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冲及:谈苏中七战七捷

 若悟369 2024-03-18 发布于安徽

金冲及:谈苏中七战七捷

苏中七战七捷,在解放战争史上写下了令人难忘的一页。对其贡献和意义,需要从宽阔的视野来考察。

抗日战争胜利后,举国人民欢欣鼓舞地期待能投身和平建设。蒋介石却采纳军政部长陈诚的建议,倚仗美国的大量军援和受降时缴获的大量日军武器,准备在六个月内消灭中国共产党。何应钦的侍从参谋汪敬熙说:“陈诚以民国二十年代江西剿匪的经验,认为共军不足以抵抗装备机械化的国军。”“委员长心里很急,希望赶快把共产党问题解决,因为在他的心目中要很快实施宪政,如果剿共战争拖得太久,并不符合他预订的时间表。”【《汪敬熙先生访谈录》,台北“国史馆”1993年版,第20—22页。】1946年6月17日,蒋介石在“国府纪念周”上报告对中共“处理方针”时说:“共果不就范,一年期可削平之。”【《徐永昌日记》第8册,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版,第289页。】显然,他已决心从原来准备阶段的“边谈边打”变为国共公开破裂、实行全面内战。
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拟从中原和苏中两个解放区着手。为什么选择这两个地区?原因是国民党军队在抗战期间已经退缩到中国的西南各省(还有在名义上控制的西北地区)。抗战胜利后,他们只能倚仗美军的飞机和军舰,将其主力部队紧急运送到北平、天津、济南、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重要城市和附近地区,而这些重要城市间的交通线却到处被切断。中原解放区使国民党军难以从武汉沿平汉铁路北上。苏中解放区不仅使国民党军队北上苏北、山东受阻,更因它与南京、上海和苏南隔长江相望,对其形成极大威胁。当国民党政府宣布“还都”南京时,这种威胁感更加强烈。蒋介石自然急于先拔掉这两颗钉子。
从军队兵力部署来看,解放军总部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三年概述》中写道:“当时敌人的兵力部署是:用于进攻华东解放区者五十八个旅,约四十六万三千人,内苏北解放区(注:包括苏中解放区)三十一个旅,二十七万二千人,山东解放区津浦路以东,二十七个旅,十九万一千人;用于进攻中原解放区者,二十五个旅,约二十一万七千人;用于进攻晋冀鲁豫解放区者,二十八个旅,约二十四万九千人;用于进攻晋察冀解放区者,十八个旅,约十六万二千人;用于进攻东北解放区者,十六个旅,十六万一千人;用于进攻晋绥解放区者,二十个旅,九万七千人;用于进攻陕甘宁解放区者,十九个旅,十五万五千人;用于进攻广东各游击区及海南岛解放区者,共九个旅,七万五千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三年概述》,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11册,内部发行,1979年版,第352页。】从兵力的使用上也可以看出,当全国内战开始的时候,国民党当局的重点正是放在中原和苏中。
1946年6月27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剿匪军事决不能用正式讨伐方式,只有用不宣而战、局部的逐渐解决。但每一战局必须求得一段落,并须准备充分。速战速决为要旨也。”【《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46年6月27日),原件藏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不难看出,在他的选择中,围攻中原解放区和进犯苏中解放区正是他期望的“要旨”。他在6月“反省录”中写道:“剿匪战斗序列完成。”【《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46年6月),原件藏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在他看来,发动这场战役的准备已经完成,战役可以发动了。
1946年6月26日开始的中原突围是国共内战全面爆发的起点,笔者曾撰文进行介绍,【金冲及:《中原突围和全面内战的开始》,《中共党史研究》2019年第2期,第24—41页。】本文不再赘述,只着重讨论粟裕指挥的苏中七战七捷。
一、战前的苏中解放区
