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十把座椅

 杨柳依依bnachr 2024-03-05 发布于重庆
图片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现代作家书房展”是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常设展之一,这里展示着十位作家的书房,所有展品都是作家本人生前用过的实物,综合体现了文化传统、作家个性和作家的真实生活,简约、含蓄、内敛,可谓一桌一椅一方几,一人一灯一卷书,自成乾坤,蕴含着浓郁的历史感和文化气息。

图片

观展中,笔者想起一位作家朋友的自谦,“我是'坐家’”,不禁留意起了作家们的座椅。
在我们的古代,原本没有椅子,大家席地而坐,《诗经》中有“其桐其椅”,“椅”即“梓”,是一种树木的名称。椅、倚同音,早期或许是倚树而坐。今天的座椅是指一种有靠背、有的还有扶手的坐具。按照材料分类,有铝合金座椅、不锈钢座椅、铁制座椅、木制座椅、藤制座椅以及其他材料的座椅。战争年代的写作,行军打仗倚马而立、一挥而就;和平条件下的人们会坐在椅子上在安静的书桌前书写。那么这些文学大家的座椅是什么样子呢?
李健吾先生是山西运城人,现代戏剧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他书房中的书桌,是岳父送给以写作为生的女婿的结婚礼物。这张书桌一直陪伴着他,从上海到北京,从年轻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而书桌前的这把老式木椅,看样子几乎是与书桌同时代的产物,椅背和椅座上蒙着黑色皮面,椅座上面套着蓝色的布椅套,断裂过的椅橧仔细地用粉色棉绳捆绑加固,部分油漆剥落后的椅脚泛着木茬的本色。41年前先生故去,而今,老木椅似乎也在无声述说,当年先生坐着它写作《福楼拜评传》,翻译《包法利夫人》《莫里哀戏剧集》的故事。

图片

臧克家先生,山东诸城人,现代著名诗人,编辑家。书房中陈列的写字台是清代花梨木材质,书桌正面精雕细刻着云龙九现的纹饰,寓意君子自强不息。书桌前有一把发黄的老藤椅,扶手处可见使用过的包浆。先生把藏书看作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读今人的书,像用眼睛和朋友晤谈;读古人的诗,像穿越千百年的时光,使已逝的回生。”不知先生坐着老藤椅写就了多少诗句,与几多朋友晤谈。我轻轻地吟诵着先生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临终之时,他再三叮嘱家人将书房中的珍藏全部捐献给国家,以使它们能够完整保留下去。这才使我们今天有幸能够见到先生的这把老藤椅。

图片

冰心先生,福建长乐人。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从小阅读《小桔灯》《致小读者》的一代代人,在冰心的书房里会看到一个大玻璃柜,里面装满了先生珍藏的读者来信,这里处处充满柔情、处处春意盎然,不禁让人想起先生的名言“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在她的书桌前,有一把米色的钢制可升降转椅,椅面和扶手呈温暖的姜黄色,让人看到女性的柔情。“生命从八十岁开始”,晚年的冰心在这里写作了《童年杂忆》《我的祖父》等系列回忆性散文和《我请求》《无士则如何》等杂文。冰心75年的写作历程,见证了“五四”文学革命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伟大轨迹。

图片

艾青先生,浙江金华人。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诗人。他的书房被称为新疆“驻京办”,因为艾青先生从新疆回到北京后,他的新疆朋友多次来过这里。他的作品反映人民的苦难以及对光明的热烈向往,风格朴素雄浑。我尤其喜爱先生以怀念和赞美的笔调表达对乳娘的感情,并对中国农村状况寄予深沉的关切,感情诚挚,诗风清新,《大堰河——我的保姆》轰动文坛,一举成名。《北方》《向太阳》《过来的歌》《诗论》同样写就在“驻京办”中。书桌前金黄色藤椅与黄色木质书桌、书柜相映成趣。

图片

王辛笛先生,江苏淮安人,“九叶”诗人。诗作朦胧而不晦涩,凝练隽永,自成一格。先生不会多花心思打理书房,美其名曰“凌乱美”。先生好客,家中清代粉彩戏婴人物罐所盛杨梅酒,是常年为来客预备的,很多朋友都享受过他的盛情。先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生收藏都无偿捐献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这张制作精良的双屉书桌及雕花木座椅,体现着先生生活的精致和惬意,晚年先生在此写作了诗集《印象·花束》。

图片

萧军先生,著名作家。鲁迅先生为他的《八月的乡村》作序,其作品描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游击队同日伪军进行战斗的故事,风格质朴刚健,充溢了不可抑制的力量。在非常时期,他将自己位于北京什刹海畔鸭儿胡同6号院房屋的储藏室改成书房,书房很小,没有窗子,仅能内设一张三屉桌,桌上立一小书柜,一盏台灯,一把椅,他亲自木刻“蜗蜗居”为书房名。历尽劫难归来,他还依恋着“蜗蜗居”不愿离去,先生穿过的墨绿色粗线编织的毛衣仍披在书房的这把不锈钢皮转椅上,伴随着先生“一笑回眸六六载,闲将琴剑娱余年。”

