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4年清明不一般,记住“吃5食忌2事”,驱除霉运,祈福家人安康

 风烟食录 2024-03-19 发布于山东
明节最初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根据《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时节,气温逐渐升高,雨量充沛,大地回春,草木复苏,自然界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因此有“清明”之称,寓意天气晴朗、空气清新。
清明节起初并不具备祭祀功能,但随着时间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汉唐时期,民间开始在清明时节进行祭祖扫墓活动。据传,寒食节与清明节曾是独立的节日,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立,期间禁火、吃寒食。到了唐代,由于两个节日日期相近,逐渐形成了清明节与寒食节习俗的融合,扫墓祭祖成为了清明节的主要习俗之一。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传统隆重盛大的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在清明节期间,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两大礼俗主题。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拜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同时,清明也是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人们会外出郊游,欣赏春天的美景,享受春天的气息。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它不仅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更承载着丰富的祭祀文化、民俗活动及社会情感寄托。
1:扫墓祭祖。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献上鲜花、纸钱等物品,并祭拜祖先,表达对他们的怀念和尊敬。在祭祀过程中,人们会准备纸钱、鞭炮、纸礼品等,追忆祖先生前事迹,表达思念之情,最后行跪拜之礼。这一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敬祖感恩的传统美德。
2:踏青郊游。踏青郊游也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人们纷纷走出户外,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在踏青郊游中,人们可以荡秋千、放风筝、植树等,享受春天的快乐。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人们会在这一天荡秋千,感受春天的气息。放风筝则是人们祈求好运、消灾解难的一种方式,人们将自己的愿望寄托在风筝上,让它随风飘逝。
3:寒食与禁火。古代清明节前有一日为寒食节,源自春秋时期晋国为纪念介子推的忠烈,规定在这一天禁火冷食。虽然寒食与清明后来逐渐合二为一,但在部分地区仍保留着不生火煮食的习俗,食用事先准备好的冷食如青团、冷粥等。
4:插柳与戴柳。插柳是清明节的一项古老习俗,人们认为柳树生命力旺盛,能够辟邪驱鬼,故在清明节插柳于门楣或墓地,象征生机与祈福。同时,佩戴柳条或柳圈可以求得吉祥平安。
5:荡秋千。荡秋千,这一习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秋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那时人们用树枝悬挂绳索,制成秋千,供人们玩乐。随着时间的推移,秋千逐渐发展成了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娱乐方式。在清明节这天,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会兴高采烈地荡秋千,享受在空中飞翔的快感。
6:蹴鞠,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蹴鞠,顾名思义,就是用脚踢球。这种游戏起源于古代军队的训练科目,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娱乐活动。在清明节这天,人们会聚集在一起,进行蹴鞠比赛。比赛的规则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竞技性,人们为了赢得比赛,会竭尽全力展现自己的球技。
7:放风筝,是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习俗之一,历史悠久且内涵丰富。放风筝不仅是一项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在风筝上,人们往往会写上自己的愿望和祝福,寄托着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许。此外,放风筝还有消灾解难、祈求平安的寓意。在古代,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带走一年的晦气和灾难,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幸福。
2024年清明不一般,记住“吃5食忌2事”,驱除霉运,祈福家人安康。
“吃5食”
1:青团。青团最初是寒食节的食品,用于祭祀先人。据《周礼》记载,古代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这三天里,人们以青团等冷食来充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逐渐流传下来,并在清明节期间变得尤为盛行。
吃青团不仅是为了纪念先人,也寓意着团圆和思念。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扫墓祭祖,缅怀逝去的亲人,而青团作为传统的食品,承载着人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青团的圆形也象征着团圆和完整,寓意着家庭和睦、幸福美满。
