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 读李泽厚《美的历程》

 三个石头读书 2024-02-22 发布于广东

《美的历程》是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冯友兰

参考阅读:

关于生活美学的书籍,我想先谈谈李泽厚蒋勋朱光潜

蒋勋,由美术而及文学的审美视角、唠家常般的口语风格、深沉而谦逊的声音,吸粉无数。注重在文学审美过程中的个体人格的欣赏,及个体情感的抒发,在很多女性粉丝眼里,是知心大叔,是感性知音。蒋勋的“谈美”是娓娓道来,着眼生命的张力和情感的生发,偏重感性的审美体验,像一壶清酒,如月下独酌,感伤而不突兀。面对各种非议,蒋勋那句“记住美,忘了我”,彰显其胸怀和格局。

朱光潜的美学作品,既有理论的剖析,又有冲淡平和的静穆之美,他将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提倡“人生的艺术化”,在家国情怀之中,更重视对年轻一代的引导和化育,是美学和教育大师,他的文字,厚重而有力道,家国情怀和儒家士子的品德和功业,尽在字里行间。朱光潜的“谈美”则是层层递进,着眼美学的欣赏和美感的创造,以及两者的相互结合相互影响,兼具理性的审美解读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像一杯龙井,如春水煎茶,品道理而不生涩。

李泽厚,《美学四讲》系列里面,我最喜欢他《美的历程》和《华夏美学》。他学贯中西纵横古今,涉猎文学、哲学、历史、书法、绘画、雕塑、音乐等多个艺术领域,注重在艺术审美过程中逻辑、理论的严密。李泽厚的“谈美”,是广博而精深、是狂野而豪情、是直言不讳,带领读者在广义美学的世界里纵横捭阖、狼奔豕突。

读他的书,像吸食鸦片,欲罢不能。

常有人咨询,希望给一点选择书单的建议,我总是觉得有一点为难,一来本人才疏学浅,生怕露了怯;二来是因为阅读这件事情,个人需求和知识结构差异很大,同一本书对不同的读者来说,可能“吾之珠玉,汝之砾石”而已。

一本书,只要自己从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的,都是阅读的价值。

不过针对知识领域的书单选择,有一个原则是可以推荐的:那就是要选这个领域“纲举目张”的能够做“纲”的书,有这个“纲”,就有了系统性的结构思维,再按照“T”形读书法,一方面拓展知识的宽度,以至于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在某一专精领域里,挖掘足够的深度。

就像做一件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阅读,抓住了“纲举目张”能够做“纲”的书籍,自然而然会牵出各种做“目”的书籍,不断延伸去阅读就好了。

而今天这本李泽厚《美的历程》就是必须强烈推荐的中国美学史、文学史、哲学史、文化史方面的纲举目张之“纲”。

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配以精美的插图,就更具体地显现出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


远古图腾,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人首蛇身女娲和伏羲,那龙飞凤舞的图腾,以及原始歌舞和巫术礼仪,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逐渐发展成为礼(政刑典章)+乐(文学艺术)结合的艺术形式,这些正形成了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

青铜时代的美,李泽厚用了“狞厉”这样的字眼来形容,“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观念的结合,使青铜艺术散发着一种严重的命运气氛,加重了他神秘狞厉的风格”。太喜欢李泽厚的用词了,句句看着都新奇,没有人这样用,但句句都觉得形象贴切,这是他的功力。

先秦时代,我认为是最精彩的一个章节,“理性主义,正是它承先启后,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的文化一心理结构。就思想、文艺领域说,这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了它的对立和补充”。

李泽厚认为,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一条基本线索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以及其艺术意念。

喜欢写作的人,可以仔细读读李泽厚讲解诗经中的“赋、比、兴”,读读李泽厚评价先秦诸子百家的风格,他说“孟文的浩荡、庄文的奇诡,荀文的谨严、韩文的峻峭”,真是入木三分。

先秦理性精神之后,与他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成就,便是楚汉的浪漫艺术。这是一个琳琅满目的世界,艺术常常表现为神话---历史---现实三混合,文学走向了“赋”的高潮,工艺品极端精美、空前绝后,其风格“尽管粗重拙笨,却心胸开阔、气派雄沉”。

魏晋风度,随着两汉经学的崩溃,美学走向了体现门阀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一种真正思辨、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这个时代的美学基本特征:“人的觉醒”。

随之进入盛唐,从西汉宫廷皇室的艺术、魏晋门阀贵族的艺术和人的觉醒为特征,走向唐代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执着。这个时代“诗”达到了高潮,但李泽厚认为从封建美学的发展来看,“杜诗颜字韩文是集大成者”。

盛唐是广阔的眼界和博大的气势,中唐是退缩和萧瑟,晚唐则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兴致,逐渐向词过渡。

接着到了“宋元山水意境”,艺术的高峰从雕塑艺术转移到了绘画,并形成了中国化的美学特色——“气韵生动”。哲学思潮则出现了中国化之后的佛教:禅宗。

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明清的代表文艺则是小说、戏曲、版画,它从唐诗、宋元山水的襟怀、意绪,转变为描绘世俗人情,风格上走向复古、禁欲和感伤。从浪漫主义走向感伤主义,再走向批判现实主义。

短短200多页,将广博精深的中华美学高屋建瓴、鞭辟入里。既能纲举目张,又似面面俱到;看似举重若轻,实则举轻若重,尽显大家风范。

既从时间的维度上,帮助读者梳理了中华美学发展的脉络和演进的历史逻辑,又在文学、艺术、哲学、建筑、历史几大领域中穿针引线,纵横捭阖,真是过瘾。

读这样的美学之书,能记录、体悟其中的哪怕只言片语,便已觉得是尝到美学的饕餮盛宴了。这种阅读体验,即使引用陆机《文赋》中的一句来形容,也是绝不过誉的,那就是: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三个石头

2024.2.2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