚开始可以标出它们的字轴线,字组轴线以及行轴线。)

以上三种方法都属于书法创作中“模仿式”的创作方法,书者个人的自由性和主观精神较少,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字字独立,或是牵丝、或是映带、或是意连,就是要有意识的强化字组的概念。这样可以大大增强书写的节奏感,丰富书写的表现形式。

4 深入挖掘法

所谓“深入挖掘”,就是对某一经典碑帖穷尽形式的去变化。例如,以不同的墨色临写同一经典作品,淡墨、浓墨、蘸墨等,在变化中深化书法作品中墨色变化的丰富性及其对风格形成影响的理解。又如,以不同的速度节奏对经典作品进行放慢(各段线条内部速度均放慢)、逼近(逼近原帖速度,尽量不做明显的速度改变)、加快(节奏加快,速度变化强烈)等节奏转换的练习,感受不同节奏下线条质感的变化。

5 风格转换法

对单个书家:选择同一书家不同时期的某两件经典作品进行风格转化的练习。如对米芾不同时期作品《蜀素帖》与《苕溪帖》进行转换练习。

对几位经典书法家整体风格的综合理解与把握基础上,不要单一局限的站在某家某派的立场之上,不单单从古代某一家身上加以发挥,而是要观念独到,多家组合,选择不同书家的作品进行风格转化练习。如用颜真卿《祭侄文稿》的风格创写《集王羲之圣教序》。

(注:一定要把握好不同碑帖、不同书家之间风格的共性与特点)

6 书体转换法

孙过庭《书谱》中说:“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简而便。”言简意赅的指出了各种书体的核心特征:篆书作品崇尚写得委婉而通 畅,隶书作品要求写得精刻而绵密,草书作品可贵的是写得流利而舒畅,章草作品一定要写得简约便捷。我们在从临摹到创作的过程中,也可以将各种书体典型的特征进行整合,如草篆,以篆书笔意入隶书,以行草笔意入魏碑等等。

▲ 赵宦光 草篆

▲ 邓石如 以篆入隶

▲ 孙伯翔 魏碑作品

7 创作临摹法

基于当下电脑、手机的不断普及,人们已经习惯了打字而不再用毛笔钢笔写字的现状;再加上书法作为一门高度发展成熟的艺术,无论是形式语言或是笔墨语言,前人都已做了充分的挖掘,我们时下再想有自出新意的创作实在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从临摹到创作的转换,如何转,向谁转,怎么转,确实是一个极高难度的命题。

书法史上每一位成功的书家,他们都是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笔墨语言。经过以上从临摹到创作转换的所列方法后,书法学习的最高境界便显现出来——书写自己。这个阶段不妨尝试创作临摹法,即以创作为导向,辅之以临摹。

在自然的书写状态下创作,如果在书写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有什么写得不好的地方,就找古人的字帖去临一下,临了几个字就拿出来用,就记住,以后应用到自己的创作里。如此反复类推、积累。临摹的状态是“无我”,而创作的状态是“有我”,书法创作的最高意义是彰显自我,这需要不断地、不竭地从“无我”状态中汲取营养

创作的转换,除了上述所列具体的方法途径之外,还需要方法之外的功夫。

一、传统功夫的锤炼

临摹是进入书法艺术世界的必经之道。书法讲究传统甚至可称为是“体统”,它包括出处、源流、取法。而从临摹到创作的转换,转的成功与否建立在临摹功底的绝对深厚与扎实的基础之上。对于临摹范本的点画、结构、布局、大小、长短、粗细、曲直、方圆都要深入细致。

二、审美能力的提升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说:“美不但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反过来,它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提高生活的境界和意趣。它的力量大了,它也可以倾国倾城。”书法审美的意义就在于培养出对于书法语言的敏感度,使得书法语言获得理性之中,融汇了感性、诗性、智性乃至于神性的多重美感。

鉴赏界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大致是说王国维好收藏古玩,有一日得意洋洋地请溥仪欣赏,不料溥仪一眼就看出都是假的,王国维不服,讲了一堆鉴别古董的理论知识,溥仪四两拨千斤地说:“你说的那些个理论我不懂,我只知道这些物件儿跟我从小在宫里看到的不一样。”王国维便哑口无声了。溥仪靠的就是自小耳濡目染熏陶出来的“审美感”。

而书法审美能力的提升,端赖于三种途径。

1、熟观古人碑帖。黄庭坚在《论书》说“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凡作书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在知识信息大爆炸、数字传媒高度发展的当代社会,大量熟观古人碑帖已是极为容易。但一定注意,要带着思考去“读帖”。

2、看真迹与看展览相结合。谢稚柳先生鉴定有“望气”之说,这绝非故弄玄虚。尽管网络和书本上的图片极为精美,但原迹所带给人的震撼力、感动、启迪与启发是无可比拟的。在观看真迹的过程中,深刻体会领略“风神”,提高书法审美力。

3、以人文修养渗化。书法的审美能力可以在文学、哲学、史学、文字学等浸淫中慢慢发酵提升,这些修养往往会在书家创作时以灵感的形式迸发出来,而正是那点睛的数笔,恰恰决定了一件书法作品的层次与格调。

▲ 上海博物馆 董其昌大展现场图

三、人文修养的扎实与深厚

黄庭坚在他的书论中讲,“学书须胸中有道义,有广之以圣贤之学,书乃可贵。”优秀的书法家往往有其独特的方式去理解这个世界,他们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建立起一个思维框架,正是这个框架决定了他的书写价值是否“可贵”。而人文修养从某种程度上讲,为这个思维框架的建立、调整和修复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这个支持作用,我们很难在书法中用实际意义的价值去衡量和判断,但临摹到创作转换成功与否,或是转换层次的高低,起决定作用的,恰恰是人文修养、知识涵养等“道”的层面。

倪瓒绘画讲“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书法的至高境界的创作,亦是在看似不经意的书写中实现的。但这个“随意”,是融会了技巧、想象力、书者精神生活以及人文修养,凝聚而成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