同中原解放区相比较,苏中解放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政治军事实力更有利更强,根据地的建设也更成熟。早在皖南事变前的1940年4月1日,中共中央及中央军委就下达《关于目前华北华中军事方针的指示》,提出“我八路军有抽调足够力量南下华中增援新四军,打退反动进攻,消灭投降反共势力,建设新的伟大抗日根据地之任务”【《中央、军委关于目前华北华中军事方针的指示》(1940年4月1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46、347页。】,并指定此根据地以淮河以北、淮南铁路以东、长江以北、大海以西为范围。同年9月,在黄桥成立中共苏北区党委,以陈毅兼书记、陈丕显为副书记,粟裕、叶飞等为委员。1941年3月,为适应形势需要,根据地党政机构实行“小省委”建制,原苏北区党委撤销,成立苏中区党委。同时,成立以管文蔚为主任的苏中区行政委员会(苏中行署)。苏中地区的党、政、群工作全面地、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中国共产党、八路军同当地民众建立起亲密的鱼水之情。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为了实现全国人民热切期望的和平建国的愿望,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决定实行北撤。在华东,“将原苏南、浙西两个区党委合并,成立苏浙区党委,粟裕、金明分任正、副书记”【《七十年征程 江渭清回忆录》,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55页。】。凡能随军北撤的成员全部随军渡长江北上。这是一场抢时间的斗争,他们迅速行动起来。“9月22日华中局电示:'粟(裕)率一、三纵王(必成)、陶(勇)部迅速集结完毕,立即出动,叶(飞)率四纵及江南可能转移之部队及地方干部,为第二梯队,作两批转移’。”【《叶飞回忆录》上,解放军出版社2014年版,第240页。】如此,苏中地区的党政军群的力量有了巨大增强。而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期间在江苏北部仅留下韩德勤部少数兵力,战斗力并不强。1946年5月5日,国民党政府宣布“还都”南京,蒋介石更急于“扫荡”苏中地区。只过了三天,蒋介石便在5月8日的日记中写道:“令汤司令(注:指第三方面军总司令汤恩伯,不久改为第一绥靖区司令)对长江北岸南通以北共匪积极扫荡也。”【《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46年5月8日),原件藏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
但是,国民党军队对苏中解放区的进攻仍延迟了一个多月。这是什么缘故?原因在于东北局势发生了变化。1946年3月初,苏联红军开始从东北重要城市和铁路撤走。国民党军队立刻进驻沈阳。4月18日,国民党军精锐主力新一军和新六军由美国第七舰队抢送,进攻东北要地四平街。解放军经过一个多月顽强阻击后撤离。国民党军队乘势在5月23日进占长春。蒋介石当天飞往沈阳。5月25日,他兴奋地致信行政院长宋子文:“此地实际形势,与吾人在南京想象者完全不同。”“只要东北之共军主力溃败,则关内之军事必易处理,不必顾虑。”【《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抗日战争时期·第7编(3)》,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版,第129、130页。】到6月4日,蒋介石才返回南京。
这时,国民党军在苏中、苏北的指挥者也进行了更换。大约在6月26日,黄埔一期生李默庵担任第一绥靖区司令。李默庵回忆:“当时,国防部下达给我的作战任务是占领苏中、苏北的解放区,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攻占东台、兴化、高邮以南地区;第二阶段,攻占盐城、阜宁、淮阳地区。当时,长江以北地区,国民党军队占领着南通、江阴、扬州等地,其他地区如黄桥、如皋、海安等,为解放军占领。长江船只往返,国民党军队只能靠南边行驶,北面航线由解放军控制。”“占领这一带解放区的,是人民解放军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是粟裕,政委是谭震林,所率部队有第一师、第六师、第七纵队、第十纵队,共计19个团,约三万余人,后补入第五旅(三个团)和华中军区特务团。”【《世纪之履——李默庵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255页。】“而当时第一绥靖区部队有:整编第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整编第四十九师,师长王铁汉;整编第二十五师,师长黄百韬;整编第二十一师,师长刘雨卿;整编第六十五师,师长李振;整编第六十九师九十九旅,旅长朱志席;新编第七旅,旅长黄伯先;另外加第七和第十一两个交通警察总队,总兵力达12万人。”【《世纪之履——李默庵回忆录》,第256页。】双方兵力约四比一。
苏中战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
