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内蒙古|钟志诚:青城之约

 北疆网络文学 2024-02-22 发布于内蒙古

原创作者:钟志诚|内蒙古

呼和浩特,蒙古语“青色的城”。“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脍炙人口的《敕勒歌》讲述的就是呼和浩特千百年前大美辽阔的草原风光。呼和浩特为什么叫青城,我也不清楚,不过呼和浩特当下的自然景观的确非常漂亮,夏天时节,到处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与江南水乡并无二样,比如,近年来建设了许多街心公园,青城驿站就及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同时,30度以上的天气在呼和浩特超不过二十天,是一个理想的避暑胜地。冬天,背靠大青山,植被茂密,银装素裹,在市周边还建有好几个滑雪场和冬季主题公园,人们尽情的享受着冬日冰雪奇缘的魅力。
在呼和浩特,本地人平时把呼和浩特市称之为“呼市”。话说回来,我既不是老呼市人,也不是新呼市人,我自认为我应该算得上是呼市本地人,因为,我在呼市已经工作生活了四十多个年头,在吃、穿、住、行、说上已经与老呼市人没有什么区别,真有两天不吃羊肉心痒,一周不吃烧麦嘴馋。其实,老呼市人从根儿上说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呼市人,早在明清时期,许多山西人迫于生计(当时也有河北陕西的穷苦人家),背井离乡从山西偏关一带或是更远一些的地方迁徙来到了归化城谋生,呼和浩特那时称“归化城”,一个人带一家人,一家人带几家人,慢慢的在归化城扎了根,几代过后就变成现在的呼市人了。那个年代从山西往内蒙的人口大迁徙被称作“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歌曲《走西口》非常真实鲜活的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背井离乡外出谋生计,养家糊口的现实场景。所谓走西口,是以山西“杀虎口”为界,只有走出杀虎口,才算真正意义上的走西口。电视剧《乔家大院》讲述的就是晋商乔致庸走西口来到内蒙古包头,以做豆腐、卖豆腐为生计,最后成为山西一代晋商的发家史,也是千千万万个走西口人的缩影。在呼和浩特大召广场前的《塞上老街》和御泉井也可见归化城往日的辉煌景象。
清朝时期的西口应该泛指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河套地区沿黄河以北,乃至蒙古国的乌兰巴托等地域。走西口是一个时代背景下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历史进程的有力见证,走西口的人们将关内的农耕文化,饮食文化和其他汉文化带到了关外,给关外带来了大发展,大繁荣,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在呼和浩特地区汉文化与蒙古族文化有了大融合、大交流的平台,水乳交融,繁衍生息,不断繁荣和发展了蒙古族文化,最终形成了今天无可替代的独特魅力的青城文化。
青城是个魅力之城,青城是座文化底蕴厚重之城,青城处处是风景,青城处处有人文。从南到北,从东往西,有看不够的美景,讲不完的故事,尝不尽的美食,要写、要讲、要介绍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呼和浩特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寺庙,有知识库量丰富的博物馆、文化馆。在滨河南路大黑河之畔,就屹立着一座气势恢宏,文化底蕴厚重,具有民族团结象征意义的“昭君博物院”。“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这是前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同志参观完当年的《昭君墓》后即兴题写的一首诗,也是对王昭君出塞所做出的伟大贡献的充分肯定。王昭君不仅仅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我自认为她更是一位杰出的和平使者、文化使者和具有远见卓识的女政治家,在那朝那代,那样的背景条件下,她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蒙古族儿女,把中国江南汉人的农耕、养蚕、纺织、刺绣等事关百姓民生的技术带到了塞外,用超人的智慧,大大改变了塞外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造福一方,富甲天下,她为世代百姓和平友好,安居乐业,边疆稳定,为中国历史上的中华民族大融合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呼和浩特还有一位为民族团结和平稳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她就是清朝康熙皇帝第六女和硕恪靖公主。和硕恪靖公主为了稳疆固边,民族团结,国家永久和平,奉旨下嫁给漠北蒙古喀尔喀部土谢图汗的孙子敦多布多尔济。现座落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的公主府就是这一伟大历史事例的有力见证。
青城是座美食之城。在呼和浩特市好吃的美食多得数也数不过来。格日勒阿妈的奶茶香飘四溢,手扒肉、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纯奶食品样样令人窒息。大召削面精道、面软、味儿浓、价廉物美,闻名遐迩,一座难求。道北羊杂碎纯粹、细腻、有嚼劲,吃一次香两次,百吃不厌。回民网红街“宽巷子”商铺琳琅满目,应接不暇,回民的传统小吃焙子、油香、馓子、果条、糖饼、麻花儿、开口笑、蜜麻叶、江米条应有尽有,只要你的肚子能放得下,吃一天恐怕都不会重样的。还有各色涮羊肉火锅火辣全城,那味道哇,好吃得不得了。
呼市人的味蕾是吃出来的,也是“惯”出来的。呼市人无论大人小孩习惯早上吃烧麦,喝砖茶。呼市人谈起吃烧麦来都津津有味,眉飞色舞。走在呼市的大街小巷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找到一家心宜的烧麦馆子。呼市的烧麦一两八个,个大皮薄肉厚,晶莹剔透,看上去就叫人流口水,老少皆宜,人人钟爱。烧麦在呼市也称“稍麦”“稍美”,不管叫什么人们一看便知。在呼市烧麦馆名儿可能有几十种上百种之多,但最有名气的应该是“德顺源”、“源玺源”、“老绥元”等老牌子传统烧麦。烧麦馆在呼市可能有几千家,大多是以连锁店为主,不管烧麦馆有多少,早上都是满满当当的挤满了人。烧麦馅有羊肉的、牛肉的、三鲜馅的,但最好吃的还得是羊肉馅烧麦,地道的纯羊肉馅加入大葱相拌,诱人的香味立马沁人心脾。周末,约上三五好友,或是和自家人一起,一早来到一个略微讲究点的烧麦馆,沏上一壶砖茶,夹上一碟小菜,盘中倒好老陈醋,再放入一勺用油炝好的辣椒面儿,一人来上一两蒸烧麦,如果饭量好的,觉得不够吃的话,再添上二两煎烧麦,大家边喝茶,边吃烧麦,边聊天,生活家长理短天南地北的,别提多惬意,多滋润了,幸福感满满的。
呼市人无论走多远,无论走多久,只要回呼市,下火车,下飞机,第一件事肯定是冲进一家烧麦馆美美的吃上一顿久违的烧麦。呼市人对烧麦的钟爱是很难用语言来形容的,这就是人们难以割舍的浓浓的乡愁。

钟志诚,1984年在阿拉善军分区政治部服役,现就职于建设银行呼和浩特分行。

主编:袁华年


【阿拉善文学】公众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