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有的人会梦游、打鼾和失眠?|大脑不会好好睡

 HAINABAICHIAN 2024-02-23

本文字数4443,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脑子不会好好睡》

作者盖伊·勒施齐纳(Guy Leschziner)神经科主任医师,专长于睡眠问题,主持隶属于伦敦盖伊与圣托马斯医院的欧洲zui大睡眠中心,并服务于国王学院医院、伦敦桥医院、克伦威尔医院等多家伦敦医疗机构。擅长失眠、梦游、发作性睡病等多种疑难睡眠障碍的诊治,并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如《金融时报》、BBC 等)向公众介绍相关知识及故事。

睡眠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都非常重要。一个人的睡眠质量,会受到生活压力、焦虑水平、睡眠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失眠等各种睡眠障碍,也成为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长期打鼾可能降低智力;长期值夜班,提高患癌率……作为从业多年的睡眠科临床主任医师,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众多亲自诊治的病例 :睡梦中,人不但可能吃光冰箱,还可能睁眼开车甚至殴打伴侣;清醒时,也可能因为大笑而睡倒在地……而这些症状背后的机理,潜伏在我们每个人的脑子里。打开本书,你将同时收获阅读悬疑故事的快乐和指导睡眠健康的科学信息。

睡眠组成我们每个人至少1/3的人生,而我们对它却少有认识。人和动物为什么要睡觉?为什么会做梦?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人生阶段,睡眠模式有怎样的不同?睡眠中脑子内部上演着怎样的生化神经大戏?睡眠和抗氧化、防癌、抵抗心血管疾病和痴呆有怎样的关系?睡眠不足又会有怎样的急性及慢性危害?难受的“鬼压床”有没有破法?看似睡眠问题,背后竟然有神经损害、癫痫、抑郁等诸多原因?……种种重要问题,本书都会提供答案。

我们就来说说,最普遍的两个睡眠问题,梦游和打鼾和失眠

01
梦游的机制


在我们的印象中,梦游的人可能会在家里晃荡,顶多把还没睡的家人吓一跳。之前看过一个电视,梦游看起来很可怕,因为它在梦中任何情况都会发生,比如拿刀砍西瓜。作者就在书中说,他接待的梦游患者的经历要更加离奇,有的人在睡梦中用刀割开了自己的手腕,有的人没穿鞋子光脚走出了好几里地,还有一位患者在睡梦中骑了几公里的摩托车,自己却完全不知道。从医学的角度来看,要怎么解释这些病例呢?人们是怎么在深度睡眠中做出行走、骑摩托车这种复杂行为的呢?

1、人的睡眠

我们知道,海豚、海豹和一些鸟类能让自己只用一半脑子睡觉,这样睡觉的时候,它们也能继续游泳或者飞翔,这被称为“单半球睡眠”。对于它们来说,这是生存的必要技能。

但是人类不会单半球睡眠。我们往往把睡眠看作一种“非开即关”的脑部状态,你要么醒着,要么睡着,没有中间地带。但是近年来,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深度睡眠和彻底清醒只是睡眠谱系上的两个端点,二者之间其实还有中间状态,我们确实可以同时处于睡眠和清醒这两种状态。

人的睡眠整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这个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小阶段。刚刚入睡时,我们是进入了第一个小阶段,叫做“倦睡”阶段。这时,清醒时正常的脑电活动会安静下来,我们的眼球开始缓慢地左右转动。随着睡眠的深入,我们会进入第二个小阶段,叫做“浅睡眠”,这时脑活动会进一步变慢。第三个小阶段就是“深度睡眠”,脑波速度显著变慢,这时距离我们入睡已经过去了60—75分钟。

第二个睡眠阶段,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的眼球会快速地来回转动,脑波也十分活跃,甚至有点像醒着的时候。也就是在这个阶段,我们会做一些有叙事结构的、复杂的梦。在整晚睡眠期间,前半夜我们的睡眠主要是非快速眼动阶段里的深度睡眠,后半夜则由快速眼动睡眠主导。调节这个生理过程的,是一个由脑回路和神经递质等构成的复杂系统,它控制着我们睡眠的开始和结束,也控制着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的切换。

