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弄懂这3个“烹饪原理”的人,做菜比别人更好吃

 苦丁茶170 2024-03-05 发布于安徽

我辞职学厨这事儿,最支持我的,是我那个“又菜又爱做菜”的二姐。

这姑奶奶属于那种乱弹琴的主儿,对烹饪一窍不通却又‬极其热爱,关键是怎么学都学不会,而且越学越难吃的那种。

我开店的时候,有一次二姐来串门,在我后厨转悠了半天,走的时候顺走了一壶料油。

说是在网上看人说,料油是增香的利器,还嫌弃我一直没把这好东西给她。

弄懂这3个“烹饪原理”的人,做菜比别人更好吃

转过头第二天就给我打电话,“你这料油是假的吧,怎么我用着也没啥香味儿,跟我那花生油一样,炒的时候挺香,吃起来没啥香味儿”。

这大姐说第一句的时候我还纳闷呢,我自己熬的料油,香不香我肯定有把握。

直到听了后半句,我就猜到,她肯定是把料油当普通的油用。热锅凉油,炝锅开炒了。

说实话,料油这么用,暴殄天物呀。就算他存的香味儿再多,用他炒菜在一次次翻勺的时候,香味儿早就跑了。

弄懂这3个“烹饪原理”的人,做菜比别人更好吃

说白了,我二姐属于典型的中餐教授方式下的受害者,没啥理论基础下,直接上手炒菜。

一来炒不好容易打击自信心,放弃烹饪。

二来就是她这样的,教出来一个逻辑混乱,根基稀松,有兴趣但没啥悟性的学生。

烹饪理论,是学做菜举一反三的前提,我也是在弄懂一个个原理后,厨艺慢慢提升的。

这篇文章,分享几个烹饪原理方面的内容,希望能帮助热爱烹饪的朋友提升一些厨艺吧。

弄懂这3个“烹饪原理”的人,做菜比别人更好吃

01香味儿分多次下

接着前文的料油说事儿吧,我姐把料油当作普通油来用,就是‬从原理上没搞清楚香味儿的构建原理。

炒的过程中,香味儿会持续损耗,出锅前下料油,可以把丢失的香味补回来。

咱们炒菜用的油,本身是没有香味的,所谓的“油香”来自于两个方面。

其一:油脂可以存储香味,例如不同的油,会带有榨取时本体的特殊香味。就像花生油,芝麻油,胡麻油用鼻子一闻就能辨别出来。

除了‬本体的香味,油脂还能存储其他香味,葱姜蒜这类的小料,花椒八角香叶这类的香料,他们所特有的香味都能存储到油里。

料油的制作,就是用了油脂的这个特征。

弄懂这3个“烹饪原理”的人,做菜比别人更好吃

葱油面

其二:油脂作为热量的载体,用高温激发出本味的香。

这一点上,油脂有点像热量的狗腿子,遇上不服气的食材,就用高温惩罚他,温度一上来,别管啥食材,基本上都会乖乖的把香味儿交出来。

例如水煮只能提供劲道口感的面条,如果下油锅后,不仅口感酥脆还焦香四溢。

弄懂这3个“烹饪原理”的人,做菜比别人更好吃

所以呢,香味儿在炒锅里的活动基本上是这样的:先被热油从食材里给招呼出来,然后又被吃进自己肚子里。继而裹挟着这些香味儿们,包裹住食材送进食客嘴里。

香味儿从食材里出来,再进到油脂的过程中,总有些崇尚自由的香味因子们,不想去油脂里而且散发到空气里,参与形成了所谓的“锅气”,最终香倒了厨师的鼻子。

即便是进了油脂里的,也有后悔的,借‬着温度的怂恿出走。

换句话说,在高温烹炒之下,香味儿的损耗一直都在,炒的越久跑的越多。

弄懂这3个“烹饪原理”的人,做菜比别人更好吃

北方厨师在炸酱的时候,喜欢把葱花分两三次下锅,目的是应对葱香的损失,多次补充香味。

东北厨师爱用的出锅蒜,是为了让成菜在上桌时,能有一股诱人的香味。

