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平刚:一个孤独的守候者

 bg1bgb 2024-03-02 发布于北京

唐平刚:一个孤独的守候者

2009年12月28日 10:13  北京商报

唐平刚:一个孤独的守候者

  布面油画 1983年
唐平刚:一个孤独的守候者
  布面油画 1987年

唐平刚:一个孤独的守候者

  艺术,是痴迷者的事业。当你竭尽全部心力,把灵魂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艺术的祭坛的时候,才能体会出那种恍若天光的豁然开朗与自由徜徉。因此,真正的痴迷者,依然痴迷着。他们知道那执着与纯粹才能换来的真正的自在。也许在世间,他们看似不谙世事,他们不得不面对许多主动与被动的选择,他们除了艺术什么也不会……但是他们坚持了,只为了一种理想、一种光明而坚持了。这种坚持,就是一种伟大……

  纯粹是纯粹者的祭坛

  黄扉

  我看过两次唐平刚的画,一次是在宋庄他租的农民院儿,一次在城里他的父母家,在宋庄看的是他的最近的作品。在城里是看他二三十年前的作品,说实话宋庄的画没给我留下什么印象,但唐平刚现在的样子却让我震惊,让我不知道怎么用笔去描述。江湖上关于唐平刚的故很多,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就不停地在折腾,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算人算事儿的时候都有他的影子。这段所有人相互哺育相互滋养的日子,不知道唐平刚残存的记忆里还留有多少。人,注定要四散的,相忘于江湖,是名字叫“群体”的事物必走的道路。像一个孤独的守候者,唐平刚站在原地不愿再走出。

  我想象不出唐平刚年轻时的模样,但从在他家柜子里门背后倒腾出来的那批布满灰尘和颜色陈旧的画上,我看到了他最初的激情和对色彩的挚爱。他84岁腿脚已经不灵便的妈妈跟我说,很后悔当年没能很好地支持唐平刚画画,现在看他的画却越看越好看,只是错过了颜色最鲜艳最正的那个时期。老人的认真和充满对儿子宠爱的口吻,让我觉得唐平刚是个很幸福的人。

  唐平刚没卖过画,他不知道怎么去卖,跟他同时代的许多人的画已经卖到了很高的价格,这些价格对他来说都像是神话,他靠着他年迈父母的退休金、带着脑袋里沉重的瘤子过着一天又一天,绘画成了惟一能证明他活着的方式。很多人觉得他已经傻了,废了,是一个完全和社会时代脱节的人,就像他的画,40年没有变化,除了有些历史意义,什么也不是了。我一度也这么认为,可当我站在唐平刚无处可坐简陋的家里,当我看到他对着自己的画痴痴地、得意地笑时,我心里油然对他生出无限的敬意。我认为,人们与时俱进是非常必要的,人们努力改善自己把自己的生活变得富裕更富裕是必要的,但艺术家应该不在此列。艺术家应该更高尚些更纯粹些,不画前想钱,也不画后梦钱。

  再过几天就是2010年了,1970年唐平刚开始画画,40年的光阴不知道对他意味着什么。当年一群生猛的年轻灵魂将在岁月里逐渐散乱破败,破败后,日子就过去了。还以为爱着,恨着,抗争着,当时只道不寻常,其实不过都寻常,回过头来,自己都不知道是在哪个时刻不告而别的。时间很奇特,原本是连续的,平滑无际,没有断的接缝,但每个年代的转折处,却总是老一代“濒临灭绝”,新的一代“杀机四起”。唐平刚的昨天已注定成为绝响,经历和生活为他们培育出的精神会随着他们肉体的腐烂而永远逝去,再没有重新哺育和复制的可能。唐平刚只能依赖着这点纯粹过完他纯粹的一生。

  这是本刊今年的最后一期了,我之所以把唐平刚放在这里,是因为他跟我说他又找到了画画的感觉,有几种漂亮的颜色让他动心。虽然他有时明白有时糊涂,但面对画布的时候他觉得自己还是个画家,还很健康,我希望唐平刚能够永远画下去,我也希望通过这期报纸帮唐平刚卖些画,让他能治好病,让他80多岁的妈妈能少操些心。 

  祝愿唐平刚以及很多和他一样在贫困中坚守的艺术家们健康、平安。就像一位网友所说,因为他们是铺路石,是他们才垫起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辉煌。

  40年的不变

  上世纪70年代前期,一帮北京的小孩儿迷上了画画儿,呼啦啦一帮人骑着自行车到处去写生、临摹,煞有介事。当年在我们这批画画儿的小孩当中,有个约定俗成,那就是谁都先不碰颜色。据我所知,在我们一起画画的这帮孩子里唐平刚是第一个“碰”了颜色的,为此他遭到了不少嘲笑,我们都说他是能力不行画不了素描了,忍不住了,开始玩玄的了。

