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州人嗜酸,真是因为穷?

 朴自然官方 2024-03-17 发布于贵州

俗话说: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

“酸”作为五味之首,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代表性的美食,比如山西的陈醋、四川的泡菜、广西的酸笋......但不管哪种酸,大多都只是像调料一样的配角。

而贵州的酸,是主角,是生活背景,更是生存智慧。

贵州苗家有童谣:“一天不吃酸,呵欠连连叹;两天不吃酸,饭菜不想沾;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一天一碗酸,体壮爬高山。”

在古时,贵州人是万万离不得“酸”的。

究其原由,大概要从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这句俗语开始说起。

食酸,是无奈之举,也是贵州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的结果。

要知道,贵州在历史上是唯一不产盐的省份,外加全境多山、交通阻塞,盐价奇昂。

由于咸味是当时很多人难以企及的味觉体验,加上“人无三分银”的贫困现实,人们只能选择用蕨灰(草木灰)代替盐,渐渐摸索出以酸代盐,以辣代盐。

他们大概不知道人体对钠离子的需求几乎只能从盐中满足,只晓得酸的东西可以保持体力,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然而,很多有关贵州酸食成因的记载都只提及“艰于盐”,事实还不止如此。

贵州气候多雨湿热,又多瘴气,人们因湿气过重,易出现胃纳呆滞或腹胀的现象。酸食能开胃、健脾,可以提高食欲,帮助消化。

此外,酸食还被认为有生津止渴、止泻的功效,如乾隆在《镇远府志》中记载醅菜“大凉,可以治痢疾,去隔滞。”(“䤃”,凡物渍藏掩覆不泄气者谓之䤃)

可见,保健祛病也是贵州人长期制作酸食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贵州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交通不便的高山峡谷之间。“地无三里平”的交通状况,决定其食物资源基本靠自给自足。

而古时贵州少数民族多靠野菜为生,一般不种蔬菜,即使种植,其蔬菜品种也少,但食物资源季节性强,在春冬两季缺菜时,就需要储存食物以备淡季之需

保鲜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人们只能将食用不完的蔬菜、猪肉等用腌制的方法将其长期保存。

故民间有“正月腌肉、三月腌菜、八月腌鱼”和“坛不下、菜不烂”等说法。

贵州人对“三无”环境的适应,长久以来形成了自己特殊的饮食风格。 清代以后,包括汉族在内的贵州各民族都已形成食酸的习惯。

在旧时民间,贵州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两坛酸菜。甚至新娘出嫁,都要准备泡菜的工具作为嫁妆。俗话说:“看酸坛,知贫富”,一个家庭的家境好还,看酸坛子的多少就知道了

围绕着酸,贵州人形成了一系列的酸食文化。而地理的分割造成了酸食种类的多样,有些地方甚至是一山一谷、一村一寨都有自己独特的制法和味型。

总的来说,贵州的酸食从原料上分糟酸、米酸、糠酸、毛辣酸、鱼酸、臭酸等,味型上又有咸酸、辣酸、鲜酸之分,细分下来,至少有几十上百种。

反正不管是猪肉、鱼、虾等肉类,还是蔬菜、豆类,在贵州人的饮食文化里,万物皆可酸。

酸菜、酸肉、酸辣椒......如果说哪一味不得不提,那必定是酸汤。毕竟,“来贵州不尝一下酸汤鱼,等于白来一趟。”

酸汤有红白之分,有的人喜欢西红柿制成的红酸汤,酸味香浓、醇厚;也有的人偏爱用米汤制成的白酸汤,清亮、爽口。

地道的黔东南人说,理想的红酸汤,需由小粒的野生西红柿熬制。这种西红柿果肉多、紧,酸味足够,是做酸汤的绝佳原料。

将西红柿洗净、晾干,直接放进土坛子里,放到快满时,在上面加少许盐、酒糟,盖上盖子,再在坛子沿儿的四周加上清水,使西红柿不和空气接触。这才算是做好了第一步。

再之后,就是不断续上干净的清水,保证坛子沿儿上始终有水,等上10~15天,就可以开盖了。

做得好的话,刚开启坛子时,会有一股馥郁的果香和酒香从坛子口扑鼻而来。往内看,西红柿的果肉部分已经烂软,沉淀到坛子底部,而浸润在果肉上面的,是六七成的果汁。这就是红酸汤。

但人们认为只有贵州山区的酸汤火锅才算正宗。贵州洞藏红酸汤不加一滴水 无勾兑,500克/瓶 32元起,顺丰发货!!

白酸汤的做法完全不同。

只需抓一把糯米,洗净,水煮。待煮沸后,将米粒盛出来,剩下的米汤放到坛子底部,加盖,密封,用水隔绝空气。

往后每日的米汤,都以同样的方式加进去,和前日的混合,等到有六七成满时就封起来。这就是白酸汤。

然而,贵州很多本地人是几乎不吃白酸汤的,认为“白酸汤没味道,淡淡的。”

此外,有些红酸汤也不是用西红柿在坛子里腌成的汁,而是在白汤里加几勺腌制的糟辣椒,现在不少地方都是这种吃法。


说起酸汤,不得不说的一道美味便是酸汤鱼。

在酸汤鱼的发源地黔东南,鱼是放养在种植着糯禾的水田里的。每年农历三月栽种秧苗时,鱼苗也会下到田里;八九月收稻谷时,鱼再一起捕捞。

旧时,亲朋之间会在农忙时节互相帮助收割,主人家为招待来客,就会在田头支起锅灶,煮上酸汤菜,把刚刚从田里捞出的鲜活鲤鱼扔进汤中,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宴客了。


如此看来,最传统的苗家酸汤鱼其实算不上什么登堂入室的大菜,只是一种来源于农家、十分简易而朴素的火锅菜。

而贵州酸汤鱼流传到现在,早已成为一道家喻户晓的特色名菜。但不论怎么做,精心熬制的酸汤才这道菜的主角和灵魂。吸足了酸汤,那鱼肉才愈发鲜嫩,甜气逼人。


普通酸汤的制作方法并不复杂,但要做成功并不容易。

有人说,酸汤和人一样要接地气,制作时坛子必须直接接触土壤;

也有人说,如果一个人做两次酸汤都不成功,就不要做了,酸汤也在选择人、拒绝人。

说法如此多样,大概是每个会做酸汤的人心里都有自家的酸汤秘诀,“宁可舍得家财,就不舍得酸汤。

贵州人嗜酸,和其他中国吃酸的地方一样,大多和当地的气候有一定联系,穷只不过是一种戏谑罢了。

食物从诞生到成熟,再经历漫长的封存,发生奇妙的变化,发酵的美味里实在蕴藏着不少时间的魔法。其实,把目光放得更远些,看一看大山里的先民们,用数千年把一种种不受拘束的山野味道驯化为温柔的酸、鲜和醇,这何尝不更是一种时光造就的伟大?

贵州洞藏古法酸汤,不加一滴水 无勾兑,500克/瓶 32元起 顺丰,推荐你尝,定会让你对贵州发酵食物有全新的理解!!!
(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