此外,青团还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膳食纤维和淀粉等营养成分,适量食用有助于补充人体所需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因此,清明节期间食用青团,既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身体健康的关爱。
在制作青团时,人们会选用新鲜的绿色植物汁液来染色,如浆麦草等。这样做不仅使青团看起来更加诱人,还增加了一定的营养价值。馅料的选择也是多种多样,有甜有咸,有荤有素,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来搭配。
2:艾粄。艾粄,也被称为清明粄,是一种用艾草汁和糯米粉等原料制作而成的特色小吃。它不仅口感糯软香甜,还具有独特的艾草清香,深受人们喜爱。
艾粄的制作过程相当讲究。首先,人们会采摘新鲜的艾草,洗净后放入锅中煮熟,然后捞出沥干水分。接着,将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并与糯米粉、芝麻、花生等馅料混合搅拌,揉成面团。最后,将馅料包入面团中,制作成圆形或长形的艾粄,放入蒸锅中蒸熟即可。
艾粄不仅仅是一种美味的食品,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扫墓祭祖,缅怀逝去的亲人,而艾粄作为祭祀和食用的食品,寓意着对先人的思念和敬意。同时,艾粄中的艾草成分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能够消食健胃、散寒除湿、消肿散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也有一定的益处。
在客家文化中,艾粄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可见艾粄在客家人心中的地位。客家人认为,吃艾粄可以驱寒暖身、增强体力,还有助于预防疾病。因此,在清明节期间,客家人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艾粄,供家人食用。
3:馓子。馓子是一种油炸食品,色泽黄亮,口感酥脆,香脆精美。北方馓子大多以麦面为主料,大方洒脱;而南方馓子则多以米面为主料,精巧细致。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如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的馓子就颇有名气。
馓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初被称为“寒具”,是寒食节期间的干粮。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人们的喜爱。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曾对馓子有过介绍,其中寒具就是馓子在两汉时期的别称。
在清明节这一天,吃馓子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先人的一种缅怀。同时,馓子作为一种美食,也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其酥脆的口感和独特的香味,使得馓子成为了清明节期间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
4:清明蛋。清明节吃鸡蛋是中国传统的习俗之一,寓意着迎接新生和新的开始,同时也象征着圆满和团圆。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上祀节和寒食节,人们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并涂上各种颜色,称为“五彩蛋”,寓意着生命的孕育和繁衍。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扫墓祭祖,缅怀逝去的亲人,而鸡蛋作为营养丰富且易保存的食物,成为了祭祀时常见的供品之一。吃鸡蛋也寓意着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以及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怀念之情。此外,在农村地区,还有儿童之间“撞鸡蛋”的习俗,寓意着生命的坚韧和不屈精神。
5:寒食粥。寒食粥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贤士,因不愿出山做官而被晋文公烧死。为了纪念他,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只吃冷食,寒食粥就是其中的一种。
寒食粥的原料丰富,包括大麦仁、甜杏仁、麦芽糖或蜂蜜等,这些食材都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和口感。大麦仁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和维生素,有助于增强体力和促进消化;甜杏仁则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矿物质,对心脑血管健康有益;麦芽糖或蜂蜜则能增添粥的甜味,同时也有润肺止咳、美容养颜的功效。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熬制寒食粥来缅怀先人,同时也是对身体健康的关爱。吃寒食粥不仅可以滋养五脏、改善睡眠,还能消食和胃、润肠排毒,对身体健康有很好的益处。此外,寒食粥的制作过程也体现了人们对美食的追求和匠心独运。
“忌2事”
1:不尊敬的行为。在扫墓祭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对祖先表示尊重和敬意,任何轻佻、不庄重或亵渎的行为都是严重的忌讳。比如,嬉笑怒骂、大声喧哗、随地扔垃圾、踩踏或跨越祭品、墓地拍照(尤其是将自己与墓地合影),以及在墓地周围做出其他与庄重氛围不符的行为都被认为是对祖先的不敬。
2:不当的祭拜顺序和仪式。清明祭祖时,遵循一定的礼节和秩序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祭拜时应按照长幼尊卑的顺序行礼,不得颠倒辈分;祭品的准备和摆放要有讲究,数量通常忌双数,而宜采用单数;扫墓过程中的仪式,如烧纸钱、燃香、献酒、叩拜等环节,需要严格按照当地习俗来进行,不可马虎或随意简化。
好了,今天就这样,我是风烟食录。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我们要坚守信念与梦想,勇往直前,不怕困难与挫折,努力追求理想和目标,为自己书写精彩人生故事。经过风雨洗礼,才能欣赏到彩虹的美丽。陌生人,加油!
自家的视频号【纳兰南汐】,各位小主,帮忙点点关注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