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40315高考复习|信息类文本主观题(新高考卷第4、5题)解读(上)

 老程杂记 2024-03-16 发布于安徽
一、高考真题回放
二、确定复习重点
上表反映的事实有——
1.必备知识以文体任务,即论证的基本特征为主要考查内容,四年一共考了六次。
2.能力素养方面以信息的获取与加工、思维的批判性和逻辑性为常考层次,前者四年考了三次,后者四年考了五次。
3.在核心价值上,重视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增强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确立为民服务观念,有意关联传统文化。
4.在题干限定上,情境的选择或设置越来越具体,最直观的表现就是题干的字数从2021年起明显增多。
当然,主观一点讲,从上表还可以看出,题目考得不偏不怪,不难不涩——命题人之善良令人感动。
据此,我们把信息类文本阅读的复习重点定为以下三个:①论证的相关知识;②信息的获取与加工;③训练思维品质——逻辑性、批判性与辩证性。
围绕这个重点,3-3校本作业“名校餐”出如下四套题:2023新高考Ⅱ卷、2022年全国甲卷、2022年全国乙卷、2020新高考Ⅰ卷。
对应以上三个重点,以近四年高考真题为素材,对与之相关的考法做一下梳理——
三、常见考法列举
(一)与论证有关的必备知识
1.论证思路
(2020新高考Ⅰ卷)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参考答案】①首先对历史地理学进行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献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②进而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对比,指出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③按年代介绍我国历史地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
【答案启示】分层次分要点作答(每点2分);②任务意识:有体现“脉络”的关键词,如“首先”“引出”“进而”等;③信息准确:“对历史地理学进行溯源”“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等提取正确。
2.论证结构
(2021新高考Ⅱ卷)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分)
【参考答案】①本文采取了总分总式论证结构。②首先指出制定和遵守相应的网络规则的必要性,进而提出网络行为尤其是青年的网络行为需要规范这一观点;③接着先后从网络行为的“底线意识”和“基准意识”两个角度展开论述。
【答案启示】必备知识:分总、总分、总分总;并列、对照、层进等。②注意三个答案后面的标点符号,答案也是总分结构,第一点是总,第二、三点是分。③验证任务是否完成:有无“结构”落点的次序性用词。
3.论证方法
(2023新高考Ⅰ卷)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2023新高考Ⅰ卷)
【参考答案】①引用经济学家的调查数据及观点;②针对媒体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③进行实地调研,征询当地居民的意见。
【答案启示】“哪些方法”,不是“论证方法”,如答案第二点“议论的针对性”就不是论证方法。②必备知识: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两大类:摆事实、讲道理。如果再分得细一点,摆事实又分列举现象、陈述事实、举例论证等;讲道理则有引用、比喻、对比、假设推理、归纳演绎等。
4.论证语言
⑴词语理解
(2023新高考Ⅱ卷)4.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4分)
【参考答案】①这些加引号的词所标示的是调查者一些不当的调查行为;②从反向强调调查者和被调查者充分合作的前提是调查者要尊重被调查者。
【答案启示】①第一个要点答的是这几个词在语境中的意思,但不是一一作答的,而是提炼概括的答案。②要点二“反向强调”既呼应了文章的观点,又体现了情感态度,对思维品质的要求较高。
⑵句子理解
(2020新高考Ⅱ卷)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画线句】……忘记奥逊·威尔斯口中的“孤独”吧,请听从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
【参考答案】①引用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与奥逊·威尔斯“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遥相呼应,既使文章结构严谨,又再一次强调了本文的核心观点“所有的生命都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人类也不例外”,突出了文本主题。②同时,作者引用两句观点对立的名言,旨在用轻松诙谐的方式表达观点,总结全文,使读者获得愉悦的审美阅读体验。
【评分意见】5分题的赋分方式有“3+2”“1+2+2”“2+2+1”等三种情况。本题是“3+2”赋分:第一点3分,强调了什么观点、呼应前文哪个地方、结构严谨各1分;第二点2分,“对立”1分,“轻松诙谐”的语言风格或“愉悦的审美体验”,答到其中一点得1分。
【必备知识】句子的理解为什么要从这几个角度考虑?
①句子意思(观点);②前后关联(A←B→C);③全文这么多组句子,为什么单单挑这个句子?重要啊!(主题|情感)④读者角度(交际功能的要求);⑤句子的语言特点。
附:语言特点可点击20210529考场应试技巧: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语言特点。
(二)信息的获取与加工
1.什么叫信息的获取?
通俗一点讲,就是一篇文章的信息丰富而复杂,分散在不同地方,可以有许多条,回答这个问题只需要其中的三条,你要把这三条对应在原文中词句找到。这个寻找的过程和结果,就是信息的获取。
2.什么叫信息的加工?
就是审读题干之后发现,你找到的这些原文词句不能直接引述过来作为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用自己的话重新组织和表达,这种组织和表达就叫加工。
3.为什么“信息的获取与加工”考得多?
因为“获取”可以考查阅读成果,能够看出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层次;“加工”可以有效考查其对阅读成果的理解程度,以及驾驭语言的能力。换句话说,这种题可以有效考查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直接关联着“思维发展与提升”和“语言建构与运用”两大核心素养,不常考才怪呢?
4.答案赋分的道理。
一般说来,直接摘取原文就可以回答的答案,一个要点赋1分,提取后需要用自己的话概括或转述(即加工)的答案,一个要点赋2分。这就和生鸡蛋是1块钱一个、做成鸡蛋饼是2块钱一个的道理一样。
下面选几个例子——
(2023新高考Ⅰ卷)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4分)
【审题分析】先要找到“西方媒体”报道的相关语句,这叫锁定答题区间;其次要理解“竞争性真相”的内涵,这样才能在众多的信息中,挑出符合题意的信息;最后还要用自己的话回答,完成“加工”的任务。
【参考答案】①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②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③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④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便宜的进口食物。
【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答案中出现类似“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等非真相的表述,不给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