川菜里水煮或者清蒸做法,上桌前必须得请几位香味密度大的食材铺在上面,然后用热油“次啦”一下。

这些都是应对香味的丢失,而做的补香工作。

这里面‬,效率最高的就是我姐拿走的那壶集万家所长的料油。

但得叮嘱一下,出锅前再用。

弄懂这3个“烹饪原理”的人,做菜比别人更好吃

开始前,通过炝锅来加香味儿。

出锅时,通过倒炝锅来补充香味儿。

在烹饪过程中,如果不怕麻烦的话,最好也可以通过“多次下”这种方法,来维持香味的输入。

以醋为例,醋香味儿比其他味儿更不老实,很难留住。

醋溜的菜,想要成菜酸香并迹,必须得通过分批下锅的方法来实现。

炝锅时,趁着温度高,先炝一点醋,留下醋香和酸味打底。

食材下锅后,温度会降低,等炒一会儿温度上来之后,再下一次醋,这时的醋香和酸味儿是中流砥柱。

快出锅的时候,沿着锅边再稍烹一点,再次补充醋香,端上桌的时候才会有扑鼻的效果。

弄懂这3个“烹饪原理”的人,做菜比别人更好吃

02盐放的别太早

常做菜的朋友都清楚这个现象:盐一下锅,食材里的水分就会立刻倾巢出动,很容易炒出汁儿来。

是因为盐的加入会改变渗透压的大小,从而让水分从食材内部向外渗透。

所以在炒菜的时候,作为百味之首的盐,还承担了水分的开关角色。想要食材快点出水,放点盐就好了。

例如炒西红柿的时候,提前放点盐,汁水很快就能炒出来。

弄懂这3个“烹饪原理”的人,做菜比别人更好吃

但这事儿呢,也是双刃剑。

食材的汁水,可不只是水,而是‬携带者食材本味的混合‬汁水。如果过早的把汁水交出来,很容易造成本味的丢失。

提供香味儿的物质呢,大多喜欢把自己藏在油脂里。

而喜欢待在水里的物质,多数跟鲜味有关,鲜味呢又怕高温。

所以呢,太早出汁儿,并不是好事,会损失很多的本味和鲜味。

弄懂这3个“烹饪原理”的人,做菜比别人更好吃

出汁太早还有一个缺点,是限制温度的上升。

食材刚下锅的时候,第一个任务是通过高温赶走食材异味儿。

如果水太多,会因为较大的比热容以及较低的沸点导致锅里的温度骤降后升温慢,而且升不到位。

这样的后果是食材异味儿去不净,本味香味出不来。拉长了烹饪的时间,还会增加其他味道的损耗。

最佳的放盐时机,是食材高温失活的时候,这时该去的异味儿已经去的差不多了,该‬请的香味儿也请出来了。

食材对水分的保持能力也差不多被瓦解了,盐下锅以后调节水分,构建味道。

弄懂这3个“烹饪原理”的人,做菜比别人更好吃

03没味儿的+大味儿的

做菜时,食材之间的搭配,得从多方面入手。

颜色上,红绿黄白互相配合。质地上,软硬口感保持一致。营养上,肉类和蔬菜保持全面。

同时呢,还得从味道的角度去考虑。

我们可以把味道划分为几个组别:

I类:兼具鲜香或者有鲜明特色的食材,例如肉,鱼虾。

II类:鲜香都有,且风味独特的食材,例如蛋类,菌菇类,辣椒。

III类:味道有辨识度的食材,例如大部分的素菜。

IV类:味道浓郁,香味浓厚,而且密度高的食材,例如炝锅的葱姜蒜和香料们。

弄懂这3个“烹饪原理”的人,做菜比别人更好吃

在味道搭配时,如果有I类食材,最好遵循君臣关系。一个I类食材,搭配其他品类的食材。

没有I类食材的时候,可以选择双主味或者多主味,例如两个II类加III类食材食材。

如果只有III类食材,最好向IV借味道,例如蒜蓉青菜。

IV类食材,可以搭配所有食材,控制用量,别喧宾夺主就行。

得嘞,文章总有结尾,创作还会继续。

诸君,且听下回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