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闽南话等南方方言一直是“平翘舌不分”?

 说咱闽南话App 2024-03-03 发布于福建

我们都知道普通话是分平翘舌声母的,而很多现代南方方言是不分平翘舌的,所以容易有一种印象,认为不分平翘舌是南方方言自古以来的“特点”,实际上这种印象是刻板的、错误的。

事实上,现在普通话的翘舌音在中古的隋唐时期分别来自于三类不同的声母,一类被称为庄组,代表字如“争、愁、双”,这些字大概在当时就是读翘舌音的。

第二类字被称为章组,代表字如“常、汁、深”,这些字当时大概是读类似英语的舌叶音ʤ-、tʃʰ-、ʃ-的。

第三类字被称为知组,代表字如“砧、潮、抽”,这些字在当时大概是读翘舌的d、t这样的音,所以他们在今天包括闽南话在内的多数闽语里也大多被读作d、t。这三组字都不会读平舌音z、c、s

那么隋唐以前,比如秦汉时期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答案就是他们和平舌的z、c、s的那些字声母肯定是不太一样的,只是怎么不一样,不同古音学家有不同的理解。

所以,从汉语祖源来看,能区分平翘舌一般是早期特征,不能区分平翘舌一般是后起演变。

事实上,现在仍有一部分南方方言能够区分“平翘舌”,比如广东的海陆片客家方言、福建的闽中方言和邵将方言——只不过这些方言的“翘舌音”的音值和普通话不太一样,一般读成舌叶音ʧ-、ʧʰ-、ʃ-

而且,有些方言在近一百多年肉眼可见地从“区分平翘舌”演变到不区分,比如19世纪以前的广州话,就能区分平舌音和舌叶音,例如“萨”和“杀”,在19世纪广州话中,声母是不同的,前者读sat,后者读ʃat,但是,s-、ʃ-两个声母在20世纪初就混同了。

香港从英国殖民时代沿用的地名英文标记也体现了旧时粤方言对平翘舌的区分 知乎@莫悲

可以说,在宋以前,应该几乎所有南方方言都具备“区分平翘舌”的特征,而元明以后,多数方言各自向着不区分的方向演化。

而如果我们看闽南话的情况,也会发现类似的现象。前面我们提到,福建内陆的闽中方言和邵将方言,一般是能“区分平翘舌”的,这个特征意味着闽南话和闽中、邵将的共同祖语——原始闽语也一定是能区分的。事实上,连闽南话早期也是能区分的,不区分应是元明以来演变的结果。

那么,从哪里可以看出闽南话原来是区分的呢?从闽南话内部不同地区原“卷舌声母”的字,是不是有-i-,可以看出来。

比如“小”字,原来是平舌的,所以它在各地闽南话基本都读的sio3,但是“烧”字,原来是读舌叶音的,所以泉州、漳州、潮州都读sio1,而龙岩要读so1。这是因为“烧”原来读舌叶音,龙岩话在舌叶音后丢了中间的那个-i-

再比如“针”,泉州和潮州都是读同“簪”的,但是到了漳州、龙岩就读同“尖”,这是因为漳州、龙岩在原来翘舌/舌叶音的条件下多滋生了一个-i-

类似的情况,泉州、潮州的“双”一般和“轻松”的“松”是同音的,都是sang1,但是漳州、龙岩“双”一般读siang1,不和“松”同音,这也是历史上翘舌或舌叶音造成的-i-介音滋生

也就是说,闽南话所谓“不分平翘舌”,是在各地闽南话分化后才各自平行演化出来的特征,在泉州、漳州、潮州、龙岩的共同祖语——原始闽南语里,平翘舌是分得很清楚的。

(按:作者为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参考文献

曾南逸 2022 原始闽语*tš-组声母字在闽南方言中的两类洪细对应,《中国语文》第6期。

Norman, Jerry L.  1974  The Initials of Proto-Mi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大家说普通话会平翘舌不分吗?

点亮“在看” 留言评论分享

我们将根据点赞数及内容选出若干则留言

赠送可以学习闽南话的 手账本 一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