二、战略方针的确定
要取得一场重要战役的胜利,首先需要确定正确的战略方针,包括敌我友三方的情况,军事、政治、经济的关系,战役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和应对的准备等等。没有宏阔的眼光和正确的战略方针,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苏中七战七捷的指挥者粟裕,恰恰是一位拥有这样眼光的人。
为应对国民党在抗战胜利后向华中地区的进犯,“(1945年)10月8日,中共中央电复华中局,'同意粟裕留华中任司令’。后来又决定由刚从延安返回华中的张鼎丞任副司令员。此时,粟裕刚刚到达长江北岸,不知道中共中央和华中局的上述决定”【《粟裕传》编写组编:《粟裕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版,第411页。】。几天后,粟裕到达淮安,得知上述决定,当即向华中局负责同志请求任命张鼎丞为司令,自己改任副职。第二天,他又向中央发出电报:“我在华中局阅悉中央以职及张鼎丞同志分任正副司令之电示,不胜惶恐。”“鼎丞同志不论在才德资各方面,均远较职为高超。”“为此,曾再三请求华中局,以鼎丞同志任司令,职副之,未蒙允许。为慎重,更有利于今后工作起见,特再电呈,请求中央以鼎丞同志为司令,职当尽力协助,以完成党中央所给予之光荣任务。”【《请求改任华中军区副司令》(1945年10月27日),《粟裕文选》第2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接到粟裕来电后,中共中央在28日开会研究,决定采纳粟裕的提议,由刘少奇在29日复电:“中央同意以张鼎丞为华中军区(不称苏皖军区)司令,粟裕为副司令并兼华中野战军司令。”【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刘少奇年谱(增订本)》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125页。】
华中军区成立后,粟裕指挥的部队,除原有的第一师和第六师外,又增加了原在淮南、淮北、苏中、苏北的新四军第二师以及第九、七、十纵队,兵力较原来有不小增加。粟裕妥善处理了原分散多处的各路部队的关系,彼此的团结和战斗力都有很大提升。苏中解放区的民众也已充分动员起来,部分地方武装上升为主力部队,伤病员的医治、粮食的供应,都作了充分准备。这些是迎接对敌作战的重要准备。
此时,国民党军队向苏中地区大举进攻的部署越来越紧。7月6日,蒋介石在“上星期反省录”中记录:中原根据地李先念部已由宣化店越平汉铁路西进。他还在“本星期预定工作课目”中将苏北列为重要日程。【《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46年7月6日),原件藏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空气中已充满“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七月中旬,盘踞在南通的国民党第一绥靖区的汤恩伯(以后为李默庵接替),指挥五个整编师共十五个旅十二万人,向苏中解放区大举进犯。我华中野战军三万余人,奋起迎战,举行了苏中战役。”【《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353页。】
这场双方力量悬殊的仗怎么打?很重要的是,要从战争全局的视野和战地实际情况确定作战方向和要点,也就是确定根本的战略方针。对当时的苏中地区而言,首先要确定战争初期的方针是“内线歼敌”还是“外线出击”。
“外线出击”是中共中央在征询各战略区意见时提出的。6月22日,在蒋介石调集大军进攻中原解放区的同一天,中共中央发出这一电报,要求“山东区以徐州地区为主要作战方向”。“粟谭主力对付江北之敌,配合你们作战。”“这一计划的精神着重向南,与蒋的精神着重向北相反,可将很大一部蒋军抛在北面,处于被动地位。”“意见如何望告。”【《全局破裂后太行和山东两区的战略计划》(1946年6月22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83、284页。】这个战略筹划对未来苏中战局的发展至关重要,战略确定前在上下级间反复讨论是十分必要的。粟裕当时正在淮安,“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可能产生的各种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于六月二十七日向中央军委和陈毅军长发电建议,在苏中先打一仗再西移”【《粟裕战争回忆录》,第358页。】。这是一个大胆的、也是高度负责的建议。
粟裕同华中分局的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等共商,他们都同意粟裕的建议,于是联名在6月29日向中共中央和新四军军部提出建议:
1.山东主力转至淮北后,其粮草必由华中供给,仅淮北粮草甚难长期支持,必须由淮南至盐阜补助方可。
2.华中主力转至淮南后,不仅粮食须由华中供给,即民夫运输恐难支持,因淮南地广人稀(仅一百三十八万人口),交通不便。
3.苏中公粮收入占全华中二分之一,人口即占五分之二(共九百万人口),对支持今后长期战争有极大作用。
4.苏中当面共有顽军九个师(旅),我军主力亦集中于苏中。如即向淮南转移,不仅午灰[七月十日]难于到达(须迟至午哿[七月二十日]),且将使苏中有迅速被顽占之极大可能。因陶纵七纵全部及□□之两个旅,王纵之一个旅,均系苏中部队编成,致苏中地武已很弱,难于担任钳制任务。如苏中失陷,淮南战局万一不能速胜,则我将处于进退两难(苏中大部为水网,如被顽占据不易夺回),如是,不仅对苏中本身不利,即对华中整个作战部队之供应更有极大影响。为此,我们建议:在作战第一阶段中,王陶两纵仍位于苏中,解决当地之敌,改善苏中形势与钳制敌人,使顽无法西调。【《建议华中主力第一阶段先解决苏中之敌》(1946年6月29日),《粟裕文选》第2卷,第55、56页。】
这个建议充分体现了延安整风以来提倡的实事求是精神。6月30日,中央军委电复张、邓、粟、谭:“部队暂缓调动,待与陈军长商酌后,即可决定通知你们。”7月4日,中央军委又电示:“胶济、徐州、豫北、豫东、苏北之顽可能同时向我进攻,果如此,我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建议华中主力第一阶段先解决苏中之敌》(1946年6月29日),《粟裕文选》第2卷,第57页。】如此,粟裕等提出的战争初期“内线歼敌”的建议被接受。这一重大的战略性决策由中央和前方反复商讨后作出决断,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精神。
战略方针确定了,苏中七战七捷的具体作战便一步一步地展开了。
三、七战七捷是怎样取得的
战略方针确定后,还需要依靠切合实际、灵活多样的战术去实现。但如果战略方针是错误或反动的,任何战术也无法拯救它,无法使它达到目的。
蒋介石决心国共全面破裂的反动战略方针越来越清晰。他在6月13日对新任参谋总长陈诚谈起战术问题时说:“对共作战,应运用闪电战术,速战速决。可研究往年日本在中国战场上使用之攻击方法,此种战术最基本之条件为:(1)情报之准备与准备之充分;(2)行动极端秘密,尤以装备轻快与迅速机动之部队为最要。”【高素兰编:《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卷66,台北“国史馆”2012年版,第96页。】但国民党军队进入苏中解放区后,由于脱离群众和骄傲自大,这两条“战术”和“方法”一条也没有做到。
在中原解放军突围之时,国民党第一绥靖区进攻苏中解放区的作战开始了。这是一场兵力悬殊的对战,粟裕回忆:“敌人进犯苏中解放区的企图,看来是首先攻占我苏中南部地区,然后在淮南及徐州之敌配合下,进占两淮,速战速决,一举占领我苏中、苏北。当时我苏中第一师(两个旅六个团)、第六师(两个旅六个团)和地方武装上升的第七纵队(四个团)、第十纵队(三个团),共十九个团,约三万余人,敌人兵力为十二万,敌我兵力对比悬殊。”【《粟裕战争回忆录》,第362页。】
国民党原定对苏中解放区发动进攻的日期是7月13日,但油印作战计划被华中解放军获得并转交给马歇尔。挑起内战的铁证如山,蒋介石狼狈不堪,不得不在12日暂停进攻,这就使得华中解放军有了一个较为从容的应对时间。
敌军人数众多,且有解放军以往没遇到过的美械装备,如果分兵将难以应付。只有集中力量攻其无备的一点,争取全胜,才能改变全局形势。这就面临一个首战地点的选择问题。当时可供选择的地点有三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作战的成败。极端熟悉战场情况的粟裕判断:三处中,一处是泰州,离苏中解放区的首府淮安较近,是一个中等城市,但当地河网纵横,不利于大兵团行动。如果不能速决,很可能让对方不断增加的军队乘虚而入。另一处是南通、白蒲一路,距离较远,沿江敌军可能突破解放军阻击阵地。如此,只有打宣家堡、泰兴这一路最为有利。这是国民党军队准备进攻苏中地区的出发点。已到达的国民党军队只有美式装备的整编第八十三师(原一百军)两个团,他们对当地实际情况不熟,民心不顺。苏中解放军出敌意外地集中第一师、第六师、第七纵队于宣泰地区,同对方形成六比一的优势。虽然第七纵队是刚由地方武装升级而成的,但另外两个师都是经过长期战斗锻炼的主力部队。
7月10日,从情报得知国民党军5个整编师约12万人将在3天内从南通、靖江、泰州、泰兴出发,向如皋、海安发起进攻。“粟裕同志认为: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等敌人攻到跟前再抵御就晚了,不能硬拼,只能巧取。他迅速下定决心,在苏中前部地区作战,以整编第八十三师为首歼目标,到敌人进攻的出发地宣家堡和泰兴去打。”【严晓燕编著:《在粟裕身边的战斗岁月——老侦察科长严振衡的回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67页。】整编第八十三师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美械装备,经过美国教官训练,抗战后期作为远征军在缅甸作过战,战斗力较强,先到达该地的这一路是整编第八十三师的先头部队共两个团。