  ……再见唐平刚是7年以后。这个时期我再看到唐平刚的画,让我吃惊,他的画简洁用色大胆,想像力奇诡,笔触随意但是极富装饰性,想起他当年的素描,我实在无法比照。

  该说说唐平刚的画儿了。先说技术。唐平刚在他的作品里不留技术痕迹,技术表达很率真,经常可以在他的画作里找到他自己的感受,从这一点来说,他应该是比较早地懂得了这个道理。他的画作色彩随意,尽管每一幅画用色都有比较大的反差,但是画作的表情却很丰盈,毫无矫揉造作,又有一种一致性的表达,禁得住琢磨,看起来这感觉怎么画也不会穷尽,这得是心底里有一种力量了,我认为这力量应该来自于他40多年来一以贯之的生活方式。40年来外部世界变化大啊,可他还是我每次见他,他给我的感觉——停留在上世纪70年代,这不仅仅是他的生活方式,甚至包括他的语言表达方式。再说唐平刚的构图,我所见的唐平刚的画儿,所有的构图都很匀称机巧,极富朴素不小气的装饰性。

  再后来令人承受不住的各种压力渐渐转化成消费压力的时候,唐平刚的画儿没有变化,熟悉那个年代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上世纪80年代,甚至70年代……

  我想补充的是,到了圆明园时期,还是有些画者已经露出了“高端”的端倪,“过得不错了”。相反,唐平刚却好几次因为观念上的争论,主动从很有可能使他由此进入高端的画展中撤展,以唐平刚的能力和资历,没有步入高端,这倒毫不稀奇,因为这世界自从有了画家这个行当以来,历史上无论古今中外一直是这样的阴错阳差的。压力在时唐平刚一直在位坚持,以一把年纪混在底层年轻人当中画画儿,又过了几年,随着开放程度的提高,当代艺术大行其道的时候,唐平刚却消失了。他在哪儿?十年以后的今天,他在宋庄一个破旧的农民房中,忍者病痛,披着一件肮脏不堪的绿军大衣,为了找到一种颜色,兴高采烈地打电话骚扰我半个小时。没准儿几个小时后又接到他垂头丧气的电话,为了没钱没煤“快冻死了,画不了画儿”。不知道为什么我听到唐平刚的一点底气都没有的“谢谢谢谢”的时候,我一阵心酸。

  唐平刚的确是个不招人喜欢的人。但是唐平刚活的,画的有种纯粹,这本来正应该是艺术家们最高的精神需求,但这也是当下大部分“艺术家”们所不具备的。

  徐星(先锋派作家、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获得者)

  艺术是一种不悔

  在宋庄再次见到唐平刚,让我震惊。他在我印象当中的那种“玩世”特性已荡然无存,一副提前进入老年期的样子。那状态快接近我80岁的老爸了。他屋内家具都是简易的——简易的床,简易的椅子,简易的桌。当然,最起眼的还是靠在墙边的一堆画框。除此之外,别无他物。让我更震惊的是,在这样一种生存状态下,他竟然还要坚持画画!

  据我所知,他的家庭背景是不错的,父亲也算高干。只要他在个人的发展方向上转个弯,调个头,决不会是现在这样。当年,他始终是在领跑的方队之中——无名画会、星星画会、圆明园画家群。而那时,不仅是普通大众,就连我们的艺术家们都认为他们和他们的作品都是垃圾。可是,正是他们这样一群坚持不弃的画家们的垃圾开始吸引了国外关注中国现代派绘画的目光。然而,在今天,当许多莫名图像的制造者们把自己所制作的貌似奇妙的产品换成大把钞票的今天,唐平刚竟然面对穷困潦倒还痴谜不悟!

  面对着他,我满脑子里都是为什么。当年,搞抽象,既不能卖钱也不会出名,唐平刚为什么要坚持画!?他接触老外最早,而且面广,唐平刚为什么就不知道卖!?当如今许多大众百姓都极力要让自己的孩子考上美院以便走上致富之路的时侯,他唐平刚为什么在贫困与病魔交加时刻,死不调头还要坚持!?难道他不知道怎么来符合一下市场的要求?!

  在我还并没给这些为什么找出答案的时候,我的心中对他产生了由衷的敬佩。这种不弃,这种顽固,这种痴迷,这种不悔,这种纯粹,正是一个艺术家应有的气质元素。当我再重新去品味他尚未完成的画作时,我读懂了他的个性绘画语言。他是在用心来创作,他没有欺骗别人,因为他从来就没有欺骗过自己。

  吕瑛(诗人、北方文学副主编)

  唐平刚:

  ● 1955年生于北京。

  ● 1970年学习绘画。爱好音乐、文学,写过小说。

  ● 1978年首次参加画展,送展作品《雪后》。

  ● 1978年冬-1979年春参与“星星画展”筹备工作,后因意见不和退出。

  ● 1979年成为职业画家,开始抽象绘画的探索。

  ● 1983年参加北京抽象表现主义五人展。

  ● 1986年参与组织“80平方米青年艺术沙龙”,并举办为期十一天的个人油画展《唐平刚抽象表现图画展览会》。

  ● 1986年在《人民文学》发表小说《黑色的旅行》。

  ● 1986年秋-1987年参加由法中友协举办的在巴黎及一些欧洲城市的巡回中国作品展。

  ● 1993年在北京中国日报画廊,参加北京当代绘画展。

  ● 1993年在北京颐和园正门外南侧阿芒拿画廊,参加中国职业画家作品首届联展。

BG1BGB免责声明

图文来自网络,本人对文中观点不持立场,对文章观点不负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