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教育要从学“诗”开始

 慧然 2024-02-24 发布于广东

《论语》溯源

图片

【原文】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篇》第九章

【译文】

孔子说:“对孩子的教育为什么不从学《诗》开始呢?《诗》的作用,可以用《诗》作为教育的开始,可以通过学《诗》培养洞察力,可以通过学《诗》成就号召力,可以通过学《诗》抒放怨气提升自己的承受力。通过学《诗》,近处说能够学会如何侍奉父母,远处说能够学会如何侍奉国君,可以通过学《诗》了解更多鸟兽草木的名称。”

【解读】

小子何莫学夫《诗》?孔子讲学问的外用,比如如何教化,具体到如何教育,在这一章以及接下来的两章,具体讲关于《诗》《礼》《乐》的教育。教育应该从哪里入手呢?《诗》的教育。《礼记·经解》:“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诗》的教化,就是培育人的性格中的温和、柔和、古朴和厚重。对人的教育,尤其是小孩子的教育,重视《诗》的教育,那就符合圣贤教育的标准,否则就不符合。小子,就是小孩子,这是泛称,并非特指某个人。何莫,为什么不。夫,用于句中,舒缓语气。这个“夫”字表达了孔子在说这句话的语气,有强调的意味。“学《诗》”和“学夫《诗》”的表达,心情和语气是不同的。孔子说,对孩子的教育为什么不从学《诗》开始呢?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的教育,对人的直接作用是什么?就是“可以”,即“可以(之)”。之,就是《诗》,可以用《诗》做到。所以,《诗》的教化作用,孔子从四方面来讲。但是,本章所谈《诗》的作用,对个人来说,就是“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对个人面对家庭和走向社会,就是“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就是本章内容的层层递进关系。

,开始,教育的开始,成为君子的开始。这和“兴于《诗》”是一个道理。无论是个人教育,还是社会教化,都要从《诗》开始。《诗》在这指的是《诗三百》。孔子编订《诗三百》就是为了教化的。尤其是教育孩子,读诗文是第一步。可以兴,可以用《诗》作为教育的开始。

,观察、洞察。对人、对事的认识,不是停留在表面的现象上,而是看到其本质,就是“观”。不论是了解自己,还是了解社会,都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兴,是做人的开始,自己先成为君子,具有了君子的品质。那么,“观”就是君子的能力,能够洞察一切的能力,拥有了一双慧眼。《诗》的教育,从做人的角度,“兴”是培养一个人的品德,“观”是培养一个人的能力。所以,可以观就是通过学《诗》培养洞察力。

。如果说“可以兴”孕育的是一个人的魅力,即吸引力,“可以观”培养的是一个人的洞察力,那么,“可以群”成就的是一个人的号召力,最终成为影响力。群,聚集,会合、联合。学习《诗》,会令其人格完美,拥有智慧,具有领导力的能力。《荀子·非十二子》有“群天下之英杰”, 聚集天下的英雄豪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可以群,可以通过学《诗》成就号召力。

。人生的顺境自然心情舒畅,而面对逆境,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必定会有不顺心的事情,最终产生怨恨。怨,本义是以委婉、迂回、间接的方式表达不满情绪,这里指抒放怨气。《学而篇》第1章就谈到君子面对怨恨,人不知而不愠,“愠”就是人生的怨气。君子通过学《诗》,成就君子的心量,遇到人生的烦恼,自己就可以稀释掉了,或者通过一种方式将这种怨气表达出来又不伤害别人。就像古代的诗人,烦恼了,写一首诗,拿古人的诗吟咏,心情就舒畅了。这种能力叫做承受力。因此,可以怨,可以通过学《诗》抒放怨气提升自己的承受力。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个人人格的成就,就是《大学》的“修身”。在《论语》中就是通过“学而时习”而成就“君子”。接下来就是如何面对家庭的“齐家”,和面对社会的“治国”,同时让自己成为“博学于文”的人。迩之事父,远之事君,通过学《诗》,针对近处说,能够学会如何侍奉父母,针对远处说,能够学会如何侍奉国君。实际上,就是具备了做子女、做弟子、做臣子的能力。识,辨别、了解。鸟兽草木,代表的是大自然,代表的是万物。名,名称,指事物的名字和功用。“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属于“格物”的一部分。《诗》包括了社会和自然,可以通过学《诗》了解自然界的一切。通俗说,就是打开了眼界。

图片

王宏杰

河北沧州人。

钟情于先秦诗文,尤其《诗经》之文风。自少年起,喜欢用诗词记录人生足迹,自诩为用诗词记录人生历程的写诗之人。

数十年来,深入研究传统经典,对儒、释、道三家学问皆有修学。

研究古今对《论语》解读的版本,采用从“追根溯源”到“正本清源”的治学路径,“集百家之说,近一家之言”,前后历经九年,完成100多万字的“《论语》溯源”。“溯源”之含义,即沿着中华文化的长河逆流而上,直接回到源头上,去寻找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编辑《论语》的本义。对《论语》的注解,不以汉儒以后注解为准确答案,只是作参考,直接回到先秦的语境,参考先秦诸家经典,结合历史进行解读。走进《论语》,自觉:波澜起伏,荡气回肠。

数十年来,深入学习和实践《周易》学问的理论与外用,对传统相学、天干地支四柱学、梅花易数,皆有深入学习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四年前,重新解读《周易》,通过“十翼”结合卦辞和爻辞,主要以被后人称为伪书并收录在《四库全书》中的《子夏易传》为金钥匙,沿着中华文化的长河逆流而上,直接回到源头上,去寻找和发现《周易》的本义和传承,即名曰“《周易》溯源”。走进《周易》殿堂,自觉:开天辟地,惊天动地。

现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东林净土学院儒学课教师、儒学研究生导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