粟裕在当天召开的会议上说:“现在,敌人是三路而来,拉开架子要和我们拼消耗。我们恕不奉陪,专打他一路。”他又说:“敌人十二万人马进攻我们三万多人,是四打一,我们这么一来,还了它个:六打一!”“同志们,这是初战,必须打好。”【陶勇:《苏中初战》,《苏中七战七捷》编写组编:《苏中七战七捷》,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32页。】这一招是国民党军队始料未及的。刚到南通接任的李默庵部“各级指挥官对自己部队还有一定信心,因为抗战刚胜利,对解放军的厉害还没领教过,以为自己部队能打,都把解放军力量估计不高”【罗觉元:《第一绥靖区李默庵部进攻苏北解放区的回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全面内战》上,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440页。】。由于当地民众的严格保密,国民党军根本摸不清解放军的虚实和动向,不知道解放军主力竟集中在宣泰地区。
时任华中野战军作战科科长的严振衡回忆:“宣家堡、泰兴战斗打响时,刚到南通接任的敌第一绥靖区司令李默庵对情况不很清楚,他准备分四路合击如皋,他们预订于7月15日开始同时发起进攻。但我们突然动了手,李默庵把整编四十九师主力集中到白蒲一线准备出发,一看泰兴打起来了,他心中没底,怕我军声东击西,就命令整编四十九师赶快回缩到平潮,以保南通。他一出一退,白送给我们两天一夜,我们赢得了时间。”“15日晨,我第一师经一夜激战,全歼宣家堡之敌。”“我军歼灭国民党整编第八十三师两个团另两个营三千余人,取得了苏中战役第一次作战胜利。”【严晓燕编著:《在粟裕身边的战斗岁月——老侦察科长严振衡的回忆》,第271页。】
这是苏中战役的第一仗,也是对经过整编的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的第一仗,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作战经验。
紧接着宣泰战斗后的是奔袭如南。
宣泰战斗的胜利,完全出乎国民党军队意料。由于苏中民众严格保守秘密,他们根本不知道苏中解放军主力的所在和动向,以为解放军主力仍在宣泰地区,而且经过这一仗后伤亡必大。从这样的估计出发,他们急调几个师的兵力,准备乘势夺取苏中解放军后方的如皋,以便从三面夹击处于危境中的解放军。
面对这样的危局,粟裕的对策是:“迅速转移兵力,以主力作远距离机动,直插进犯如皋的第四十九师侧后攻击之。”他说:“此案的缺点是要强行军一百几十华里(第六师的距离更远些),两夜激战之后继以疾走,将减弱战斗力。但优点是明显的,主要是这一行动必然大出敌人的意料。此时,敌人以为我主力在西边,第四十九师将放心大胆地向我如皋挺进,我军来一个长途奔袭,创造歼敌于运动中之良机,将陷敌于被动混乱的境地。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我军必须打得、饿得、跑得,能够连续地打仗,行军,打仗,而这正是我军的特长。”【《粟裕战争回忆录》,第371页。】苏中解放军第六师师长王必成回忆道:“时间紧迫,我们召集各旅、团首长下达了作战命令后,不待各旅、团传达任务,即整装出发。在行军路上,各旅团边走边布置作战任务,边进行宣传鼓动。”“夜行百里,向东疾进,经过两夜的急行军,于18日拂晓前抵达预定作战地区。”在第一师和第八师等联合作战下,“如南战斗,是苏中战役的第二仗,全歼了敌49师师部、26旅全部和79旅大部,达到预期的作战目的”。【王必成:《慎重初战,旗开得胜》,陈丕显等:《虎将王必成》,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第489、490页。】
7月19日,解放军乘国民党军队间存在空隙,全歼敌整编第四十九师师部和第二十六旅。同一天,陈诚奉蒋介石之命,“令饬第一绥靖区之序列划归徐州绥署指挥”【高素兰编:《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卷66,第385页。】。徐州“绥署”主任是蒋介石一向器重的高级将领薛岳,这是国民党军队连遭挫败后在指挥系统上的一点调整。此时,国民党军仍倚仗其优势兵力,从北路来的整编第六十五师占领黄桥后向东增援,从南路来的整编第八十三师经姜堰东进,目标都是北上进攻如皋。而解放军的阻击力量只有两个团,自然不宜硬拼。国民党军在7月23日乘隙进占如皋,企图继续进攻海安,并寻找华中解放军主力决战。华中解放军主力已连续作战十多天,十分疲惫,伤亡达5000余人。为了争取部队有短期休息,粟裕将第一师、第六师主力撤至海安东北地区休整,派第七纵队节节抗击,多次击退国民党军队的猛攻。国民党军队以8架飞机连续轰炸,解放军新筑阵地在敌机轰炸、炮火摧毁和暴雨冲击下大部垮塌。“第七纵队在海安防御战斗中,作风顽强,指挥灵活,仅用了两个团又两个营约三千多人的兵力,连续进行了四天多的战斗,英勇地抗击了具有优势装备的七个旅约五万多敌人。在正面和纵深比较狭小的地区内,勇敢机智地打退了敌人多次轮番猛攻,先后杀伤敌三千余人,我仅伤亡二百余人,创造了敌我伤亡十五比一的新纪录。”【《战役综述》,《苏中七战七捷》,第19页。】