2、梦游的机制

而梦游是人可以同时处于睡眠和清醒这两种状态。当我们进入非快速眼动的深度睡眠后,我们的整个脑部会出现同步电活动,呈现为一种幅度很大的慢波,称为“δ波”。而在梦游者这里,他们的这些慢波中还夹杂了别的脑波活动,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清醒的大脑,这就说明梦游者正处于清醒和睡眠的中间地带。

有研究者曾经扫描过一个有梦游症的男孩的大脑,当梦游发作时,脑部成像显示,他的脑内有几小片区域已经醒来,而其他区域仍在睡眠。这些醒来的脑区,主要负责控制和强烈情绪有关的行为,而像是前额叶皮层这样负责规划、理性思考的脑区却还在睡觉。于是,梦游者在梦游时似乎能和周围的世界互动,但他们并不具备清醒时那种理性思考的能力。也就是说,睡眠可以并不是影响全脑的全局现象,而是一种局部事件。大脑可以一部分处于清醒状态,而一部分处于睡眠状态。就像海豚可以只用一个脑半球睡觉,人脑也有类似的本事,不过是停留在局部的层面。

有研究者拿大鼠做过实验,他强迫大鼠长时间保持清醒,不堪困倦的大鼠虽然无法睡觉,但它大脑皮层上的神经元会出现短暂的静默,就好像处在深度睡眠中。在这些“关闭”的时段里,大鼠更容易在特定任务中犯错。人类也是这个道理,缺乏睡眠时,我们的脑活动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在我们感到非常疲倦,却又不得不工作的时候,我们看起来是醒着的,但我们的大脑有些局部区域可能已经睡着了。也就是说,当我们在极度疲倦时,虽然醒着,但可能其实已经“睡着了一成”。在这种时候,我们就容易犯错。

像是梦游这样发生在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的反常行为,被称为“非快速眼动睡眠异态”。除了梦游之外,还包括夜惊、说梦话等。那么,为什么有的人会梦游,有的人不会呢?

首先,梦游有遗传因素的作用,梦游者的家族里往往也有其他人会梦游。在遗传因素之外,睡眠不足、酒精、压力、焦虑、创伤性事件,也会增加梦游等睡眠异态的发作概率。所以,少喝点酒,减轻生活压力,换张舒服的床,保持安静的睡眠环境,保证睡眠时长,可能都有效果,都能减轻睡眠异态发生的概率。

02
打鼾和失眠


打鼾是因为气管狭窄或鼻道部分阻塞,干扰了口腔深处的气流,并且导致喉部软组织共振造成的。人吸气时,紊乱的气流导致气道中这些部分一起震动,结果可能是轻微的呼噜声,也可能非常大的轰隆声。

1、打鼾

如果一个人打鼾的时候伴随着反复的呼吸暂停,并且在白天感觉特别疲惫、嗜睡的话,那他就有可能患上了阻塞性呼吸暂停。一个人渐渐入睡的时候,撑起气道壁的无数块小肌肉会稍稍松弛,但如果气道狭窄或者松软到了一定程度,它就有可能发生阻塞。这时,呼吸的暂停会导致人体内的含氧量下降、心率上升,并且它会破坏深度睡眠。深度睡眠被打碎后,气道中的肌肉张力会短暂恢复,于是患者能再度呼吸并入睡,这样的循环会持续一整夜。如果睡眠被不断这样破坏、打碎,那么醒来后自然会觉得疲惫、嗜睡。睡眠呼吸暂停引起的嗜睡可能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作者接待过很多类似的病人,他们开车的时候直接睡在了方向盘上,发生了车祸,然后才发现自己患有睡眠呼吸暂停。

除了破坏睡眠,睡眠呼吸暂停还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每次气道阻塞的时候,我们体内的去甲肾上腺素都会飙升,心率和血压也会上升,胸腔压力增大,动脉也会变硬,血氧量会降低。睡眠破坏加上血氧降低,身体就会在日间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和肾脏激素的变化制造更高的血压,这可能会引起高血压,诱发心血管疾病。

