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的可证伪性到底是什么意思?

 菜鸟老牛 2024-02-23 发布于重庆

头条上很多人把科学证伪挂到嘴边,甚至在民科眼里,证伪概念都成了科学的缺点。在他们眼里,不断被证伪的科学理论,不如亘古不变的经典更正确。

证伪到底是啥意思?

严格表达,科学表述(理论)必须具有可证伪性。这是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提出的。可证伪性限制科学研究(理论)必须是验证的。不可验证的理论或断言,不是科学,不会纳入科学的范畴。不在科学范畴中的是非科学(文学,艺术,伦理等等),但非科学一定要打着科学的旗号宣传,就是伪科学了。

打个比方,我说2024年2月10日上海是晴天,这个推测(预测)是具备可证伪性的,是科学的表达。2月10日到了,是晴天,证明预测是对的。不是晴天(雨雪霏霏),这个预测被证伪了,但2月10日上海是晴天的表述仍然是科学表达方式,只不过这个预测不正确。

换个方式,我说2024年2月10日的天气是阴阳调和的结果(或天人合一的结果),这个表达不可证伪。无论2月10日是晴天雨天,台风地震,甚至地球毁灭,都可以解释成阴阳调和,或者天一合一。这种不可证伪的表述就是不是科学。科学不会去研究这种理论。如果类似的理论一定要说自己是科学(甚至超科学),其实就是伪科学。

有些人望文生义,把可证伪性理解为被证伪,说科学就是走在被证伪的路上。现在没被证伪的,将来也会被证伪。这是将可证伪性和被证伪混淆了。可证伪性是确保科学理论可验证,并不是说未来一定会证伪。还是以2月10日上海天气为例。我现在(今天是2月4日)预测2月10日是晴天,这是可以验证的(即具备可证伪性)。届时真的是晴天,预测就是对的,没有证伪。如果错了,就被证伪。具备可证伪性的2月10日是晴天的表述,并不一定导致会被证伪的结果(2月10日一定不是晴天)。希望大家理解这一关键概念。

有很多人总是以被证伪的案例,尤其是FDA通过的药物被淘汰,说明科学不“科学”,或不如某些亘古不变的方式有效。这里有两个误区:

1、认为所有被淘汰都是有巨大问题导致的。事实是,绝大部分被淘汰的药物是因为有更好的替代药物或疗法出现。这就如同汽车、手机每年的更替,十多年前的手机,汽车型号,现在你都没不到了,被淘汰了。不是那些型号有很大的问题,是现在有更好的汽车、手机可供选择,老型号自然就被淘汰了。即使这些被淘汰的汽车,也比亘古不变的轿子,马车要好。

2、随着时间的检验,我们发现原来的技术(或药物)有更多的问题。比如,我们经常看到说,FDA通过的药物,又被发现有啥问题了,所以双盲实验(临床一二三期)都没啥用。真相是,即使通过大规模对照实验的药物,在全面推广后,因为应用人群扩大无数倍,且应用时间的增加,原来没发现的副作用被发现了。FDA要求将新发现的副作用提示给医生和病人。绝大部分情况下,新发现的副作用对比疗效,还是利大于弊的。这就如同汽车经常被发现的问题召回,但并不表示这辆车要扔掉了。现代医学已经不仅仅把双盲(临床试验)作为最高标准,循证医学的兴起就是不断引入新的证据来调整和优化治疗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