蒋介石是怎么看待这两仗的?他在7月27日所作“本星期反省录”中写道:“如皋之役,第四十九师损失甚重。泰兴之役,第一百军亦然。但卒能击退共军,收复如皋、黄桥。”【高素兰编:《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卷66,第430页。】这反映了国共两党战略思想的不同:蒋介石自恃兵多,虽然感到这两次战斗兵力损失很大,但更看重土地和城镇的得失;而解放军更看重军队有生力量的消长,不过分在乎一时一地的得失。一部解放战争的历史,恰恰证明后一战略思想战胜了前者。这在解放战争一开始就表现出来,以后更一再体现。
苏中战役的第三仗是海安之战。
经过宣泰、如南两仗,国民党军队被歼两个半旅。但它又集中六个旅,分路从如皋、姜堰出发合击苏中解放区的重镇海安。海安是苏中的战略要点和交通枢纽,多条重要公路和河流都交汇于此。国民党军队在进占如皋后,认为海安战略地位重要,解放军势在必争,企图倚仗优势兵力,在海安寻求与解放军决战,一举消灭苏中解放军主力。
在这种形势下,决策至关重要。7月30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报:“在我军主力未获充分补充休息恢复疲劳以前,及敌未进至有利于我之地形条件以前,宁可丧失一些地方,不可举行勉强的无把握的作战。此次粟部歼敌二万,打得很好,今后作战亦不要过于性急,总以打胜仗为原则。敌以十万大军向我进攻,我损失若干地方是不可免的。你们应有对付恶劣环境之精神与组织准备。”【《宁可丧失一些地方不可勉强作战》(1946年7月30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第369页。】8月2日,粟裕复电:“我们决定即于明晨拂晓放弃海安,将主力主动向富安及其东北地区转移,以待今后情况之变化。”【《决定放弃海安北移待机》(1946年8月2日),《粟裕文选》第2卷,第71页。】
这是苏中战役的第三仗,从7月30日打到8月3日,解放军主力撤出海安。国民党军的作战计划未能实现,还被杀伤3000人以上,解放军只动用3000多人,伤亡仅200多人。
国民党军队占领海安后,认为苏中解放军大势已去,甚至认为解放军伤亡达两三万人,于是骄兵轻入,准备分兵东进,“清剿”后方,而对潜伏在海安东北一二十里近处的解放军主力第一、第六师3万人的情况一无所知。
8月8日,中央军委给陈毅和粟裕回电,要华中军区凡是可以调动的预备队尽量满足粟裕的要求,集中兵力使用于重要作战方向。如此,发动一场新的战斗的条件已经成熟。8月10日,解放军向当地的李堡突然发起攻击,全歼守敌。紧接着,解放军利用高粱、玉米地进行伏击。不明实际情况、正从海安前往李堡接防的国民党军队顿时陷入一片混乱。这一仗打得干净利落,主要战斗进行了16小时,歼灭国民党军新七旅全部、第一〇五旅旅部及一个团,俘虏新七旅旅长和副旅长以下5000余人,毙伤3000余人,解放军伤亡900余人。
这是苏中战役第四仗,当然是一个大胜利。
此时,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国民党军在力量对比上仍暂占优势,准备在苏皖地区发动大举进攻。淮南地区解放军要求增援。如此,苏中解放军战争从全局来看,究竟是向淮南进行外线出击还是继续在苏中内线歼敌,这一问题又一次被尖锐地提了出来。经研究并经中共中央批准,解放军决定仍坚持内线作战,在苏中再打几仗。1947年3月6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电报指出:“考虑行动应以便利歼敌为标准。不论什么地方,只要能大量歼敌,即是对于敌人之威胁与对于友军之配合,不必顾虑距离之远近。”【《考虑作战行动应以便利歼敌为标准》(1947年3月6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4卷,第1页。】事实上,华中野战军最初提出的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到外线的计划,已经发展成内线持久作战的战略方针了。
李堡伏击战打破了国民党迅速解决苏中问题的妄想。连续四次打击,已消灭国民党军3万多人,使其机动兵力不多,不得不调整部署,把重点放在扼守南通、丁堰、如皋、海安这条公路干线上,以确保其占领区安全。同时,国民党准备以整编第二十五师从扬州、仙女庙地区乘虚北攻邵伯、高邮,威胁淮阴、淮安。苏中解放军在李堡战斗中伤亡很少,而华中军区增调的生力军第五旅和军区特务团也在此时到达,队伍由16个团增加到20个团。而国民党在南通、如皋一带的兵力比较薄弱,新调来的整编第二十一师和交通总队战斗力不强。敌我态势有了很大变化。粟裕提出要“钻到敌人肚子里去打”,严重威胁国民党军的后方基地,造成歼敌良机。华中野战军随即以黄桥为进攻方向,缩小正面进攻范围,从丁堰、林梓打开缺口。8月21日,战斗打响。丁堰、林梓的国民党守军3000多人被歼,各据点的国民党军未敢出援。