而且睡眠呼吸暂停导致的间歇性缺氧还会对我们体内的胰岛素造成影响。胰岛素是调节葡萄糖分解和储存的激素,对预防糖尿病至关重要。睡眠呼吸暂停会导致“胰岛素抵抗”,降低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导致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变高,增加糖尿病的风险。同时,睡眠呼吸暂停还会影响人体内调节食欲和代谢的激素,增加肥胖风险。

我们知道,肥胖是睡眠呼吸暂停最主要的诱因,脂肪在颈部堆积会导致气道变窄、更容易塌陷,胸部的脂肪也会使呼吸更加费力。一方面,肥胖会增加患上睡眠呼吸暂停的概率;另一方面,睡眠呼吸暂停又会进一步导致肥胖,这样就陷入了恶性循环。总之,如果一个人睡觉时打鼾,并且伴随着反复呼吸暂停的话,一定要尽早就医,警惕睡眠呼吸暂停的问题,它的危害比我们想象得要严重得多,可能引发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心律失常等多种问题。

针对睡眠呼吸暂停有几种疗法,第一个就是减肥,其次就是尽量采取侧睡姿势,减少上气道阻塞。用口腔设备把患者的下巴向前拉,从而开放气道。再有就是手术治疗。

2、失眠

每个曾经在深夜辗转难眠的人,都知道失眠有多么痛苦。失眠不仅会影响我们的记忆、免疫系统、新陈代谢、胃口等等,它还会破坏一个人的精神状态。

有一位患者的睡眠日记中说:“家里人都睡着了,而我只有绝望。一想到要睡觉,我就开始恐慌了。失眠的感觉太寂寞了,好像永无尽头。”失眠这个问题的普遍性可能超乎你的想象,它是最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在成年人中,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都有过睡眠不佳的情况,有十分之一的人长期失眠,而这会导致日间疲倦、易怒、注意力难以集中、缺乏动力等等问题。

我们知道,当一个人承受压力的时候,应激或焦虑的状态会激发体内系统,导致皮质醇、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但是在失眠患者身上,他们往往有“过度唤起”的问题,也就是说,同样的压力,他们体内应激系统的唤起程度更高,会分泌更多的激素,从而影响了睡眠。并且,他们在夜间的交感神经系统活动比一般人更强,表现为夜间心跳加速、代谢率升高、瞳孔变大等等,这都为进入睡眠制造了障碍。

是什么在严重失眠者身上激起了这种过度唤起状态呢?第一个因素,是遗传因素。有双胞胎研究显示,57%的失眠可以用基因来解释。失眠具有遗传易感性,人在承受压力、换新工作、感情不顺的时候,常常会有一段时间的失眠和过度唤起的状况。如果你刚好具备容易失眠的相关基因,又恰好遇到了这些应激源,那你就更有可能出现失眠问题,进入那种精神和身体都过度兴奋的状态。坏消息是,这种状态在应激源消失后还可能会持续存在,失眠有可能会转变为慢性的。

在遗传因素之外,失眠还有心理因素的作用。有一半慢性失眠患者都有精神障碍,最常见的是焦虑问题,而失眠又会进一步加重焦虑。很多失眠患者都有这样的体验,白天感觉还挺好的,但是一到晚上要上床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担心,焦虑于自己无法睡着,甚至对睡觉这件事都充满了恐惧。

面对失眠问题,特别是这种对失眠本身的焦虑和恐惧,有一种疗法叫做“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它的目的是打破患者对床的消极条件反射,重建积极的联系。

第一,用严格的制度,防止自己晚上醒着在床上躺很久。第二,利用的是睡眠剥夺。失眠者最怕的就是睡眠不足,为了弥补糟糕的睡眠,就算睡不着,他们也会在床上躺很久。这样做的结果是延长了他们清醒地躺在床上的时间,结果强化了消极的条件反射。

所以,失眠者可以反过来,试试限制自己躺在床上的时间。比如,规定自己每天只能在床上躺5个小时。这样反而能在脑内建立起睡眠的驱动力,因为睡眠不足会压倒过度唤起的状态,然后就能睡着了。

最后就是药物治疗,作者他并不反对使用药物治疗失眠。他在书中指出,在谨遵医嘱、正确使用的情况下,这些药物还是能很大程度上改善失眠状况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