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用六经辨证论治外感发热

 循天园 2024-02-23 发布于广西

通过系统学习张仲景《伤寒论》原文、六经八纲方证的经方理论体系并结合临床实践,发现治疗发热性疾病经方优势突出,现将辨六经、识方证、治发热经验总结如下。

经方概念源自《汉书艺文志》,其主要内容是知病位、病性,并通过药物来纠正机体病理状态达到治愈疾病,尚未有具体治法(汗、吐、下等)论述。至张仲景撰写的《伤寒论》,针对邪正交争后出现的临床症状,辨其病位、病性,将病位病性结合,形成六经辨证体系,并依据因势利导、就近排邪原则,创立病位在表,应用汗法治疗,病位在里,应用吐下法治疗,病位在半表半里,用和法治疗的法则。如果是阴证,则需要用具有强壮作用的温药亢奋机能,进而形成包含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纲辨证内容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对于发热性疾病,应用六经辨证,施以对应治法,做到方证相应,治愈疾病。

对于发热的认识,本文讨论的是界定为体温升高类疾病。“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是辨识表证发热的重要论述,即一般情况下,如果发热(体温升高),伴随恶寒,则为病发于太阳;如果体温不高,伴随恶寒,则为病发于少阴。

发热恶寒,为病在表,是太阳病的特征,应用发汗的方法治疗。虽曰太阳病,但恶寒明显,恶寒是太阳病特征性症状,故判别太阳病是寒证,治疗则需应用温药发汗,即后世所言辛温发汗解表法。治疗大法确定,如需进一步明确具体方证,还需结合患者是否汗出,辨其虚证、实证。如汗出、恶风,则为表虚证,桂枝汤为主治之方;如无汗、恶寒,则为表实证,麻黄汤为主治之方。

如果患者出现“发热而渴、不恶寒”或者“发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提示恶寒的表证已罢,口渴、怕热的阳明里热已成,病至阳明,热盛无寒,最怕热伤人体津液,需要用寒凉清热之药,去热保津液,白虎汤为主方。如果大热,且津液损伤明显,则需加人参于白虎汤,或直接用后世增液汤于白虎汤方中。如病情发展,燥热内结,出现“胃家实”“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则需大承气汤下热结以存津液。

如阳性病,病位不在表不在里,则为病在半表半里的少阳病,治表之汗法、治里之下法均不可用。此时只能用和解之法,祛邪于半表半里,小柴胡汤为主方,其主证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如果发热患者出现进食差、腹泻等,往往提示小柴胡汤证。

发热性疾病,三阳证多见,以上是三阳病及其常见典型方证论述,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还需结合伴随症状,调整加减用药,做到“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案一 太阳阳明合病

王某,女,5周岁。2023年11月29日初诊。主诉:发热5天,加重伴咳嗽3天。现病史:患者5天前出现发热,发热前两天,患儿无明显不适,当地医生看舌苔厚腻,考虑食积,给予口服小儿七珍丹治疗,服药后仍发热,又口服布洛芬混悬液退热。近3日症状加重,且出现咳嗽,发热时恶寒,四肢厥冷,无汗,身灼热,面红,服退烧药后汗出热退,肢体转温,进食差,腹满,小便正常,大便可。舌质暗红,苔厚腻,脉细浮。腹诊:腹部膨满,无压痛。

辨六经:太阳阳明合病。

方用麻黄汤加生石膏:生麻黄15g,生石膏80g,炙甘草6g,桂枝10g,炒苦杏仁10g。1剂,水煎服。加大米一把,泡两小时,煎药45分钟。煎出的药物分4次服用。服药后,盖被子取汗,微微汗出2小时以上,汗出热退,停后服。

12月2日家属反馈当天下午3点煎好药物,服用约1/4药剂,盖被,微微汗出。至晚上8点,体温38.2℃,继续服用1/4,一夜微微汗出,后未再发热。

案二 太阳少阳合病

袁某,女,5岁。2023年11月18日初诊。主诉:发热3天。现病史:发热体温均在38.5℃以上,最高39.4℃,反复口服布洛芬混悬液退热,每次药效持续约4小时,且不易汗出。就诊时发热恶寒,无汗,咳嗽,咽痛,咽后壁略红,纳可,舌尖红苔腻,脉滑数。

辨六经:太阳少阳合病。

方用麻黄汤、桔梗汤合方加玄参:生麻黄8g,肉桂6克,苦杏仁8克,生甘草6克,桔梗8克,玄参6克。新国标颗粒剂,2剂。取汗调护法同案一。

11月28日随访得知,孩子仅服用半剂的3/4,4小时左右汗出热退,后未再发热,亦未服余药。

案三 少阳阳明合病

王某,女,25岁,2023年12月3日初诊。主诉:孕29周,发热2天。现病史:发热,无汗,无恶寒,怕热,鼻塞,出热气,咽痒、咽痛,咽部痰阻感、灼热感,咳嗽,痰不易咳出,头痛,饮食二便可。就诊时患者已经口服布洛芬,汗出,舌边尖红,脉数。

辨六经:少阳阳明合病。

方用小柴胡汤去生姜、大枣合桔梗汤加生石膏、玄参:柴胡24g,黄芩10g,清半夏10g,桔梗10g,生甘草10g,人参10g,生石膏45g,玄参10g。2剂,水煎服。取汗调护法同案一。

12月7日随访得知患者服药1剂后热退、咽痛止,咳嗽缓解。

按案一患者发热汗出,体温下降为表证的特点。表证禁用下法,小儿七珍丹为攻下治阳明病之药,故而后来症状加重。就诊时患者有恶寒、无汗之症,说明病邪还在表,依然可以用发汗之法退热。又因患者发热之时,身灼热,面红,舌苔有热象,考虑合并阳明,故辨六经为太阳阳明合病。无汗发热恶寒,为表实证麻黄汤证,针对里热,加生石膏退热,故方用麻黄汤加生石膏。在应用麻黄汤时,麻黄剂量一定要大于桂枝,否则不利于汗出。关于这一点,经方大家胡希恕、刘渡舟均有论述,经方麻黄汤原方中麻黄、桂枝的比例为3∶2。中医发汗退热,必须重视取汗的护理方法:首先是温服。其次是盖被取汗,要微微汗出,约“一时许”即2小时。最后,中病即止,不必尽剂。否则,无汗不能愈病,过汗则伤及人体,中病不停药,则发汗攻伐人体之正气,变证百出。

案二患者无汗、发热、恶寒,辨为太阳病,咽痛为上热,考虑少阳病,故为太阳少阳合病。针对太阳病无汗、发热用麻黄汤,针对咽痛的少阳病,应用桔梗汤加玄参清热、利咽止痛。

案三患者发热、无恶寒为表证,而咽痛、鼻腔热的少阳病表现明显,怕热明显,考虑阳明病,综合辨为少阳阳明合病。辨方证时,考虑患者热证重,去生姜、大枣,加桔梗、生甘草、玄参、生石膏清热利咽止痛。

据观察,近期发热患者多有无汗、怕冷,实为太阳病,宜用温药发汗解表。如果患者伴随咽痛、烦躁等症状,略加对症治疗药物即可,且不可舍温药而全用寒凉之药。更不能见发热性疾病就认为是中医热证的错误认知,要依据客观症状,辨识六经八纲、确立治疗法则、处以的对方药、治愈发热疾病。

临床实践中发热,单纯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少见,多见合病、并病,要全面辨证,综合分析,治法有主有次,做到方证对应、治愈疾病。(马培锋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