这是苏中战役的第五仗。
正当华中野战军在丁堰、林梓激战时,国民党军队又发动新的攻势:一路在淮北战场由宿县东进,占领睢宁,准备向苏中解放区首府淮阴进攻;另一路是整编第二十五师,沿运河公路北上,向邵伯、乔墅、丁沟进攻。时任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政治部主任的孙克骥回忆道:“当时敌人进犯华中的企图,是首先占领苏中南部地区,然后在淮南、徐州之敌配合之下,攻占华中首府——两淮。邵伯是运河线南端的重镇,是南线的右翼。此地之得失,不但关系到两淮的安全,更直接影响到两泰、如皋地区主力的作战行动。”“纵队接到任务之后,部队开展了深入的政治动员,反复阐明内战迫在眉睫的形势,分析我军必胜、蒋军必败的种种条件,……部队士兵的成分,绝大多数是分得土地的农民,这就把当前反内战的意义,同每一个士兵的阶级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了。”“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及华中军区第二军分区的部队,负责坚守以邵伯为重点的运河线,自八月二十三日到二十六日,在邵伯一线同国民党军队血战了四天,敌伤亡二千余人,而邵伯屹立不动,确保了运河线,取得了邵伯战斗的辉煌胜利。”【孙克骥:《忆邵伯保卫战》,《苏中七战七捷》,第429、430页。】
这是苏中战役的第六仗。
苏中七战七捷的最后一仗是“攻黄救邵”。
苏中解放军在邵伯取得胜利、打开西进门户后,国民党军队并不甘心。淮北方面的国民党军由宿县地区准备向淮阴进攻,驻扬州的国民党军第二十五师也沿运河北上进攻邵伯,局势确实非常险恶,邵伯更是国民党军队当时集中攻击的重点。
粟裕的主要着眼点始终在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主力部队按原定计划,来一个'攻黄(桥)救邵(伯)’,用攻其所必救的办法来调动敌人,寻歼敌人于运动中,并解邵伯之围。”“这是一着奇兵,也是一步险棋。这个地区,南是长江,东、北、西三面都有敌人许多据点连成的封锁线。封锁圈东西百余里,南北仅数十里。由于老区组织严密,敌人得不到情报,反应迟钝多误。”【《粟裕战争回忆录》,第388页。】“就整个苏中战场来说,敌我兵力是三点五比一,由于我们灵活用兵,在第一、二、四、五各次战斗中,我们都集中了三倍以上的兵力对付待歼之敌,有时为了保证全歼和速决,还集中了绝对优势的四倍、五倍、六倍于敌之兵力。”“在当时紧急情况下,我们立即调整部署,采取断敌后路、隔断敌人东西两路联系的办法,使之无法靠拢和逃脱,然后选取较弱的第九十九旅两个团先行歼灭。”“第九十九旅已在如黄路上就歼,第一八七旅等部也将不保。消息传来,敌全线震惊,深受威胁,且伤亡已达两千多人,再打下去,凶多吉少,终于在二十六日黄昏时候狼狈撤回扬州。进行了四昼夜的邵伯战斗遂胜利结束。”“如黄路战斗,我军共歼敌两个半旅,一万七千余人。这一仗打得干净利落,表明我们在指挥艺术和作战方法上都有了新的提高。”《粟裕战争回忆录》,第389—391页。严振衡回忆道:“如(皋)黄(桥)大捷是苏中七战七捷歼敌最多的战斗,这是第七仗。这一仗我们共歼敌二个半旅,一万七千余人,缴获各种炮五十余门,轻重机枪六百挺,长短枪三千五百多支。我军伤亡三千余人。”【严晓燕编著:《在粟裕身边的战斗岁月——老侦察科长严振衡的回忆》,第290页。】
战役结束后,延安总部发言人就国民党军对苏中进攻惨败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称这个战役为“七战七捷”,并指出它对今后的战局发展是有重大影响的。【《粟裕战争回忆录》,第393页。】
四、七战七捷的历史意义
苏中七战七捷并非解放战争时期规模最大的战役,但它在中国共产党历史、特别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中具有特殊而又重要的历史地位。这同它所处的历史方位直接相关。如前所述,1946年6月,全国大规模的内战爆发。国民党军进攻的焦点,一个是中原解放区,一个是苏中解放区。围攻中原解放区从6月26日开始,进攻苏中解放区则从7月13日开始,两者都是为国民党军向北进军扫清障碍,可以说是同一个计划的两个组成部分。