图片

叶君健先生,湖北红安人,著名作家、翻译家。在这间书房里,先生坐在这把风格简约的木制沙发椅上,开始翻译安徒生童话。我小时候读过的《小红帽》《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至今想来都是美好的回忆。2019年春天,我有幸到访童话王国丹麦,特意去拜见了位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朗厄里尼海滨公园附近海滩上的“海的女儿”雕像。叶君健先生是第一位从丹麦文翻译并系统全面介绍安徒生童话的著名翻译家,他的翻译忠实原作,保存了原著的诗情画意和幽默感,被丹麦专家评价“只有中国的叶君健译本把安徒生当作一位伟大作家和诗人来介绍给读者,保持了作者的诗情、幽默感和生动活泼的形象化语言,因而是水平最高的译本。”叶君健先生被丹麦女王授予“丹麦国旗勋章”。《安徒生童话选》深受到一代又一代的小读者喜爱。

图片

曹禺先生,湖北潜江人。现代著名剧作家。其“当年海上惊雷雨”的处女作《雷雨》,开创了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新局面,成为中国话剧舞台的保留剧目,《日出》《原野》《北京人》对于喜爱话剧艺术的人们来说可谓耳熟能详。先生书房的座椅是一把宽大的无扶手明式木质靠背椅,其椅脚有些斑驳脱漆,就是在这里,先生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还写下很多散文、随笔、杂文等。

图片

柏杨先生,台湾著名作家。其代表作《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先生认为,“唯有爱,才是超越世代的东西。”他热爱祖国,心系故土,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了大量文物文献资料。先生的座椅是一把高大的黑色皮质可升降转椅,在这里他用电脑写出了大量著作。

图片

丁玲先生,湖南临澧人,现代作家。如今先生去世已经37年了,书房中这把不大的藤椅上,铺着一条用棉布为面做的小褥子,既是坐垫,也是软靠,并以布条固定,图案是养眼的淡绿色鹿行山林图。扶手上绑着玫红色的棉巾,为老藤椅焕发出青春的气息。如今藤椅四脚的藤编圈已经部分脱落。遥想早年生活那样精致的先生晚年如此,我不禁想起“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的诗句,想起丁玲先生的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和1952年获得苏联“斯大林文学奖”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图片

目前在作家书房中展示的这十位文学大家的书房,他们使用过的座椅有木椅、藤椅和皮椅,先生们的出生地南北东西各有不同,使用的椅子会与地域有关吗?我不得而知。我试图从他们的座椅上找到其他不同,总之,朴素无华,舒服便好,而相同点是他们把它们都捐赠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才让我们可以从作家使用过的实物中了解他们的写作环境,因为“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唯有爱,才是超越世代的东西。”
1924年1月4日,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社团之一,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其发起人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蒋百里等。展厅中,一把普通又不普通的木质靠背椅上,就安放着承载这一光荣与梦想的珍贵展品——由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中国近代杰出的文理大师顾毓琇先生捐赠的1924年印刷的《文学研究会会员录》。

图片

1930年3月2日,统一的革命文学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召开成立大会,当时到会50多人。展厅里复原了“左联”召开成立大会时的会场场景,精致的雕花穹顶、西式的枝形吊灯,12条木质长凳,就是在这里,当年的成立大会上鲁迅先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

图片

这一“左联”成立大会场景的历史复原,可以说别具匠心,既让参观者身临其境,仿佛进行了时空穿越聆听鲁迅先生的讲话,又能体验当时进步作家的欢欣鼓舞,12条木质长凳也给观众提供了中途休息的地方。
早春的一天,我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值班讲解后,在庭院翠竹旁的丁玲雕像前与推着轮椅的三位观众相遇,原来是女儿陪着年迈的父母来参观。坐在轮椅上的母亲花白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脸庞清秀的父亲和美丽端庄的女儿推着轮椅,他们一家在丁玲像前久久驻足,我们一起谈到丁玲先生,从早期的《莎菲女士日记》到她1978年回到北京笔耕不辍,写了100万字,把有限的生命献给自己钟爱的文学事业,在国内外赢得普遍赞誉;从毛泽东主席为丁玲题词《临江仙》到丁玲遗体上覆盖的“丁玲不死”的北大荒人献的红旗……老夫妻的年龄大约在七、八十岁,知识渊博,谈吐文雅,我的请教也得到了圆满的答复。我在感谢的同时也在想,如果附近有椅子多好,老先生就可以歇歇脚了。天气晴好时,附近的老人会经常来馆里散步,带孩子的大人也会推着婴儿车、牵着小朋友来馆里转转。
中国现代文学馆是中国作协主管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是国内最早、世界上最大的文学类博物馆,是中国作协和文学界的宝库和窗口。它敞开胸怀,欢迎大家前来参观。
最近文学馆庭院里布置了一些铁制长椅,椅面及椅座上镶嵌的是淡黄色木条,长椅舒适而温馨。庭院中有一众文学大师的雕塑: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叶圣陶、丁玲、冰心、赵树理、沈从文、朱自清、艾青等。在雕像近旁,人们可以坐在长椅上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家“对谈”。文学馆的这些长椅既为参观者提供了读书、休息的环境,也为附近社区的老人、孩子提供了休息、嬉戏的温馨场所。目前水池也整饬一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充分体现了文学馆现代化管理的人文精神。

图片

图片

图片

春天,文学馆里的玉兰花绽放;夏日,满堂的荷花亭亭净植;金秋,银杏叶落英缤纷;冬雪中,犹有花枝俏的梅花喜迎参观者。今天的孩子,或许就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在此生根发芽。待得他日枝繁叶茂,为中国文学的百花园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2023年12月17日

作者为中国现代文学馆志愿讲解员

摄影/美编:王十   二审:王雪   三审:王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