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读《道德经》(72)—— 第五十九章(1):治人事天,莫若啬…

 在下不敏 2024-03-02 发布于四川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大家好,本期我们开始来读《道德经》的第五十九章。

我们先看“治人事天,莫若啬。

首先什么是“治人”?

有人说“治人”是指对人民的统治。真的是这样吗?

老子这里用“治”这个字,就说明其所针对的是人的病,而什么病是人类所共有的呢?

德不足,这是人类所共有的毛病。只不过这里所说的德,与我们平常所理解的道德并非一回事。

那究竟这里的“德”代表什么意思呢?

这里的德是指顺道而为、合道而行时内在的那个存心。所以我们看德的造字,双人旁加上一个直,再加上一个心

即直心为德,什么是直心呢?心与道合二为一就是直心,因为只有合一才能直嘛,不能合一就不直,不直就说明没有德。

因此老子所说的治人并非为很多人所理解的统治人民,而是指用一定的方法让人达到心与道合一的目的,让人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能有德。

那如何“治人”呢?老子接着说“事天”。

什么是“事天”?

有人说“事天”就是侍奉上天。可天高高在上,人如何去侍奉呢?难道烧烧香,礼拜礼拜就算是侍奉上天了吗?

在古代,“天”有很多重意思,它不仅有天地的天的意思,还隐含着一种神秘的力量的意思,而这种神秘的力量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道,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讲就是能量。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道的力量有多么的神秘和巨大。

因此,“事天”其实是指侍奉那个神秘的,造天、造地、造人、造万物的能量。

而这个能量祂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作为人类的我们哪里还需要舍近求远的去侍奉遥远的那个天呢,我们只需要侍奉好我们身中的“天”也就是那个神秘的能量——道(或者本性)就行了。

而侍奉我们身中的道(本性),其实就是让我们的心与道(本性)合一,其实就是养德。而德一旦足够,就能趋吉避凶、逢凶化吉

所以《易经》讲什么?就是讲在不同的境遇下,我们如何才能与道合一,合一则吉,为二则凶,所以叫“天之大德曰生

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把内在的贪嗔好恶统统都拿掉叫“尽其心”,没有了贪嗔好恶对我们本性的干扰和障碍,本性的神秘力量也就显现出来了,因而能够觉知到本性的力量,所以叫“知其性”。

而觉知了我们本性的这种神秘力量,也就是觉知了天地宇宙间的神秘力量,所以可以“知天矣”。

所以,什么是“事天”呢?“存其心”、“养其性”,这样就是“事天”。

“存其心”,即存顺道而为、合道而行的心,如此我们生生不息的本性造化才不会被干扰,不会被障碍,才能真正做到生生不息,本性才能得以滋养,所以才能“养其性”。

因此“事天”不是“事”离我们太遥远的那个天,而是“事”我们身中的那个天,即我们身中的道,不要用我们的贪嗔好恶去干扰、障碍身中的道的造化,让祂充分发挥其圆满俱足功用,就叫做“事天”。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治人事天并非两件事,治人是目标,事天是方法,正因为如此,所以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法,那就是——“莫若啬”。

“啬”的意思有“收敛”、“含藏”的意思。

《吕氏春秋》有言说:“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啬其大宝”,意思说人做事的根本并非在事上,而是在于人身,所以需先治其身,也就是老子这里所说的治人事天。

而治人事天的关键在哪里呢?在“啬其大宝”,即收敛、含藏身中的那股神秘的力量,“大宝”,身中的那个神秘力量就是大宝,千万不要用自己的贪嗔好恶去耗散祂。

这或许是对老子的“治人事天莫若啬”的最好诠释。

好,我们再来看下一句:

夫唯啬,是谓早服

意思是说只有好好收敛、含藏身中的那个神秘力量,而不是随时随地的去耗散祂,如此才能早早的让心与道合二为一。服:有服从的意思,也有从事、致力的意思,即心顺从于道,致力于道。

而王弼对本句的注解“早服,常也”,其意也差不多,因为“常”即恒常,而能够恒常不变的就只有道。

此外,也有将“服”解释为食饮之意,这也符合老子第二十章所说的“食母”,“母”就是道,“食母”就是倚靠道来长养自己,最终与道合二为一。

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

这是在为我们解释什么是“早服”,以及“早服”有怎样的功用。意思说什么是“早服”呢,“早服”又叫做“重积德”。

“重”,内在聚集了很大的力量叫“重”。古人将具有神秘力量的道称为“天”,将人身中的道称为“天性”,我们的“天性”具有无比神秘且巨大的力量,而这种力量能否完全地被发挥,则取决于我们的德能否与之相匹配。

因此,只有与“天性”的力量相匹配的德才能充分发挥出“天性”的圆满与俱足的功用,所以老子用了这个“重”字来表达能与“天性”相匹配的德。

“积德”,一般理解为多做好事、善事就是积德,其实不然。德的累积,并非是外在作为的累积,不是好事、善事做得越多其累积的德就越深厚。

一个人如果好事、善事做得很多,但攀缘心却随着做这些好事、善事的增多而不断增强,也就是对好事、善事越来越执着,贪嗔好恶之心越来越强,那其所耗散的能量就越多,这样最终的结果却是“杀生”,即干扰障碍自己内在的本性的造化,因而扼杀自己内在的生机

因此“积德”不是指外在的作为做得有多好、多善,而是其作为有没有让他人或自己内在的本性造化走在回归生生不息之轨道上,换句话说,就是自己的存心到底是在养他人和自己的生机,还是在杀他人和自己的生机。

是在养他人和自己的生机,那就是“积德”而且是“重积德”,也就是说所积之德不是一般的德,而是能与“天性”相匹配之德。

由此我们也可以明白了老子所说的“早服”的意义。

“无不克”,没有什么不能够(克:能够)。为何老子要说“重积德,则无不克”?因为“天性”的造化生生不息,圆满俱足,只要没有人心去干扰、障碍祂,祂就无所不能。

比如癌症,得同样的癌症,同样被医生判了死刑,心态好的人,一年、二年就有可能自然康复,而心态不好的人,就有可能很快死掉。

为什么?

因为人的过度恐惧、焦虑等情绪就让心对本性的造化造成了强烈的干扰和障碍,因而病人内在的生机被扼杀,从而导致死亡。而若心态平和,内在的生机就能生生不息,就可以持续不断地修复有病变的细胞,让人重获新生。

所以一个人,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只要能够“重积德”,最终的结果一定不会差。

所以《尚书·太甲中》才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意思说天所赋予的命是可以更改的,而自己若是一直扼杀内在的生机,这个命的衰亡就没办法避免了。

好了,本期的分享就先到这里,我们下期再接着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