苏中解放区襟江带海,地富人稠,同国民党的政治中心南京和全国经济中心上海隔江对峙。“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所以,苏中是国民党必争之地。他们调集十余万兵力向苏中进攻,进攻队伍中还有着美械装备的军队。李默庵写道:“国民党军队方面,有飞机配合作战,有大炮、汽车等装备,不少轻武器是美国援助的,如汤姆式冲锋枪等,是比较先进的。从表面上看,战斗力是远远超过了解放军。”【《世纪之履——李默庵回忆录》,第276页。】解放军从未与这样的军队作过战,不曾有过这样的作战经验。不少人担心解放军能不能战胜这样的敌人,这确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苏中七战七捷对此作出了很好的回答:看起来强大的、难以战胜的敌人是可以战胜的。人心的向背对局势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担任过国防部长的开国上将张爱萍评论道:“这一胜利,对于扭转整个解放区南线战局的形势,实现中共中央军委的战略计划,并对尔后的战局的发展,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一胜利,获得了歼灭美械装备国民党军的经验,对于研究敌我双方变化了的特点,探索解放战争的基本规律,起了战略侦察的作用。这一胜利,锻炼了部队,顿挫了敌军的进攻锐气,坚定了解放区军民敢打必胜的信心,争取了转入战时体制的时间,同时也配合和支援了其他战略区的作战。这次战役的胜利,在人民解放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当然,要做到这点是极不容易的。张爱萍又写道:“如何实现从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暂时和平状态转入战时体制、从游击战为主转入以运动战为主的战略转变,是解放战争初期的重大问题。”【张爱萍:《序言》,《苏中七战七捷》,第1、2、3页。】
中央军委在1946年9月16日发布《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不但必须应用于战役的部署方面,而且必须应用于战术的部署方面。”“这种战法之效果是:一能全歼;二能速决。”“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原则,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1946年9月16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7—1199页。】指示特别举出“我粟谭军”在如皋附近多次歼敌的经验,可见这些经验对日后解放战争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苏中七战七捷,发生在日本投降后国共两党状况均产生重要变化、敌我军事实力悬殊、解放军面对着许多过去从未遇到过的战争新特点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在这样的条件下取得胜利?用粟裕的话来说,这副重担“推动着我们对敌我双方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敌我双方互相对立着的许多特点;推动着我们反复思索,从中探寻战争的客观规律,特别是战争初期的规律,并努力使自己的行动适应客观存在的规律,以争取胜利”【《粟裕战争回忆录》,第394页。】。
粟裕这段本着亲身经历所说的话,不正可以当作教科书来读吗?
粟裕夫人楚青在《粟裕战争回忆录》编后记中讲道:粟裕原来一直不愿意写自己的回忆录,直到1976年夏季,才下决心把它写出来。楚青写道:“有一天,他对我说:'你多次希望我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战役、战斗写出来,但我从来不准备写。现在,我郑重地考虑了,决心写。’”“他又说:'我将主要地写战役、战斗的背景,作战方针的形成,战场形势的演变以及我个人在当时形势下所作的若干考虑,以求能如实地反映一个战役指挥员是怎样去认识和掌握战争规律以夺取胜利或者导致失败的。’”
为什么粟裕原来一直不愿意写战争回忆录,却在晚年病重时决心写了?这完全是出于历史责任感。“他说,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灵魂是唯物辩证法,把毛泽东军事思想归结为几条固定的公式,把错综复杂的战争进程表述为高明的指挥者早就规划好的,并以这些观点来教育下一代,打起仗来是会害死人的。”他还说:“战争是要死人的!我是一个革命几十年、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兵,如果面对新的形势,看不出问题;或者不敢把看出来的问题讲出来,一旦打起仗来就会多死多少人,多付多少代价。而我们这些老兵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楚青:《编后记》,《粟裕战争回忆录》,第647—649页。】
他的这些话语重心长,饱含深情,值得后人深思。
作者简介:金冲及,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